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自救之旅 )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59396
  • 作      者:
    作者:(美)斯蒂芬·贾格尔|责编:黎永娥|译者:于萍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1.一场带着患阿尔茨海默病母亲的公路旅行,记下对爱、记忆、传承的反思。一向沉默寡言的母亲,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变得健忘、啰嗦,作者决定带母亲去自驾游。11天的旅途中,两个人一起体验露营、骑马、漂流、徒步,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开始慢慢理解母亲,但母亲的遗忘速度却在不断加剧。

2.一部有关家族疾病照护的生活史,也是一本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心灵指南。从母亲照顾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婆,到母亲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后,作者开始照顾并记录母亲。面对疾病如何抵抗遗忘、对待失去的思考,在三代人中传递。本书也教会我们,如何陪伴和照护逐渐失态,甚至丧失自理能力的至亲。

3.一本剖析母女关系的灵魂之书,让我们更懂得如何与母亲相处。母亲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之后,作者意识到自己曾经对母亲的疏远。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但在了解母亲的过去之后,发现自己身上处处都有她的影子,母亲的遗忘和所剩不多的记忆也映照着自己。作者在试图修复母女关系、与母亲重新建立连接中也帮助重铸完整的自己。

4.中科院心理所教授龙迪,作家张怡微、韩松落、邓安庆、不良生力荐。本书曾入选2022年亚马逊年度编辑推荐、提名《科克斯书评》非虚构文学奖。



编辑推荐

“我们在哪儿?”

“现在几点了?”

“我们上一次吃饭是什么时候?”

“你为什么不生孩子?”

在11天的旅途中,母亲在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些问题,她的脑子里一直在丢失东西——像一个永不停歇的筛子,努力将自己过滤掉。
在母亲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之后,作者意识到关于母亲的许多事情,自己都不清楚更不理解。过去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极力证明不认可母亲,要疏远母亲,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但在慢慢了解母亲过去的许多事情之后,发现自己身上处处都有母亲的影子,母亲的遗忘和所剩不多的记忆也映照着自己。当母亲开始忘记自己时,她获得了重新找回自己的机会,与母亲重新建立的连接也帮助作者重铸完整的自己。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记录了一段陪同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旅行的经历。斯蒂芬眼看着母亲的记忆被慢慢抹去,与自己渐行渐远,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决定:记录母亲的生活一两人一起自驾旅行。 一场历时11天的旅行开始了。在体验骑马、远足和露营的大自然生活中,作者开始回忆过去,思考童年、家庭以及母亲、女性等身份意味着什么,并慢慢理解了妥协的含义,任由母亲带着自己走进心里那片冰冷寂寥的荒野,却发现那里比曾经去过的任何地方都更有活力。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和母亲有如古希腊神话中经典的母女关系——冥后珀耳塞福涅和她的母亲谷物女神得墨忒尔,疾病与死亡的阴影在这段关系中爆发出黑暗的力量。如果母亲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她就会避开它,将它埋在心里。她会让自己忙碌起来。这意味着坚强。一种将事情藏在心里的勇气,一种不描述或大声谈论它们的勇气,一种将它们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里,反其道而行之的勇气。现在,“我”终于明白,感觉到某种不适,然后表达出来,需要一定的勇气。

 

——编者按

 

 

关于退潮的故事

 

周围环境中无声的事实对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卡尔·荣格

 

我曾经读过一本关于母女关系的书。它以得墨忒尔(Demeter)和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的神话故事为中心——描写的是母女之间的一段舞蹈,女儿离家又回家,母女由不和到重归于好,如此反复。

我很喜欢这本书,与此同时,我发现很难说清她们之间的这种舞蹈。我觉得,我和母亲之间从未有过这样的关系。我们的相处方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故事,故事里,潮水向着某个方向涌动,而一个少女将自己分裂开来,一部分随着潮水涌动,另一部分则像一副空壳一般坐在岸边。在这个故事里,少女并没有回家,她一点一点地失去了自我,三十五年来,一直随着潮水向着大海的方向退去,只有一副空壳在沙滩上涂鸦。

四岁那年,我第一次在沙滩上涂鸦。最奇怪的是,教我在沙滩上涂鸦的是我的母亲。

这发生在温哥华的海景幼儿园(Marineview Preschool)。当时的记忆已经模糊,只剩下零碎的细节在脑海中拼凑、交织:我和母亲站在幼儿园门口。一进门,有一个通往上一层的楼梯,一个通往下一层的楼梯。我们要向下走。

“我们下去吧!”母亲低声说着,向我伸出了手,我便牵起了母亲的手。

我用另一只手(右手)抓住扶手,像个大姑娘一样,跟着母亲慢慢地往下走。

大约走到一半,我听到母亲提醒。

“打招呼。”她轻声说道。

我停下来,抬起头,看到两个女人站在楼梯下,向我们微笑。我看了看母亲。她笑着点了点头。我松开扶手,胆怯地挥了挥手。

其中一位女士向我们挥了挥手,迎上了楼梯。

“你好。”她蹲在我面前说道。她的声音如银铃般悦耳、亲切,身上散发着好闻的味道,像培乐多彩泥混合着糖果和香料的味道。

“你叫什么名字?”她问道。

我感觉到母亲抬起手臂,轻轻搭在了我的背上。

“她叫斯蒂芬妮,”她说,“她有点儿害羞。”

“嗨,斯蒂芬妮,”我面前的女士说道,“我也会害羞哦。”

我又抬头看了看母亲。

“交给我们吧,希拉。”另一位女士站在楼梯下面说道。

“只是……”母亲说道,“她……”

“交给我们吧,”蹲在我面前的女士附和道,“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不下千次了。”

在那一刻,我感觉到母亲心中泛起了一丝忧虑。我便是她担忧的对象。我明白这种感觉,也感到些许安慰。母亲就是通过她的担忧表达爱的。例如,只有在母亲无尽的絮叨,犹如无时无刻不在我耳边萦绕的白噪声中,我才得以安然入睡。我抬起手,想再次抓住她的

手,但她没有接过我的手,也没有像往常那样任由其担忧的情绪流露出来,而是弯下腰,双手捧着我的脸,深深地吻了一下我的脸颊。

“没事儿的。”她低声说,我并未从中听出信心,反而似乎在劝慰我,话里话外都透着担忧。她说的话与我的感受不一致。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感觉到母亲内心的纠结。

然后,我看着她转身、上楼、出门。我待在楼梯上,沉浸在她的忧虑中,很快,我自己也开始变得忧虑。

就在她身后的门关上那一刻,我一屁股坐在了楼梯上,开始哭号。我用手拍打着橡胶踏步板,抗议着,号叫着。蹲在我面前的女士在我身边坐了下来。她伸出手臂,试图安慰我。我狠狠地推开她,笨拙地擦了擦脸——我的眼睛、我的鼻子还有正在号啕大哭的嘴——然后,继续号叫。我的脸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手也在地上磨蹭,沾满了灰尘。直到今天,我都讨厌将手弄得脏兮兮的。

再去幼儿园的时候,我的脸上挂上了母亲所谓的“勇敢的笑容”。只是,这种笑容背后的我毫无勇敢可言。我觉得就像灵魂突然被抽离,感觉身体被什么东西往两个方向用力撕扯。

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很多事情接踵而来。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丰富,我也收获了难以言表的万千感受。我渐渐明白,尽管母亲心里感慨万千,她也很少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相反,她选择了行动——用行动表达感情。

母亲的爱在于事必躬亲,身体力行。在拥抱和为我塞被角时,可以感受到母爱;在黄瓜三明治和生日蛋糕中,可以品尝到母爱;在干净的衣物中,可以嗅到母爱。她在身边,便能知道她爱我。

记忆中,我常常黏在母亲身上。早晨一起床,我会用胳膊搂着她的腰。她忙着为我们准备要带去学校的午餐便当,我便将脸贴着她的绿色丝绒睡袍。有一年夏天,我们去海边,我蜷缩在她身边,她的手指轻轻地穿过我湿漉漉的头发——我看着汗珠沿着她的肚子滴下来,最后流入肚脐。

母亲虽然人在我身边,但似乎并非全身心在此。虽然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欢喜和满足,但似乎没有其他情绪——例如悲伤和痛苦。我虽然在母亲身边长大,但我几乎不曾在她脸上见过痛苦的情绪。

我能感觉到这些情绪稍纵即逝,但我从未在她脸上见到过,也从未从她口中听到过。她从不诉说她的愤怒,从不表达她的怒火。母亲为我付出很多,但从不与我促膝长谈,涉及情绪时,尤其如此。

我开始明白,如果母亲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她就会避开它,将它埋在心里。她会让自己忙碌起来,这很容易。毕竟,一个六口之家有许多家务活。

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她几乎不会表达任何一种情绪。这就是“大姑娘”的样子。这意味着坚强。现在,我终于明白,感觉到某种不适,然后表达出来,需要一定的勇气。但在成长过程中,我从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勇气,一种将事情藏在心里的勇气,一种不描述或大声谈论它们的勇气,一种将它们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里,反其道而行之的勇气。我的母亲绝对有这种勇气。我的其他家人似乎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用嘲讽、挖苦和幽默的语气绘声绘色地讨论当天发生的时事,但面对孤独、悲伤、愤怒或绝望,我们只会陷入沉默。

我像我的家人一样尽力学着变得这么坚韧,但这令我疲惫不堪。对于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来说,对于一个天生健谈,痴迷于文字、书籍和故事的孩子来说,永远无法吐露的情绪令我苦不堪言。也许,我对文字的热爱源于绝望,源于对表达复杂情感的强烈渴望。

大约每个月,我都会发泄一次。在我因情绪高涨无处诉说而不知所措的日子里,放学回家后我便会静静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 — 陪着我的是窗台上的瓢虫。关上门后,我会一头倒在床上,号啕大哭。我会一遍又一遍地叫着母亲——我渴望她喋喋不休,渴望她安慰我,告诉我这是什么情绪,如何理解这一切。

但另一个我,更强大的那个我已经随着潮水向大海涌去。正是这个我在经年累月中抽走了我的灵魂。我明白这一点,因为虽然我嘴里喊着母亲,但我总是会用枕头捂住头。

简言之,我不能让她听到。我知道,在我内心的某个地方,她坐在我身边,当我向她哭诉时,我会更痛苦——我会感觉她身体里有一个她向我靠近,而另一个她则迅速离我而去。为了避免这一切,我向着无数不同的方向疯狂地寻找可以靠岸的地方,以及能抓住的锚和浮标。

哭过后,我便沉沉睡去,直到吃晚饭才被叫醒。从五岁到十岁,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十岁之后,我就不再哭,也不再用被子捂着脸了。只是打个盹,任由夜的潮水暂时把我带走。


展开
目录

家庭星座001

关于退潮的故事009

其上如是,其下亦然019

蒙大拿州小镇普雷的祈祷037

善意的谎言051

千里荒野068

兜兜转转,回到原点079

薄纱之翼092

大分水岭110

铅笔屑和杜松子126

心材141

侵蚀与消除的区别156

借来的风景171

屈服的旗帜185

一个叫威斯德姆的地方202

石头的运动220

星辰235

我的母语245

回忆之路256

以大地为证270

结语 站在岸边284

致谢28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