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年来主要从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布克奖得主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并形成了一些文字,遂有此书。书中网罗了对大大小小数十位作家及其作品的评析。其中既有已经囊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库切和石黑一雄、备受布克奖青睐的麦克尤恩和阿特伍德,也有尚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印度作家因德拉▪辛哈、新西兰作家劳埃德▪琼斯等人,所论及的作品在主题、内容、形式、风格上也不受限制,呈现出当代英美文坛自由而多元的生态。
斯威夫特的第四部小说《世外桃源》由三十五个零零碎碎、长短不一的内心独白构成。独白者是五十多岁的哈里▪比奇和三十多岁的女儿索菲。索菲生性敏感、娇弱、固执。她躺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家精神分析诊所的榻椅上,向精神分析师克莱恩袒露心怀。他们的独白交替进行,只有两次在书末被打断,一次被索菲的丈夫乔尔,另一次被哈里已故的妻子安娜。
小说以两次世界大战和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为背景,展示了哈里和索菲的人生沉浮及内心世界。哈里的母亲早在1918年就死在产床上,哈里的父亲罗伯特▪比奇是“一战”时的英雄,他的军火工厂在“二战”中为英国抗击德国纳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与儿子哈里的关系十分疏远。哈里不想继承父业,“二战”时在国防部工作,成了一名战地摄影记者,他的足迹遍及纽伦堡、阿尔及利亚、越南、贝尔法斯特等地,摄下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在兵燹战火的间隙,在纽伦堡审判战犯期间,他邂逅了时任译员的希腊姑娘安娜。他们很快坠入了爱河,不久就结了婚。1952年安娜生下女儿后不久就在一次空难中丧生。哈里奔波于世界各地,用手中的摄影机记录下了许许多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然而却冷落了家中的女儿索菲——她由爷爷一手抚养成长,爷爷成了她最亲近的人。1972年4月,她的爷爷罗伯特被爱尔兰共和军安放在他车上的炸弹炸死,当时哈里和索菲目睹了这一惨祸。出于顽固的职业本能,哈里忙不迭地只顾拍摄这一惨剧场景,他的这一举动令索菲大为光火,她愤怒、伤心至极,当下断绝了与她父亲的一切联系。她身怀六甲后,与丈夫一道移居到了纽约。后来,哈里从军队退役,成了一名航空摄影师。他翱翔英格兰上空,拍摄青铜时期的文明所遗留下的农业痕迹。他爱上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女詹妮,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木屋里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和索菲断绝音讯十年后,写信给她,邀请她回英国参加他的婚礼。这就成了他们俩内心独白的契机和催化剂。
“世外桃源”这一用语实指哈里▪比奇的飞行体验和态度。“飞行”这一意象在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它的重要性不啻水在斯威夫特的其他小说中的地位。当他离开地面,凌空遨游时,他就能真真切切地鸟瞰自己的人生,观视他人的人生,甚至一窥整个英国的历史风貌。他每次冲入云霄,都激动不已,都看到了地上的人们所无法看到的过去。飞行不仅提供了一幅幅清晰可触的历史图画,也使得哈里能够抛开过去进入未来。小说结尾处,哈里描述了一段经历:他坐在那儿,感到仿佛“他(父亲)推我向前,推进了空中美妙绝伦的景致,然后他小心翼翼地抽身离开。我兴许会凌空遨游,而他原地驻足……现在我终于明白,在那一次回家之旅中,他的双脚一定依然立在地上,依然陷在泥中,而我正被腾空举起,飘出他的世界,飘出尘泥时代,飘出褐黄的无名时代,飘进遥远的空中”。
《世外桃源》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双重第一人称叙述。哈里和索菲轮流讲述的故事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比奇家族史画卷。假如我们首先阅读哈里的全部章节,再阅读索菲的全部章节,我们就会觉得时间呈线性流动,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可是这样做的同时我们也许不大看得清作者所精心安排的两位叙述者的人生的交汇点。可以说,交替的叙述给小说增添了一层奇异的交谈式的感觉,仿佛比奇父女正越过浩瀚的大西洋作一次推心置腹的精神交流。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以这样的叙述风格切入正题是要冒极大风险的。正如批评家约翰▪贝姆罗斯所言,“哈里和苏菲的第一人称回忆似乎太简略单薄,不能给他们的过去赋予实质性的意义。因而,虽说《世外桃源》是一部描绘强烈情感的激发理智之作,然而它却未能传达这一强烈情感。”
《从此以后》是斯威夫特的又一部精心之作。主人公(也是叙述者)比尔▪安温(英文Unwin为作者杜撰语,意谓失败)在自杀未遂后,对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作了回顾。他的童年是在战乱纷飞的英国和战后的巴黎度过的。在巴黎时,他母亲塞尔维娅与美国小伙子山姆▪艾里森有染。他父亲菲力普似乎并不知情,但后来不知怎么的自杀身亡。塞尔维娅把儿子带回英国,与山姆结了婚,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后来,安温爱上一位女演员露丝▪伏根,并与她结成秦晋之好。最后,他放弃了大学里的教职,成了她的经理。他和露丝恩恩爱爱,生活美美满满。不幸的是,露丝终因得了不治之症而命赴黄泉。露丝死后,她那从事塑料生意的义父山姆在一所极有名望的大学(暗指斯威夫特曾就读过的剑桥大学)为他买了一个教职。就这样,无可奈何的安温又重新踏入了学术界。不久,他母亲也死了。比尔继承了母亲一直保存的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祖先马修▪皮尔斯的笔记本和信函(写于1854—1860年间)。这些笔记本和信件成了比尔的研究重点。他要弄清楚为什么马修▪皮尔斯愿意放弃他的幸福婚姻——他为何“让一个大问题搅扰了他那安宁的小世界?”
山姆去世前曾向安温透露,菲力普▪安温并不是他的亲父,他的亲父是一位死在战乱中的火车司机。他还告诉安温,菲力普▪安温并非因山姆而自杀。他自杀的真正原因是塞尔维娅说比尔其实根本就不是他的儿子。这一切变故促使安温重新思考他的整个人生。在绝望中,他吞下大量的安眠药,希望了结此生。
死亡!死亡!你以为它在别处,可是它就像一团浓雾、一股汹潮似的突然包围着你;它就像蘑菇,一夜间就冒将出来;它像载着特工的降落伞,幽魂般地降落在地,悄然地隐没在敌后线上。
耐人寻味的是,安温终于从死神手中挣脱开来,他的回忆录以乐观的基调收了尾。他终于明白,正是他与露丝的爱才给了他的人生以形式和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本书是他确证这一人生而做的努力。
《杯酒留痕》是继《水之乡》之后的又一部杰作, 它被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评为五十本“20世纪最令人愉悦的书”之一。它结构严谨,构思精巧。表面上,它讲述的是一个十分简捷的故事:三位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老人——保险员和赌徒雷、殡仪员维克和拳击手莱尼——遵从他们共同的好友杰克▪道兹的最后遗愿,乘着他的养子文斯驾驶的梅赛德斯牌汽车,从伦敦南部百慕德赛的一家酒馆出发,向肯特郡的玛该特进军,把他的骨灰撒向大海。像《世外桃源》一样,《杯酒留痕》由七十五个长短不一——长的多达数页,短的只有寥寥两字——的独白构成。小说主要由杰克的三位好友叙述,其中雷的声音尤为重要。他不仅叙述自己的故事,而且叙述了以旅行途中经过的地名为标题的章节。其他叙述者包括文斯、杰克的妻子艾米、文斯的妻子曼黛和杰克本人。众多的叙述声音俨然构成了一部高低起伏的交响乐。
雷▪约翰生是杰克的挚友,他们在战争中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是一个赛马赌家。目光敏锐的他几乎百赌百中。四个人中虽然他个子最小,但他最为坚强。他成了小说中希望的象征。正如艾米所言,他是“一小束阳光……一线希望”。杰克的去世,他承载了大部分的情感重负,因为他不仅代表了过去,也代表了未来。由他来叙述大部分的故事,可谓顺理成章。
四十岁的文斯是这支为死者而举行的宗教仪式队伍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离经叛道,没有子承父业,从事宰猪杀羊的行当,而是干起了买卖旧汽车的营生。从物质层面上来说,他是最为成功的。他与继父杰克之间错综纠缠的恩怨关系加强了家庭关系这一主题,尤其是父子间的联系。这一联系在庄重、拘谨的维克身上仿佛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他的两个儿子循规蹈矩,秉持家业,接过了父辈的衣钵,因此,维克一家的日子还算过得安稳。
莱尼▪泰特是一位蔬菜、水果商。他家庭最贫困,脾气最暴烈。他生性好斗,在肯特郡的威克农场——俗称“英格兰花园”——与文斯挥拳相向。正如雷所说,莱尼是个“搅乱者”。他把潜沉于朋友间的紧张关系一一捅出水面。
小说中的艾米颇似《水之乡》中的玛丽,是一位神话般的人物。她是人类堕落前后夏娃和圣母玛利亚的混合体。她是引诱杰克、雷和莱尼的妖妇。但是,作为一位母亲,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婚姻,也要忠诚于自己的女儿朱恩。虽然艾米没有加入旅行的行列,但她在书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目录
一
003 踽躅纽约城,吁嘘少年事
——浅析霍尔顿“守望梦”的实质
007 薇拉·凯瑟女性人物性格刻画艺术管窥
018 穿行于历史与故事之间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简述
037 黑白世界的苦果
——读艾奇麦·丹戈《苦果》
043 直击人性弱点
——评库切新作《慢人》
053 论《盲刺客》中的存在主义介入观
067 “宿命”下的自由生存
——《别让我走》中的生存取向
080 在艺术与生命交汇处
——试论翁达杰的力作《遥望》
092 以小说呼唤人间真情
——评因德拉·辛哈的《动物的人民》
100 新婚之夜的悲剧
——评伊恩·麦克尤恩《在切西尔海滩上》
108 超越故事的故事
——评劳埃德·琼斯的小说《皮普先生》
115 残缺的救赎
——评瑞秋·塞弗特的名作《暗房》
122 历史与记忆
——读塞巴斯蒂安·巴里获奖小说《秘密手稿》
129 大城小事
——评2002年布克奖入围小说《家事》
137 小说家的滥觞: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短篇小说主题简论
151 刮痧
——评阿拉温德·阿迪加的《两次暗杀之间》
159 “看不见的人”
——析《泳池图书馆》中的同性恋亚文化
171 《糖果店主》中的交换模式
184 理想的迷失与坚守
——评亚当·福尔兹新作《不断深陷的迷惘》
191 《碧翠丝与维吉尔》中的元小说特质
202 追寻与失落:孤寂心灵的低吟浅唱
——评《在一个陌生房间》
208 从“审父”到“释父”
——父子伦理视角下普伦蒂斯的心智成长
224 女性写作的非凡时代
——2019年布克奖短名单一览
二
239 《卡斯特桥市长》译后记
246 《胡狼嗥叫的地方》译后记
252 《黑犬》译后记
257 《爱无可忍》译后记
264 《罂粟海》译后记
270 《无可慰藉》译后记
277 《月亮虎》译后记
283 《童年往事》译后记
三
293 翻译,是历史的奇遇
——郭国良、许钧教授关于文学翻译的对谈
309 赵国月、周领顺、郭国良:当译者遇上作者
——郭国良教授访谈录
318 时间、记忆和自我欺骗
——浙江大学郭国良教授访谈录
331 让翻译照进文学,文学点亮翻译
——郭国良教授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