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充闾回想录
0.00     定价 ¥ 7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1310250
  • 作      者:
    作者:王充闾|责编:王炜烨//魏冬峰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1.揭秘性:看似平淡故事,却有不平凡的心路历程,真相如何? 

2.轰动性:一位新中国培养的大家,却走出来今人难以走出的中国古代文人的路。由坎坷到成功,必有轰动效应!

3.励志性:一个农家孩子,成为当今少有的既是高级官员又是文史哲大家的“通才”,不励志都说不过去。

4.启发性:借鉴一位大师的人生经验,了解文学创作的甘苦与得失;为大众提供一些人生的参照,为写作提供一点切身的经验。

5.可读性:以特有的散文笔法娓娓道来,讲述写作及人生的事。困惑与希望、徘徊与前行……具有可读性,满满的正能量!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充闾:中国当代散文大家、文化学者、诗人。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兼职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做过教师、记者、机关干部,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辽宁作协主席。曾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是当代历史文化写作的代表人物。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作者自己人生的经历来讲述文学的写作,是诗与人生的浑然结合。当代散文家、文化学者、诗人王充闾以他特有的散文笔法展开了一生的回忆——他在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走过的道路,从他幼年心中种下的文学种子到一步步走上文学的殿堂,摘取创作的桂冠,获得人生的累累硕果。这条路一走竟是将近一生,这一生又遇到了那么多的人、经过了那么多的事。这一切的茫然与选择、困惑与希望、徘徊与前行、挫折与成功等酸甜苦辣,尽在这本书中了。让读者了解一个人的人生经验,让读者了解文学创作的甘苦与心得,为青年人提供一个人生的参照,为写作者提供一点经验,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一些史料。是当今一本事与诗、才与情、思与理结合的雅俗共赏、不可多得的回忆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起步(1941—1957) 

第三节 新天地


    这段读书生涯就这样终结了,以后开始迈进了新的天地——

    次岁上半年,我到八里外的高升镇高级小学就读,补习功课;7月考入盘山中学。考试只有语文、算术、时事政治三科。语文满分,政治及格,算术二十分———我带个算盘,加减乘除四则题,答案都对;但不会列方程式,因此,只得了五分之一的分数。

    幸亏口试、面试时成绩优秀,终被录取。

    口试中,主考老师是王志甫先生,像唠家常一样,他首先让我介绍一下家庭状况和个人的学习经历,我如实地汇报了自己的情况。

    王老师说:“怪不得,你没有读过正规小学呀! 不过,你的语文基础相当不错。那么,你读高小这半年,最喜欢的是什么课程?”我说,喜欢地理。又问:“为什么?”我说,我志在为文,长大了以后,要学徐霞客,撰写游记。

    “那好,我就考问你这方面的问题。”王老师略加思索,便说,

    “你注意听着,试题是这样的:我想从这里(指盘山县城)到广州———你知道广州吧——去看望外祖母。你看,要怎么走才能经济、省时,而且方便? 要求有三条:一要尽量减少经费,二要尽最大限度节约时间,三要汽车、火车、江轮、海轮都能坐着。”

    我说,可以从盘山县城坐汽车到锦州,然后换乘京沈铁路的列车前往北京,再转乘京沪线的火车抵达南京,从南京登上长江客轮到达上海,再从上海乘海上轮船前往广州。

    “你再考虑另外一种方案。”王老师说,“我的出行计划有些改变,因为发生了新的情况。我的妹妹在陕西宝鸡读高中,放暑假了,她也要一同去看望外祖母。你看,这要怎么走? 我怎样同她会合?”

    我说,那就事先通知她,登上陇海铁路的东行列车,赶到江苏的徐州,彼此约定好车次和到达的时间。老师还是从这里坐汽车到锦州,再坐火车到天津,然后换乘津浦铁路的列车,在徐州车站接妹妹上车,依旧是到南京下车,然后换乘江轮到达上海,再转乘海轮前往广州。

    “好!”王老师高兴地说,“给你打一百分。”

    这样,尽管我笔试的成绩并不理想,但还是以第十九名的靠前位置,被录取为初中一年级插班生。

    那时是春季始业,为了补充生员,实行暑期扩招,我所在的初中一年甲班和另外的乙、丙、丁三个班,都加进去一些插班生。

    我们的班主任,就是口试时的王志甫老师,他教数学;还有几位科任老师,也都一起同新生见了面。为了帮我接上数学这条“短腿”,王老师利用星期天和几个晚上,集中给我补课,使我较快地跟了上来,而且,培养了我钻研数学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看得出来,爱好、兴趣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至关重要,所以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说法。

    出乎意料的是,在语文方面,我竟遇到了一道难关。开学一个星期之后,教授语文的石老师发现我的作文用的竟是文言,便在作文簿上郑重地写了一条批语:“我们是新社会、新时代,要用新的文体写作。今后必须写语体文。”课后,又把我叫到教研室,说:“文言词语简练,你这个‘洎乎现世,四海承平’,确实比‘到了今天,国内社会环境和谐、安定’节省一些字,可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新时代的写作,要面向工农兵大众,对象不是少数精神贵族。你左一个‘洎乎’,右一个‘与夫’,又有几个能懂的!”

这番话,对我来说,确实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为此,我痛下决心,要改弦更张,从头做起。除了认真理解、背诵课本里的现代范文,我还有意识地阅读了许多“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

…………

    



第四章 变革中的升华(1985—1991)

第四节 崭露头角


…………

    写到这里,我想顺便谈一下1994年9月4日那次关于散文集《清风白水》的研讨会。这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同作家出版社、辽宁省作家协会一起召开的。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玛拉沁夫亲自主持,谢冕、阎纲、林非、徐怀中、雷达、石英、吴泰昌、崔道怡等三十余位作家、评论家到会,他们在充分肯定作品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人的发言。

    陈荒煤先生正在住院,没有到会。他写了一篇两千多字的发言稿,由作家出版社一位副主编代为宣读。开头说:“我很同意郭风在序言中的评价,这本散文集确是独具一格,文笔洒脱,放得开,撒得远,收得拢,自由自在,颇见功力。作者如能保持和发展这种‘出格’继续前进,相信会在散文天地里闯出一条新路来的。”接下来,他又说:“散文之散,关键在于作者自由地就所见所闻随意抒发自己的感受,虽然也不能不联想到古今中外名文名篇、诗词歌赋,旁征博引,但不宜太多,否则就会近似炫耀。还是以少而精为好,应该着重地表现自己特有的感受。”话语不多,直击要害。关于我的散文创作的缺陷,冯牧、阎纲、荒煤先生意见完全一致,共同击一猛掌,帮助我认清了今后挑战自我、努力改进的方向。

    那时的莫言先生还很年轻,不过四十岁上下,但《红高粱家族》已经使他名满全国了。他在会上的发言,简短、深刻,又有风趣,一语中的,分量很重。他跷着二郎腿,眯缝着眼睛,不像其他人那样具体剖析作品、文章,而是着眼于作者的生命体验与文学道路。他不像是大会发言,也没有面向当事人,倒像是自说自话。大致意思是:可惜了王充闾的学识、才气,走顺境太多了,要是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十年八年的,可就成气候了。接着又解释几句:看了王充闾的作品,知道他的人生道路很平稳,心态很平和,运笔也很从容;平稳、平和、平面化———欠缺的是深刻的生命体验。以他的文学功底,如果能够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体验与认识,作品就深刻了。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起步(1941—1957)

第二章 “我生不辰”(1958—1976)

第三章 劫后复苏(1977—1984)

第四章 变革中的升华(1985—1991)

第五章 文园归去来(1992—1996)

第六章 渴望超越(1997—2002)

第七章 千秋叩问(2003—2007)

第八章 人格图谱(2008—2012)

第九章 创造性转化(2013—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