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对四〇后的时代记忆(精)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58009
  • 作      者:
    作者:黄介山//张明非|责编:余慧敏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 本书是“老五届”(指1966年“文革”爆发时的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性回忆录。这一群体经历特殊,命运大起大落,鲜为人知。有人将这一群体的命运概括为:“文革”前的骄子,“文革”中被作为“棍子”,被“发配”后的“弃子”,改革开放后的才子,退休后的赤子。本书作者夫妇所回忆的大半生经历为这一群体真实而鲜活的个案代表。

· 书中聚集和展现了作者交往过的一批大师级学者、优秀学人、慈善家等的风采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如革命文人张知辛(作者父亲),古典文学研究界重要学者陈贻焮、傅璇琮、裴斐,语言学家王泗原,编辑学家周振甫,教育家马保之,历史学家钟文典,翻译家贺祥麟,慈善家田家炳等。

· 黄介山,广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张明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夫妇二人为同学、同事,于1967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在包钢教育Bu门工作十几年后入职广西师大,工作至退休。两人在广西师大的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成绩和贡献,是广西师大受人尊敬的老领导、老专家。

· 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时作为广西师范大学曾经的校领导和学科建设带头人,两位作者在书中回忆了在内蒙古包钢和广西师范大学的工作经历,忠实记录了广西师范大学及师大文学院八九十年代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既是珍贵的校史,也是两位知识分子夫妇在事业上互相扶持,扎根西部,为发展西部教育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对“四〇后”的散文汇集。作者回顾了从学生时代至年逾古稀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记述了一些难忘的往事,追忆了在人生旅途中给予深刻影响的前辈及友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轨迹折射出时代风云和社会变迁,在“四〇后”特别是“老五届”这一群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
精彩书摘

德高望重的系主任林宝全教授

 黄介山

 

2020年11月22日上午7时,林宝全教授因心力衰竭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一想到从此失去一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亲如兄长的挚友,我内心无比痛惜。

林老师是2008年离开桂林的,当时主要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独子林冬青又远在广州,决定去就近养老,住进了冬青安排的“广州友好老年公寓”。这是一家高端综合性养老机构,国家民政部认定的先进单位,环境设施、医疗保健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理想所在。从2008年到2020年,他们夫妇已在这所公寓生活了12年。其间,我们曾两次前往探望,他俩也回过一次桂林与我们相聚。

今年国庆后不久,校园网上报道了离退处组织慰问离休干部的信息,其中刊有在广州某医院看望林老师的文字和照片。我与林老师已有4年不见,从微信得知他近来身体欠佳,但并无大碍。近一年来,因“新冠”肆虐,时有疫区封闭的消息,各地交通往来限制颇多,出行不便。我俩还想着待疫情结束,再去看望他们。不料才过一个多月,林老师竟倏然而逝,从此阴阳两隔,永无再见之期。        

后来听林老师夫人说,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不止一次念叨:“黄介山怎么不来,来接我回桂林呀。”我听了不禁潸然泪下。他在弥留之际还惦记着工作、生活近50年的桂林,忘不了相处多年的同事朋友,这份真情着实令人感动。其实,在他们去广州这些年,我们又何尝不是经常惦记着他们,期待有机会重逢?

林宝全教授是文艺理论专业著名学者。他早年在老家福建参加革命,是离休干部。1957年就读于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大)中文系,1960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后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文艺学研究生,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广西师大工作,此后一直在中文系任教,曾任中文系主任。林老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为中文系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老师是我们夫妇从包钢调到广西师大最早结识的同事。我们刚到师大,学校分给育才校区一套两房一厅的教工宿舍,林老师就住我家楼上。他的夫人黄坤柔也是师大职工,曾任校印刷厂厂长,尽管她后来调学校教务处任职,我们仍习惯称她“黄厂长”。年轻时林老师英俊儒雅,黄厂长天生丽质,两人是十分出色、令人称羡的一对。

 我们新来乍到,举目无亲,常常得到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此后20年间,学校为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不断兴建宿舍楼,我家也受惠三易居所。学校分房政策是按职称、工龄等条件计分,排队选房。巧合的是,先后两次我们两家都分在同一栋楼的同一单元,一直是来往密切、相互关照的好邻居,这也是难得的缘分。

我调来师大以后,先后在干训部、校党办工作。1985年初,林老师接任中文系主任,他希望我到系里当书记。我也认为基层工作更加务实,与他一拍即合。经他争取,学校将我由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调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开始了我俩三年多的密切合作,直到我1988年秋调任校党委副书记。

与林老师在中文系合作共事的三年,是我最留恋、最难忘的一段工作经历。中文系历来是全校公认的“王牌系”,一张亮丽的名片。从30年代建系开始,历数曾经在这里任教的学者,足可引以为自豪的就有陈望道、夏征农、欧阳予倩、谭丕模、穆木天、沈西苓、吴世昌、冯振、彭泽陶、林焕平等一大批著名人士。可我赴任时,十年“文革”刚过,还留有不少后遗症。当时两派对立情绪仍较明显。会上影射、背后中伤的情况时有发生。林老师在“文革”中也受过委屈,但他心胸开阔,不计较个人恩怨,办事公道,对两派“一碗水端平”,是大家公认的正派人。我又是从外地调来,与系里的历史纠纷没有任何瓜葛,比较超脱。所以我俩工作一直比较顺利,遇到的阻力并不多。

 林老师长我11岁,但俩人受过的教育相似,经历的社会政治运动相近,所以“三观”吻合,研究工作,讨论问题,很容易达成一致。记得陈光旨校长送我到中文系上任时,在全系教职工会上,我着重强调:“希望大家不计前嫌,团结一致向前看,与人为善,以诚相待,共同努力,排除各种干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 会后林老师表示完全赞同和我的看法,他说这是搞好中文系的前提条件,要首先抓好这一环。

 我俩彼此信任、互相支持,工作起来真是“不分你我”。有时,我在办公室上班,他在家里备课,有人来找他办事,我问清情况,能办的,就替他处理了,事后告诉一声,他听了连声说“好的,好的”。也有的时候我不在学校,有干部打电话要和我商量事情,我便说:“林宝全老师在办公室吗?他在的话,你去请示他。”有次,系里要制订实行奖酬金发放条例,照说这是行政事务,可他忙,就问我:“老黄,你能先找几个人弄个初稿吗?”我欣然答应。初稿出来后,他看了很满意,稍作补充修改后,便交系领导班子讨论通过后执行。也许在别人看来,这种工作关系似乎不合常规,但我俩却习以为常,互相信任,互相帮忙,不推托、不计较、不见外。

中文系虽然有不少在“文革”中形成的历史纠葛,由此形成的感情隔阂较深,但求团结、求发展,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正气就会上升,氛围就能改善。

我俩积极化解教职工因历史原因造成的矛盾和隔阂,旗帜鲜明地弘扬好人好事,对有损于团结和工作的言行也敢于批评、引导,但坚持“与人为善”,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与此同时,林老师还千方百计抓好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采取以老带新等措施,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为了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我们还试行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建立教师与学生联系制度。不少教师利用课余和晚上的时间,到教室或宿舍对学生进行学习与心理辅导,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此外,努力推进成人教育,开拓创收渠道,从而使教职工的生活待遇逐步改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文系的面貌发生了较为迅速的变化,凝聚力明显增强,各项工作朝气蓬勃,出现了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当时有两件事可视为标志性的看点:

一是1986年10月,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体育运动会。按照惯例开幕式上要举行运动员入场式,各系各单位运动员和教职工队伍都要通过主席台接受检阅。这可是个重头戏,怎样展示中文系教师队伍的精神风貌?在系工会认真组织下,不少热心的老师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决定一改白衬衫蓝裤子的传统着装,女老师毛衣裙子,男老师一律西装领带。没有衣服、领带,就帮着借,多数男老师不会打领带,女老师们就一个一个帮着系好。老师们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口号响亮,一亮相就震惊全场,赢得一片喝彩和掌声!而且开创了校运会入场式的一种新模式。从那以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校运会入场式就成了展示各系实力的舞台。在这点上,中文系可谓开风气之先。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中文系常成为竞争的对手,众人瞩目的对象。这些活动也大大激发了中文系教工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了中文系的凝聚力。

时隔一年即1987年9月,学校以系为单位在王城大礼堂举行“园丁之声”歌咏比赛。中文系精心准备了《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太行山上》等经典歌曲大联唱。演出时,台上的演员很投入,台下的观众特别是中文系一些老教师很激动,他们热泪盈眶,把手都拍红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把会场气氛推向高潮。演出大获成功,中文系大合唱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文化素养、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毫无争议地夺得了冠军。在乘车回育才校区的路上,大家意犹未尽,一路高歌。下车的时候,突然有人高呼:“中文系万岁!”顿时,整个车厢都沸腾起来了。当晚,参加合唱的老师不少人激动得彻夜无眠。中文系后来代表学校参加了桂林市的合唱比赛。30多年过去了,参加过这次大合唱的老师们大多已退休,但谈起这件事都还记忆犹新,非常怀念那时的美好时光。中文系当年具有这样和谐的氛围和凝聚力,自然与系主任林老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密不可分。

林老师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处事公道,待人真诚。正因如此,凡同他交往过的人无不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他也赢得了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德高望重,一身正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凡是涉及名利的事,他总是一再谦让,由学校推荐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将获得的奖金全部捐给了系资料室;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微笑;他待人诚恳、善良正直,与他交往尽可放心,不用揣摩,不必设防;他办事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式方法,无论教工和学生,即使被他批评也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不会记恨。他在广州养老期间,还有不少毕业多年的学生千里迢迢从外地专程去看望。我多次说过,林老师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品格近于完美的人,我一直将他视为可敬可亲的兄长和良师益友。

林老师在家庭里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他与黄厂长相濡以沫,伉俪情深,牵手走过了60多年。黄厂长退休以后,一段时间因更年期反应身体欠佳,情绪容易波动。但我们从未听到林老师说过一句怨言,而是对妻子更加细心呵护,精心照顾。他曾对我说过,女同志很不容易,年轻时要经历生育的苦痛,到老还免不了更年期的折磨。对妻子如此体贴入微,情深意笃,怎不令人钦佩、感动?

林老师富有艺术修养、革命激情与浪漫情怀。他爱好朗诵,系里开文艺晚会,一般都有他的诗歌或散文朗诵,感情充沛,声音洪亮,极具感染力,常常赢得满堂喝彩。

先后在中文系办公室、资料室工作的黄高潮,是明非的知心朋友。她与在校机关任职的丈夫张大晓,都是林老师教过的学生,俩人始终把林老师夫妇尊为自己的长辈。林老师离开广州以后,一切需要办理的大事小事,都由高潮两口子全权代理。我们三家关系密切,交往较多,只要聚到一起就很开心,有说不完的话。



  


展开
目录

自 序     

 

燕园留痕

情系北大——写在北大百年校庆

参加湖北江陵“四清”

在北京延庆参加农村“社教”

戴橘红色校徽的日子

我的同窗好友刘蓓蓓

 

塞北苦乐年华

在草原钢城包头的那些岁月

难忘的记忆 不变的情怀——写在包钢一中建校50周年

 

南国岁月如歌

教育Bu部长们在广西师大

在党委书记、校长任上

我信奉的工作理念与处世原则

无怨无悔的选择

广西首个中文博士点——广西师大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

王城校区的一段往事

我与干训部首届学员的缘分

为广西师大出版社喝彩助威

 

缅怀学术前辈

感念恩师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

一生为学术的语言学家王泗原先生

学者典范、编辑楷模周振甫先生

古代文学界的一代宗师傅璇琮先生

我与古典文学专家裴斐教授的交往

 

追忆良师益友

令我崇敬和感动的田家炳先生

马保之先生晚年在广西师大执教

著名翻译家、诗人贺祥麟教授

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钟文典教授

德高望重的系主任林宝全教授

天妒英才——痛悼杰出的建筑设计师黄伟

 

亲恩似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永远怀念父亲张知辛

百年芳华——母亲何蕴之的传奇人生

我的父母亲

 

往事拾零

依依故乡情

威海的世外桃源生活

古稀之年的自驾旅程

 

序跋评论

黄修己《我的“三角地”》序

李翰《汉魏盛唐咏史诗研究》序

秦焕艺《漓水吟怀》序

《古典诗词百首鉴赏》后记

《唐音论薮》后记

何开粹《桂林赋》评赏

 

附 录

黄介山:虚怀若谷,心系家国

美丽师者——记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张明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