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山河素履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6821115
  • 作      者:
    作者:牛旭斌|责编:侯君莉
  • 出 版 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在徽成盆地上搜寻村落文化的内涵,体验城乡嬗变的阵痛,致力于当代乡土的文学实验,不断为我们呈现那些被无情抛弃,蓦然回首又觉得颇为珍贵的东西。他的写作也许带有悲情色彩,但濡染了泥土味的语言,回放了原生态场景,足以唤起我们。
展开
作者简介
牛旭斌,笔名家村,1982年9月生于成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会员。作品见于《散文选刊》《文学报》《人民日报》《延安文学》《牡丹》《雪莲》等报刊,入选文学选本、中高考模拟试卷若干,出版散文集《风起离乡》。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故乡无愁”“此心未歇”“逝水流长”“梁山点灯”四个章节四十九篇文章组成,作者躬身于乡土,以其切身的生命感受和独特的书写视野,娓娓追忆西部小镇夏家塆,用真情和敬畏写乡土的流变与恒常,写乡村生活的苦涩与坚忍,写一代人的离绪与守望。又用纸上还乡的方式,为撤离故乡的人、追随故乡的人,开辟出一方安放灵魂的净土,不论行走多远,我们终归回到故乡。 本书以饱满的热情抒发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文风质朴。
展开
精彩书摘
满山玉米长着爱
在陇南深山里,玉米是常见的庄稼。
少年时喜欢念书,缘于书上把满坡“番麦”叫“玉米”,把满地“土土面”叫“绵绵土”,把椿树上的“花花媳妇”叫“斑衣蜡蝉”。同样,带着书中该把沟沟岔岔叫啥的好奇,我从小是个问题少年,然后如一株卑微的番麦,努力成活,找寻另外叫“玉米”的人生。
到了中秋,玉米缨由嫩变焦,玉米棒子怀上身孕。籽粒饱满的玉米,撑开须端苞衣,露出一颗颗金灿灿的珍珠。
在秸秆齐头高的叶腋,玉米斜着犄角生长。乡亲们拉牛车背背篼采收,顺树向下掰,纺锤状的胖玉米就掰在手中,再反手丢进背篼。收一片玉米,堆一座山。
晌午时分,坐在田野吃干粮,父亲砍掉一片玉米树,让我们豁亮地坐在谷堆上。母亲高兴,先挑选个大籽饱的剥去苞衣,三五下,便拧成串辫儿。
齐镶金牙的玉米棒子笑口全开时,“金风”就来了。
好消息先被风知。它从山那边吹来,又经过地畔,吹散父亲满背的汗水,又驱散我周身的困倦。
当一秋玉米剥完上架,户户人家的树梢檐下,像飞流着金色的瀑布。
黄昏时分,伙伴们啃着插在筷头的煮玉米,欢聚在院头玩耍,驾牛车,玩木头传电。听到嘭的响声后,大家不约而同,回家端一碗晒得干响的玉米,抱上柴棒,带上两角零钱,越沟翻坎,小跑到欢乐的打麦场。
满金迫不及待,抢着搅爆米花机,我搅鼓风机。当压力时间表走过4分钟后,抓起烧红的爆米花机,对准蒙布的背篼打开,嘭一声,伙伴们钻人一团热气里,争抢喷漏的玉米花。手慢的孩子,这时最多只能拾几颗爆不开花的“哑哑”。
玩耍让我们全然忘记天黑,祖母喊着回家。我坐到灶旁,用干燥黄亮的麦草烧锅,开水沸腾,祖母手中金黄细碎的玉米面,随着满锅不停地搅动抖抖落落,文火慢煮,越搅越滑,便是一锅午饭。然后小锅生火,炒洋芋丝、青椒蒜片、蒜苗辣豆豉,再用葱花炝酸菜,便是山里人最热腾腾的饭食。
识字不多时夜郎自大,啃着生长不良的玉米甜秆,给不识字的母亲讲:“地里长的番麦应该叫玉米。玉米名字多好听,番麦土气死了。”父亲给我讲:“山里人的物件叫番叫洋的有十多种。”父亲又问书中还有什么?我答不上。父亲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还有黄金屋。”
走向社会后,父亲的话得到应验,我才恍悟啥是天高地厚。那觉得土气的“番”,来路是“洋”。“番麦”在当时算比麦子多产的谷物,对于那个饥馑年代,是番麦面养活了父辈。背着番麦面馍馍,哥哥姐姐顺利地读完了小学。
出于对粮食的恩情,那些年,我常常在打完猪草,爬上一览周庄的高山,在晚霞铺照的黄昏里,注视新出苗的庄稼,寻找禾苗的“禾”字,究竟源自哪种作物?又在一片露水的晨曦中,把对“米”字“麦”字的象形写法,与庄稼比对。
直到有一年等来秋收,雨过天晴。我围着火堆烧玉米,用掐指甲印的办法,判断老嫩生熟,看见山坡上的番麦,一株株像起舞的“禾”字,它们头戴天花,两袖舒展,翠裙垂落。这一重大发现,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让我窃喜不已。
笔挺的番麦树列成队,一株株个高身单,一行行摩肩接踵,根须抓紧泥土,迎风沙沙作响。青如甘蔗的番麦树,腋藏着无数“胖小孩”。一片片成熟的番麦林,犹如成千上万个身负襁褓的母亲。它们的造化,从子叶初生自幼苗栉风受寒,经受雨打日晒,从抽天花到挂双苞,半年光阴才能完成一粒孕育几百粒的繁衍。
推广地膜玉米的头年,父亲不懂先覆膜再点播,而将种子粪土先播进地,然后覆膜。待地气回热,种子发芽玉米苗透出土时,全家人上地放苗。父母寸步不离等出苗,抓紧把新生的幼苗透出地膜、扶稳,如同扶我们一走路时就教着站端正。
4月里,玉米一天一个样,夜里能听到拔节声。40多天后,玉米已高过我的个头。如果连遇雨水和太阳,就迅速壮实。修长如臂的叶子临风摇摆,雨珠轻打着它。也有风吹进玉米林,唰唰作响,如人穿行,又如万虫集会的鸣声。
7月,玉米吐缨,成群的獾出没。它们入夜毁坏庄稼,十分猖狂。林畔山坡,走动着放烟看秋的人。我们用蒿草麦衣生火,以明明灭灭的烟光,驱赶獾群。
夜深时分,全寨小伙牵挂着叫玉米的姑娘。她舍亲别故离乡后,小伙子们常梦见她。他们放心不下她的美丽与善良,她净如泉水的明眸,自如望月的脸庞,直爽如小鹿的脾气,光滑如凝脂的肌肤,芳香如青草的纯朴,异乡不刁难她吧? 在远方的她,收到最多的惦念来自心上人高粱哥哥。他们之间早有期许,但高粱哥哥家庄稼多。玉米寄来的挂号信,边封上的图案红蓝相间,是坐飞机来的。
她来的第一封信是“想你,当初不该离开你”,第二封信是“我们好好努力,你种田我打工,春节时你就来提亲”,第三封信是“你把满篙的番麦都卖了,备好踩门钱,就提亲”,第四封信是“这里风景真美,大海边上就是沙滩”,第五封信是“你赶快放下牛犁来看我,这城里的月亮又圆又大”,第六封信是“我这月加薪,多挣3000元钱,这是我们一季番麦的收入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故乡无愁
满山玉米长着爱
一个有杜甫的峡谷
何止故乡
古道风情
春日小记
葛条缠住许多人
我无法不背井离乡
万物生长
山的路上没有人
泥土去哪里了
西秦岭外的山河眺望
风悲七歌
毛茛花开的山坡是一座坛
故乡是一个人的避风港
第二辑 此心未歇
游四方
时间带不走故乡
在小镇,风行草偃
在黄昏唱歌的风
落日一寸寸往山谷里掉
我的身上带着泥
薄薄的故乡是一片云
五月的麦子遍山黄
亮在天边的灯
回乡看云
蜗牛慢慢爬
看戏
唯有山岭不虚薄
第三辑 逝水流长
河风吹彻
樱桃甜美
正在磨损的乡村
留住那条河
一地霜白
多少往事留在心上
玉米的兄弟叫高粱
逝水流长
晶莹的梦
岁月知道北街的荒凉
人都是过客
第四辑 梁山点灯
那些花儿
乡魂
小院
无法割舍
时光给故乡宽慰
大雨纷飞
人生如锯
心归旧路好还乡
远方已远
晒晒夏家垮的太阳
成县之美
后记 每个人挑走一担山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