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2024生态文学年选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0690376
  • 作      者:
    李青松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态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思想的交汇作用下,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中国2024生态文学年选》所选文章集中体现了编者与作者对生态文学的独特感悟,是对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这些文章充满美的特质,语言通透,立意深刻追寻生态自然的关爱。文章既具文学性,且体量适中,可读性强,能使读者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体味生态文明的意义与自然的魅力。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青松主编。李青松,生态文学作家。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长期从事生态文学研究与创作。出版专著十余部,曾获新中国六十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呀诺达生态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委。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2024年度公开发表的优秀中国生态文学作品随笔精选结集而成,共收录五十余篇精品文章,作者包括梁衡、高洪波、徐剑、白庚胜、李舫、任启亮、贾志红、彭程、兴安、王子君等。这是一部以生态文学为主题的散文集,将文学作品和生态理念交织融合,以生动鲜活的文本表达作者对生态概念和生态文学的思索,拓宽了生态文学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书稿是对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保护理念的解读,展现了当代生态文学写作的基本面貌。


展开
精彩书摘

生态文学:正向的逻辑

◎ 李青松

 

我多次到过深圳。头一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深圳还仅仅是一个小渔村。后来到深圳,看到的深圳是一个大工地,到处是脚手架,到处是挖掘机和塔吊。今天,深圳已经成为特大型的现代化城市了。

从渔村到现代化的特大城市的距离有多远呢?我不知道,但改革知道,开放知道,速度知道,效率知道,深圳人知道。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符号。

深圳的街头至今还耸立着那个巨型的标语牌。标语牌上的那句话,在那个时代,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说过的话。这句话何其简单,这句话又何其深刻。

但是,今天我要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不进行创新,就没有道理,不进行可持续创新,就没有硬的道理。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创新推动了文明的进程。

此刻,我想起一个人,那个人是小男孩的时候就善于观察。他看奶奶烧水,水烧开了壶盖居然会跳动,为什么呢?呃,水开了就产生能量,能量会转化成动力。于是,他就发明和优化了蒸汽机。这个人,就是英国人瓦特。

那一年是一七七六年。

那一年是划时代的一年——从此工业革命开始了——蒸汽机代替了畜力人力,有了火车、汽车、轮船、飞机。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可是,蒸汽产生动能需要燃料啊——大片的森林遭到砍伐,煤炭被开采出来,石油被开采出来,天然气被开采出来。于是,问题也随之产生了——废渣、废水、废气,大量排入江河湖泊,水体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空气中充斥着大量的二氧化碳,空气被污染了。

还有什么没被污染?

——所有这一切,是瓦特万万没有想到的。

反者,道之动也。逆者,道之用也。

该怎样定义进步?该如何理解文明?在我看来,创新如果以牺牲自然,牺牲生态为代价,那么它就背离了创新的本质。大地还是充满生命律动的大地吗?土壤里还有蚯蚓吗?土壤还是活的土壤吗?农药、化肥、除草剂、灭树粉带给我们的教训还不深刻吗?

目前,人类文明正在突破地球极限,面临多维度的生态危机,包括危险的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经济增长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充分证明,绿色增长越来越渺茫——增长就意味着能源需求,这将加剧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科学家发现了核裂变原理,用核反应堆来发电,而日本却将核污水排入了大海。智能化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但马斯克提醒我们,智能机器人消灭生命是完全可能的。智能机器人比核武器还可怕。

相对生态来说,科技是反向的。科技越发达,对生态造成的破坏越严重。但这句话不是绝对的,因为生态与科技之间隔着一个东西呢——人的良知。如果丢掉了良知,这句话就是绝对的;如果唤醒了良知,这句话就可能不成立。

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的责任与担当。而唤醒人的良知,提醒我们每个人勿忘善待自然,则是生态文学的重要功能。

 

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自然,就是母体。

自然,就是美。

自然,就是一切。

 

二○二四年十一月三日 写于北京


展开
目录

在齐河,有个豆腐窝水闸   梁 衡  001

亲近老树   高洪波  004

枣树记   徐 剑  006

捡松茸   白庚胜  011

鸟叔   李 舫  011

刺猬回来了   任启亮  019

乡愁南漳   李晓东  021

身边草木   彭 程  026

从巴彦托海到莫和尔图   兴 安  032

海堤上的事情   王子君  039

古道边的茶岭   王剑冰  043

森林深处   王国平  049

山藏   朱 强  056

因为我们热爱自己的城市   陆 梅  066

院子里的树   杨 鸥  071

每一朵花都有个性   高维生  075

北京的鸟   王海滨  083

只要我在拉依亚提坎   杨永康  087

鸟巢  辛 茜  095

与蒲县的云纠缠  景 平  101

风在静静吹  李治本  107

通往车八岭的路  长江澜  119

沅水为君清  赵学儒  131

泰山底色  夏海涛  137

用一棵古榕叙述柳江  张生全  146

沙坡头新娘  李晚照  148

山中卢卢  贾志红  161

呜咽的河  傅 敏  168

蚯蚓的故事  戴荣里  172

河情何意  陈玉泉  175

木梓排的早晨  许 彤  181

植物光芒  李 汀  186

甜蜜的椴树  刘德远  193

护树记  钟法权  201

大岭漫记  张声隆  215

遭遇虎鲸   王士跃  219

一个江南古村的“文化密码”  周博文  223

放归野鸭  高国镜  237

开海  胡容尔  241

与黄羊的新年约会   行 草  245

寻找失去的草原   闵生裕  248

白芨滩的生命   王凤国  266

我的巩乃斯河  张 振  276

过陕州  李朝俊  279

在僰王山   皖 心  290

中华秋沙鸭的生命第一跳   陈凤华  295

朱鹮保护:奇迹,现在进行时   陈剑萍  300

中轴草木  王 莺  306

大美向海   杜 波  312

家乡的刺梨   黄长江  317

草籽花   王明亚  320

九头树   潘浩泉  323

夜鸟声声忆旧园   庞井君  326

鄂尔多斯脸谱   李青松  331

松林往上   吉布鹰升  34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