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辈子一件事(平凡英雄的追梦故事)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10240428
  • 作      者:
    编者:人民日报总编室|责编:陈冰洁//汪逸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王志洪、董学书、王宁、程泰宁、宋书声、吴易风等国家脊梁一辈子专注一件事,平凡岁月中感人至深的不平凡的故事。书里的每个人,都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深厚的家国情怀、不屈的奋斗力量。读完本书,一定会平添走好人生路、奋斗新时代的新动能。
展开
作者简介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编辑出版的“总闸门”,承担着人民日报许多重要板块以及藏文版的组织策划、版面编辑工作,其中由总编室负责的要闻六版是人民日报唯一一块以人物报道为版性定位的版面,开设有“一辈子一件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绝活”等常设人物报道栏目,团队具有丰富的采访报道经验。
展开
内容介绍
一辈子有多长?能干多少事? 本书从《人民日报》要闻六版的专题栏目“一辈子一件事”精选了几十篇报道,关注那些为祖国建设、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同时又默默耕耘、不计名利、正人正己的平凡英雄。
展开
精彩书摘
郑小瑛:九十不言老爱乐无止境
人物小传
郑小瑛,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教育家;祖辈闽西客家人,上世纪60年代留学苏联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获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文华指挥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约请郑小瑛老师的采访,并非一帆风顺。首次接洽是在2020年岁末,这位92岁的指挥界泰斗及时发来微信:“我最近太忙,这个月在6个地方执棒8场;20日在国家大剧院的‘爱乐女’30年‘回闪’正在紧急安排筹划中,实在忙不过来了,抱歉。”或许是为记者的诚意所感动,老人家答应可以去大剧院现场简单聊聊……
“艺术家要对民族、对人民有感恩之心”
2020年岁末,满头银发的郑小瑛再次出现在国家大剧院;“爱乐女”室内乐团成立30周年纪念“回闪”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
上世纪70年代,在朱丽、司徒志文、郑小瑛等音乐家的身体力行下,“爱乐女”奏响了中外经典作品,在音乐演出市场的“寒冬期”,游走在首都和其他城市的大学校园里。在六七年里,她们不计报酬,把优美的中外室内乐送进上百所大中学校以及不少工厂、村庄,演出240余场,23万多观众从中受益。郑小瑛回忆:当时有些舞台演出商业性强,显得比较萧条;“爱乐女”的出现,成为舞台中的一股清流。
“爱乐女”对之后国内经典音乐的普及、教育等事业的影响,可谓深远而绵长。如今,当年的发起人已从风华正茂步入中老年,有的已成为中国音乐界的专家和权威,昔日的青年演奏员们,也纷纷成长为各音乐团体、专业院校的中流砥柱。
艺术应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这是郑小瑛一直秉承的艺术观。1929年9月,郑小瑛出生于上海,6岁始学钢琴,8岁随父母从上海逃难至重庆,接受爱国教育。1947年,她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先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预科,接触到进步思想,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48年底,她从武汉北上,到中原解放区参加了革命,1949年随文工团从中原解放区开进武汉。1951年,郑小瑛参加中央少数民族访问团,慰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祖国的大山大河给了郑小瑛丰富的艺术素材和极大的感情触动……“这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郑小瑛说。艺术源于人民,应当还给人民,郑小瑛由此树立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1952年,郑小瑛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随后,她进入苏联专家杜马舍夫合唱指挥培训班,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性合唱指挥。1958年,郑小瑛参加中央民委调查组,访问福建畲族地区,更加坚定了内心的艺术观:“艺术家要对民族、对人民有感恩之心,时刻不忘与群众共享,自觉为社会做贡献。”
“艺术家要努力把音乐和音乐知识送到人民群众中间去”
1962年10月2日,苏联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在众人瞩目中,郑小瑛登上指挥台,指挥了一场难度很大的意大利歌剧《托斯卡》,成为登上国际歌剧指挥台的第一位中国指挥。
P3-5
展开
目录
家国情怀篇
郑小瑛:九十不言老 爱乐无止境
王宁:情牵汉字六十载
黄克智:“健康加勤奋,一生不虚度 ”
程泰宁:赋予建筑人文的气质
杨占家:朴笔素心绘光影
宋书声:毕生坚守尤显厚重
金常政:九旬老人的百科情怀
吴易风:一生最爱书
陈俊武:“常学常看,才能跟上时代 ”
黄锡璆:“每张图纸,都印在心里 ”
胡松华:爱人民所爱 美民族之美
郭建华:“我愿意当一辈子放映员 ”

社会责任篇
郭光俊:做乡亲们的健康守护人
张效房:“永远站在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 ”
王志洪:“老乡的称赞,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
陆月林:用真情挚爱呵护生命
何世英:“我就要当好乡亲身边的 120”
朱恒银:风餐露宿探寻地球宝藏
曾孝濂:把花草画进书本里
王绶琯:“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 ”
叶连平:“我只想追赶时间 ……”
林群:让更多人了解微积分
李天来:一路向北的 “棚菜人生 ”
谢华安:“我的毕生目标是让大家吃得好 ”

执着坚守篇
胡彬彬:“每个村落都是正在续写的文明史 ”
赵光怀:一句承诺,二十三年坚守
董学书:“我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
何光荣:“我每天工作 8小时不觉得累 ”
杨林:广涉海陆空 探源古文明
胡昇:“我愿做润物无声的那滴水 ”
张淑珍:上山下田 商南茶香
白春兰:沙区里种活10万棵树
韦本辉:这个教授像农民
郭进考:让老百姓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探索创新篇
屠呦呦:“青蒿素 ——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
叶培建:向着璀璨星空不断前行
刘红:把科幻做成科学
欧阳自远:跟月亮 “打交道 ”的人
郭三堆:破译棉花的基因密码
吴梅筠:严谨为学七十载
杨祝良:行走在高山峡谷
李景富:“我要把番茄事业干到底 ”
程顺和:赤诚守望在麦田里
陈学庚:半个世纪一方棉田
傅廷栋:“搞农业的就要多下田 ”

接续奋斗篇
老中青三代编译人:他们让真理穿越时空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冷板凳上做出抗震大学问
国家图书馆专家们:潜心典藏乐在其中
天气预报员们:测风云气象守皓月晴空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老科学家们: 700科学家甘为中学生当人梯
三代人一件事家国情
后记:让这份感动直抵人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