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地下的骨头
永恒地发着光
那是致命的光芒
也是精神的光辉
这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黑暗历史。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然而,100年前镭公司里的女工并不知道,她们每日与镭亲密接触,甚至摄入镭。在接连地生病、惨死后,她们成了镭公司赚钱的代价。罪魁祸首镭公司却选择了隐瞒真相,用法律漏洞逃避责任。官员、专家、律师对这些镭姑娘的悲惨遭遇漠不关心,就连法律也不支持她们维权……这些骇人听闻的事实,是美国工业史上的耻辱。
这是一曲女性力量的赞歌。在必死的绝望中,镭姑娘们坚持捍卫自身的权利。她们在支持者的帮助下,勇敢控诉镭公司的贪婪与无耻。她们的反抗精神引发了一场革命,促使政府加强对辐射行业的监管,促成劳工保护法律的修订,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世人从她们的苦难遭遇里意识到了辐射的危险。科学家通过研究她们的身体,积累了关于辐射风险的知识。这一切让后人受益匪浅。镭姑娘们的勇气和牺牲,价值难以估量。
1
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
1917年
凯瑟琳·肖布(Katherine Schaub)步履轻盈地走在上班的路上。她的家离公司很近,只有四个街区远。那天是1917年2月1日,天气依旧寒冷,她却不以为意;她对家乡的冬雪一直情有独钟。不过,在那个天寒地冻的早晨,天气并非她心花怒放的原因:今天,她就要在镭光材料公司(Radium Luminous Materials Corporation,坐落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第三大街)的表盘厂开启全新的职业生涯。
凯瑟琳能补上这个空缺多亏了一位闺中密友及时跟她通了消息。凯瑟琳生性活泼,为人随和,朋友众多。正如她自己后来回忆所说:“一个朋友跟我讲了‘手表工作室’的事,说表盘上的数字和指针都涂有一种发光物质,这样一来,即便在黑暗中人们也能看得清时间。她还跟我说,这份工作不会令人感到厌倦,而且比起一般工厂里那些乏味的工作可要有意思多了。”尽管她对这份工作的描述不过三言两语,但听起来却魅力十足,令人向往——毕竟工作地点甚至都不是一家工厂,而是一间“工作室”。凯瑟琳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对她而言,“工作室”听起来就像是个可能发生任何奇迹的地方。这份工作肯定比她以前的工作要好上百倍。凯瑟琳此前在班伯格百货公司里负责包装商品,但那家百货商店却无法承载她远大的理想。
凯瑟琳年方十四,容貌俏丽,再过5个星期她就要满15岁了。她身高5英尺4英寸(约1.63米),是个典型的“金发碧眼小美女”。她五官精致,湛蓝的双眸顾盼生姿,留着一头时尚的短发,外表清秀。她只拿到了小学毕业证——在她那个时代,跟她有着相同工人阶级背景的女孩子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大多如此。即便如此,她却绝顶聪慧。《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杂志后来撰文道:“凯瑟琳·肖布……珍藏一生的夙愿……就是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凯瑟琳当然胸怀远大的志向。她后来写道,当朋友跟她提到手表工作室的工作机会时,“我就去见了负责人萨沃伊(Savoy)先生,要求得到这份工作”。
就这样,凯瑟琳得到了这个很多女孩子梦寐以求的职位。现在她就站在第三大街上,站在这家工厂的门外。她伸手敲了敲门。进门后,有人带着她穿过工作室去见女领班安娜·鲁尼(Anna Rooney)。她发现很多表盘画工都在一丝不苟地进行手头的任务,眼前的情景令她震撼。这些衣着普通的姑娘成排坐着,画表盘的速度极快。在凯瑟琳这个外行看来,她们的手速快到原本真实存在的手都已经变成了模糊的影像。每个姑娘的身边都摆放着一个扁平的木托盘,上面装满了表盘。纸质的表盘事先涂上了黝黑的底色,只有上面的数字是白色的,等着姑娘们描画。不过,吸引凯瑟琳目光的并非那些表盘,而是她们描画数字时使用的材料——镭。
镭,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神奇的元素。凯瑟琳以前在各种报刊上读到过很多有关镭的文章。几乎所有文章对镭的优点和价值毫不吝惜使用各种赞扬之词。除此之外,还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各种涉及镭的新产品。然而,对于像凯瑟琳这样出身寒微的女孩而言,那些产品价格昂贵,远远超出她所能承受的范围。她从来没有亲眼见过镭。当时镭是全世界最昂贵的物质,每克的售价高达12万美元(现约220万美元)。出乎预料的是,镭比凯瑟琳想象的还要美丽。
……
主要人物
引子
上篇 认知
中篇 力量
下篇 正义
尾声
后记
作者的话
致谢
阅读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