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诗三百首(全本全译全注彩图双色珍藏)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439789
  • 作      者:
    编者:(清)蘅塘退士|责编:白涵|译者:张慢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编者:

蘅塘退士

(1711—1778) 

清代诗学大师。

本名孙洙,字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江苏无锡人。

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其人为官清廉,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1763),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工拙莫辨,孙洙与夫人着手编选唐诗选本,以“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为选诗标准,以体裁为经、时间为纬,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定《唐诗三百首》。

此选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艺术性高,一经问世,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唐诗普及读本,流传至今。

 

译注:

张慢

作家,国家一级教师。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报社编辑、百万粉丝公众号特约作者。

多年笔耕不辍,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唐诗解析读物,以清代诗学大家蘅塘退士精心推敲增删的定版为底本。

此版本问世至今258年,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迄今为止至为家喻户晓的唐诗选本。

书中精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七十余位古今闻名的大诗人三百多首经典名作,古典文学作家张慢倾情译注。

书中每首唐诗都配有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四大部分,通俗易懂,全面详尽,同时穿插大量传世名画,打造中国人的美学盛宴,带给读者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展开
精彩书评

诗歌之于唐,意义非凡。它绝不仅仅只是某种文学样式,更是生活方式,以及一个绅士或者上层人物的身份象征,是一种风气、潮流和时尚。

——易中天

“我的头一本诗词读物,就是《唐诗三百首》。”

一一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

这部书选在清代中叶,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筛选后)的名作,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

一一朱自清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鲁迅

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余秋雨


展开
精彩书摘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葳蕤:枝叶茂盛的样子。

②自尔:自然地。

③林栖者:山中的隐逸之士。

④坐:因而。

⑤美人:代指前文中的“林栖者”。

 

译文

幽兰逢春枝叶丰茂,桂花遇秋明亮清新。草木茂盛生机勃勃,春秋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谁能想到山中的隐士,闻到香风而心生喜悦。草木流香是其本性,怎会请求赏花人去采撷呢?

 

赏析

玄宗后期,李林甫小人得志,玩弄权术,张九龄上书进谏,却遭到贬谪,被排挤出朝廷。在此诗中,诗人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现了自身高洁的品质。

借香草来比喻自己的品质高尚,在先秦文学中就有,屈原在《离骚》里就曾大量运用香草来自比。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说张九龄“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此诗承这一写法,借兰草和桂花写自己的品质情趣。“葳蕤”和“皎洁”,写出了兰草和桂花旺盛的生命力和高雅的品质,诗人以此暗指自己品性高洁。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人表明自己高尚的品行节操也如草木一般,是来自天性,并不为博取名声,也不求别人赏识。而在诗人的孤芳自赏中,也不难看出他被贬之后淡淡的忧郁之情。整首诗比喻贴切,含蓄优美,意韵深远。

 

 

感遇·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①伊:语助词。

②岁寒心:即耐寒的本性。

 

译文

江南有丹橘这种树木,到了寒冬依然青翠。岂只是因为南方的气候暖和?是因为它天然具有耐寒的特性。我想把它进奉给嘉宾,然而山高水深,路途阻隔有何办法。运数、命运各有遭遇,因果循环的奥秘难以寻觅。都说要种桃树李树成果成林,难道丹橘就没有树荫吗?

 

赏析

此诗作于张九龄被贬之际,表现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同时表达了希望朝廷重用贤臣的愿望。

前四句写出了红橘的形象美与品质美。红橘生长在诗情画意的江南,终年茂盛,江南的环境美与红橘的形象美相得益彰,互为映衬,更显出红橘美得脱俗。接着写红橘耐寒的品质。它天生耐寒,即使经历严冬,也不减翠色,描绘出一幅红橘生机勃勃四季常青的画面,写出了红橘坚强刚毅的品质。红橘的品格像极了诗人自身,虽遭谗言陷害被贬黜,却不因此而沉沦,依然坚守自己的品质。

接下来六句感叹机遇不可捉摸,讽刺贤者得不到重用的现实,深化了主题。诗人想把红橘奉送给宾客,可是山高水长无法做到,正如诗人想把贤能的人举荐给朝廷,却无法做到一样。也暗指诗人想把自己的才智献给国家,却被小人陷害,不能如愿。“循环不可寻”一句,包含着诗人对世事变幻莫测、难以掌控的哀伤。诗人一生仕途并不顺利,几次被贬,几次升迁,起起伏伏难以预料。

最后两句,采用了反问句式,情感强烈而用语含蓄委婉,表达了希望朝廷不拘一格录用人才的愿望,也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愤愤不平。诗人自己被贬,却还想着为国家举荐贤臣,与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隔代呼应,忠心可鉴。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释

①终南山:又称南山,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唐代很多士子在此隐居。

②过:拜访。

③斛斯山人:斛斯,复姓。山人,隐士。

④却顾:回头望。

⑤翠微:青翠的山,此处即指终南山。

⑥挥:举杯。

⑦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指松间的风。

⑧忘机:道家语,忘却世俗机巧之心。此处指淡泊旷达,与世无争。

 

译文

傍晚从苍翠的终南山上走下来,山上的月亮像要随着我一起回去。回头看看来时走的小路,郁郁苍苍一片青翠。路上偶遇斛斯山人,一起携手到了他家,孩童连忙打开柴门迎接。我们走上翠竹间的幽静小路,青萝拂着行人的衣衫。欢言笑谈之中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中星已稀疏。我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中忘了世俗的奸诈心机。

 

赏析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写于李白隐居终南山之时;另一说是写于李白二次去长安的时候。诗中描写了两处景物、一个场面,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做客朋友家的愉悦之情。

开篇先写了一路下山见到的美景。夜晚的终南山在月色笼罩下青翠苍茫,显出一种朦胧之美。李白创作过很多以“月”为主题的诗,不同的情景下,月给人的感觉也不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月让人思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月更显孤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月是对友人的牵挂;而在此处,月亮阴柔之美,则让诗人内心更加安静淡然。

接着写偶遇斛斯山人,携手到他家,进入院子后所见的美景。主人是隐士,喜欢竹子。在古代文人心里,竹子与莲一样中通外直,而且有一节一节的枝干,代表有节操。在院中幽深的小路两边,都种着竹子,暗示主人品质高洁。

最后写宾主把酒言欢的场面。酒逢知己言语投机,畅谈豪饮一醉方休。李白有强烈的用世之心,却遭遇谗言诋毁,仕途坎坷。今夜月色皎洁,时光静好,又遇知己,此情此景下,那些尘俗的钩心斗角如被洗涤,诗人内心一片清洁宁静。

全诗的末两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让人想起陶渊明《饮酒》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不过二人“忘”的内容不同,陶渊明忘的是表情达意的语言,而李白忘的是世俗的争斗。两个人都是在田园美景与饮酒中自我陶醉,超然物外,只不过陶渊明的超然物外,是从心底彻底放下了官场名利,而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真正放下过功名二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①将:和,共。

②及春:趁着春光。

③无情游:月亮和影子都没有感情,李白和它们相交,自然就是“无情游”。

④相期邈云汉:指约定好在天上见面。期,约会。邈,遥远。云汉,本指银河,此处指天上的仙境。

 

译文

花丛中摆上一壶好酒,没有相知在旁,我只好独酌。举起杯子邀请明月一起,加上我的影子正好有三个人。月亮本就不懂得饮酒之乐,影子也只是默默跟在我的身边。暂且以明月与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歌唱时月亮徘徊不定,起舞时影子随我而舞。清醒时我们共同分享欢乐,酒醉之后各奔东西。但愿能与他们永远结下忘却伤情的情谊,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744年李白居长安的时候。李白一向恃才傲物,本想着进京有一番作为,不想只是做了个御用文人,陪皇帝玩乐,感到很不得志;又因看不惯官场腐败,得罪了权贵,乃至仕途受挫,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官场失意后的孤独苦闷之情。

整首诗想象丰富,情感曲折起伏。在诗中,李白用拟人手法,将月亮和自己的影子说成是自己的友人,与它们一起翩翩起舞,饮酒作乐,共度良宵,并畅想他日可在银河相会。这丰富曼妙的想象里,实际上暗含着诗人无尽的孤独,说明他没有朋友在身边。诗人邀请月亮和影子相陪,两者都以诗人为中心,诗人起舞,月和影子也一起舞动,诗人停下来,它们也跟着停下来,似乎在为他解闷,场面很是热闹,然而月亮和影子都是无情物,又怎会懂得诗人的喜怒哀乐?细想之下,这热闹显得尤其虚无,自欺欺人。三个人的热闹,其实都是诗人内心孤独的狂欢,孤寂悲凉之意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诗人的情感起伏多变,从一开始无人陪伴的孤独,到三个人的欢畅,再到醉酒散场的凄凉,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荡气回肠。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释

①燕草:指燕地的草。燕,今河北北部一带,此处泛指北部边塞,征人所在之地。

②秦桑:秦地的桑树。秦,今陕西省一带,此处指思妇所处之地。

③罗帏:丝织的帘帐。

 

译文

燕地的小草像丝绒一样柔软,秦地的桑树上茂密的枝条已垂落下来。当你怀念而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已因思念你而断肠般难过。春风,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入罗帏里来令我愁绪万分呢?

 

赏析

这是一首以思妇口吻写给远在他乡的丈夫的诗,表达了妻子对丈夫殷切的思念、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期盼,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全诗写得清新秀丽,情意绵长,朴实无华。

开篇以“燕草”和“秦桑”起兴,写出了春草和桑树生机勃勃的样子。春天万物复兴欣欣向荣甚是热闹,而妻子却因思念丈夫而备感寂寞,在对比中更衬托出思妇无尽的愁思。“燕”是丈夫的所在地,而“秦”是妻子的所在地,两地对举,将两处空间叠加,更表达了夫妻心心相印望眼欲穿,而又无法相见的痛苦。中间两句想象丈夫归来的情景,在虚景与实景之间,表达了思妇愁肠百结的心境和盼着丈夫早日归来的愿望。末两句抱怨春风招惹出自己的愁绪,将思妇娇嗔、无奈、孤独落寞的情态描绘得恰到好处,含蓄地表达了妇人思人伤春的心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即泰山,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称。

②钟:聚集。

③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④曾:同“层”。

⑤决眦:眼角要裂开。决,裂。眦,眼角。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色?齐鲁大地之上,青山之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汇聚了天地灵秀之气,山南山北分割出了黄昏和清晨。层层白云,使人心胸摇荡;归鸟飞来,似要决裂开人的眼角。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顶,俯瞰那群山是多么的渺小。

 

赏析

这是杜甫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写下的一首诗。当时杜甫年轻气盛,对未来满怀信心,在讴歌自然美景之中,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字里行间体现着大气磅礴之势。

诗中诗人描绘了一个雄奇壮丽的泰山形象。首联写泰山所处的环境。远望泰山,一眼便看遍了整个齐鲁大地,这自然已超出人的视力范围,是虚写,诗人在想象泰山所处的环境有多么辽远广袤,这景象来自诗人的心胸而非来自诗人的眼睛,可见诗人心胸宽广。泰山在这样的环境中耸立,自然也不同凡响。这一联是从广度上写泰山。

颈联写近望泰山之景。“钟”字写出了泰山的灵气汇聚,而“割”字则把泰山比作一把刀,“割昏晓”描写泰山南北阴阳分明,彰显了泰山插入云霄挺拔巍峨的特点。这一联是从高度上写泰山。

颔联写细望泰山之景,云雾迷蒙,在人的胸中涤荡;山中飞鸟,仿若朝着人的眼睛直飞而来,这一幅立体生动的画面,让人如临仙境。

至此,泰山辽阔、高耸、云雾缭绕的形象和磅礴的气势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开阔的意象往往是诗人开阔胸襟的外化,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杜甫心怀天下,壮志凌云,对未来充满信心。

尾联,诗人非常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会当临绝顶”,一语双关,既指登上泰山山顶,更指人生的飞黄腾达,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远大志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