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苏尔坎普和菲舍尔两家出版社于1975年纪念托马斯·曼百岁诞辰出版的书信集第三版。相较于1968年的第一版,又收录了一批具有重大传记和历史意义的文献,也为德国流亡文学的讨论开辟了一个新维度。随着托马斯·曼和黑塞的作品在全世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阅读,我们对两位文学巨匠的认识也达到了此前的与世界未能实现的高度。新版中补充完整的注解、更多此前不为人知的文件、照片和摹本,以及新的序言,使我们得以呈现这段从文化和当代史角度来看也极为丰厚的作家友谊之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编者注
为了纪念托马斯·曼百岁诞辰,苏尔坎普和菲舍尔两家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经过扩充的《托马斯·曼和赫尔曼·黑塞书信集》第三版,这也是当时最完整的版本。曼氏与“在同代作家中很早就选定为最亲最近之人,欣喜地(这种喜爱源于两人既迥异又相似)观察他的成长”的黑塞的对话,由于这对旗鼓相当又坚定而独立的伙伴充分而精妙地表达了出身、气质和生活态度的差异,他们的对话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书信集第一版于1968年出版后,又发现了一批具有重大传记和历史意义的文献,也为关于流亡文学的讨论开辟了一个新维度,发现了黑塞写给曼氏的另外二十封信和写给曼氏夫人卡佳的吊唁信,以及曼氏写给黑塞夫人妮侬的一封电报和一封信。目前尚缺约十三封由于曼氏房屋财产被纳粹没收和流亡期间频繁搬家而下落不明的黑塞信件。本书新收入的黑塞早年信件(1932年至1937年)即第十四、二十四、二十八、三十、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七、四十、四十二、五十、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四和六十六封信是1972年在出版商埃米尔·奥普雷希特(Emil Oprecht)租用的苏黎世的一个地窖里找到的。曼氏流亡美国前曾将一口装有几百封他在慕尼黑最后几年和流亡苏黎世期间(1933—1938)收到的信的箱子寄存在此处。在卡佳·曼女士和戈洛·曼教授的帮助下,还在基尔西贝格的曼氏住房中找到了此前未知的黑塞1948到1955年的信件,包括第一百零四、一百零六、一百二十九、一百三十四、一百三十五和一百三十六封信以及黑塞给卡佳、艾丽卡、克劳斯和戈洛·曼的信。信件原本均存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托马斯·曼档案馆(Thomas MannArchiv der E.T.H.Zürich),感谢前馆长汉斯·维斯林(Hans Wysling)教授及全体馆员提供信息和帮助。
新版书信集也于同期在美国纽约由哈珀与罗(Harper & Row)出版社出版,感谢该出版社的凯蒂·本尼迪克特(Kitty Benedict)小姐帮助将所有补充内容编入筹备已久的美国版中。
曼氏去世后,通过德国进行的文学研究,他的作品和人格得到越来越适当客观的认可和展示,但是关于曼氏的“精神兄弟”黑塞、曼氏一再推荐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的一位作家,德国的讨论却大多偏向情绪化、不客观。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悖论,因为曼氏恰恰认可黑塞是德国传统和语言最纯洁的化身,并在程式化的“德国气质”即将在政治上长期损害这一传统的时刻尖锐地表明了这一点。“我们又可以诚心……接受‘德国气质’,”曼氏在1937年关于黑塞的文章中写道,“感受深藏的、复杂的德国自豪感。因为没有比这位作家的人生和作品‘更德国’的了:没人比他‘更德国’地书写传统、快乐、自由和精神,而这些正是德国之名的令誉和人类对其喜爱的源头。”
黑塞受到人类的喜爱,的确如此,但还远未受到德国政府的喜爱。“当然,德国人正因为您坚持真理,”曼氏在1946年给黑塞的信中写道,“才不原谅您的。他们又能原谅哪一个坚持真理的人呢?他们不爱真理,不愿了解真理,不懂真理的魅力和净化力量。他们喜欢云里雾里、迷迷糊糊、腐朽败坏、哭哭啼啼,身上有一种残忍的‘气质’。直到在‘沦为世上的烂泥和垃圾’后的今天,他们仍恨不得除掉每个试图败坏他们的心灵劣酒的人。”
但是,二十五年后,出现了一个从文化史角度看极不寻常的壮观现象:心无成见的外国又记起了黑塞超民族的“德国气质”。曼氏预言的“人类的喜爱”以一种真正的国际方式实现了。美国青年一代一马当先,日本、拉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青年紧随其后,连苏联青年也加入了发现黑塞的行列,他们还把黑塞送回到了德国,不仅德国各大高校,“基层”也以德语世界此前未能达到的程度深入研究黑塞作品。
几乎在同一时间,由彼得·德·门德尔松(Peter de Mendelssohn)1979年开始编写、英格·延斯(Inge Jens)1995年完成的十卷本托马斯·曼日记开始出版。日记不仅包含学界近二十年才发现的两位作家的众多信件,还包含表明两人关系及其在纳粹时期出版作品的重要的新情况,因此必须在出版本书(书信集第五版及第二个扩充版)时顾及这些内容。新版中补充完整的注解、更多此前不为人知的文件、照片和摹本,以及新的序言,使我们得以呈现这段从文化和当代史角度来看也极为丰厚的作家友谊之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福尔克·米歇尔斯
1975/1998年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i / 序
1/ 书信集
347 / 跋
355 / 附录
391/ 编者注
《浮士德博士》
《绿蒂在魏玛》
《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