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命的烛光(记北大校长张龙翔)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7849032
  • 作      者:
    作者:陆士虎|责编:熊静文
  • 出 版 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张龙翔先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作风正派,坚持原则,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克己奉公,平易近人,待人宽厚。新中国成立后,张先生积极参加北京大学的各项改革活动,将他的一生奉献给北京大学和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展开
作者简介
陆士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浔区作协顾问、南浔区政协文史研究会副会长等。曾被评为浙江省首届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湖州市十佳先进文艺工作者,获湖州市文学事业功勋奖等殊荣。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文汇报》《散文》《江南》《星河》等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约500万字.出版《梦泊南太湖》《江南豪门》等著作15部.参与编著40多部,有60多篇作品入选各种文集,并30多次获全国、省、市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生命的烛光——记北大校长张龙翔》是关于张先生的一部翔实传记。张龙翔(1916.3—1996.10),教授,生物化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展开
精彩书摘
頔塘边的百年老宅
流淌千百年的頔塘,
犹如江南大地上一道流动的梦幻,
波光粼粼,扑朔迷禹……
碧水讲述老宅的沧亲,
就隐匿在时光的背后。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买条鱼来烧……”
这是我小时候常常吟唱的一首童谣。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南浔人,我是唱着这首童谣长大的。这歌声里充满了我对外婆家的深情,浸透着我对太婆、外婆和母亲的怀念,也寄托着我对未来的梦想。
我的外婆居住在江南古镇南浔頔塘河边的一座百年老宅里。听母亲说,外婆家祖上是开丝行的,叫“张丰泰”,以商号而得名,是“七十二小金狗”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出了一任北大校长——张龙翔,所以又被称为南浔张龙翔故居。
外婆家大门之南是流淌千百年的頔塘运河,波光粼粼,扑朔迷离,船儿往来穿梭,荡开层层波浪,拍打着岸边的芦荻轻轻摇曳。白鹭张开柔软的翅膀在芦荻问翩飞,燕子沐浴着春风在垂柳问飞掠,杜鹃在树林里唱着江南水乡的歌谣。頔塘悠悠的流水倒映着天上的云彩,岸边的绿树、小草、房屋,倒映着那船上的片片白帆,犹如江南大地上一道飘飞流动的梦幻。当年最壮观的一幕是哼着号子的纤夫沿堤前行,身躯弯得像把刚健的硬弓,斜扣肩头的纤绳像一根血汗凝成的琴弦,始终伴唱一首苍老而深沉的歌。他们背负着风霜雨雪的命运逆流而上,挂在腰问的葫芦装着绍兴老酒和醉态的微笑……啊,这是一幅多么清丽而空灵的頔塘帆影诗意水墨! 翻开尘封已久的史册,頔塘最早可追溯到晋朝,由时任吴兴太守的殷康主持开凿,筑堤岸,障西来诸水之横流,导往来之通道,旁灌田千顷。因两岸多长芦荻,故称“荻塘”,又名“吴兴塘”“东塘”。頔塘从湖州东门迎春桥经南浔至江苏平望莺脰湖,汇人大运河,全长六十多千米,是江南重要的交通航道、漕运通道和水利设施。史书记载,頔塘历经几代人的修葺,其中唐代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顿动员民工大规模修建,达到“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灌田”,在塘北岸筑堤,供行人车马使用,民仰颂其德,将“荻”改为“顿”(按,两字同音),以示纪念,故名“頔塘”。明万历十六年至十七年(1588—1589),乌程知县杨应聘又花了两年时间,组织民众整修;万历三十六年(1608),湖州知府陈幼学以青石修筑堤岸“尤资坚固”,至此堤岸面貌大为改观。清雍正六年(1728),湖州知府唐绍祖再次组织人力重修頔塘。辛亥革命后,頔塘再一次整修。在多数人眼中,当初对頔塘的开凿、疏浚与水利、防灾、通航、灌溉无疑关系密切。但站在今天的角度而言,更重要的是頔塘与南浔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至大。
頔塘与中国大运河息息相通,是大运河的一条重要支线。它比一般运河价值特殊就在于有太湖塘浦溇港作为支撑,形成了一个密集型的运河网络,其独特的架构仅见于大运河,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天才设想和创造,可比肩于郑国渠、都江堰。所谓塘浦漤港,“浦”指南北方向(纵向),而东西方向(横向)的叫“塘”,流淌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就是漤港文化。遥望七百多年以前,元代著名诗人戴表元乘一叶扁舟,伴随着一橹一橹拨着水花的声音,从湖州抵达了南浔。诗人喝酒品茗,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东离湖州泊南浔》这首诗:“张帆出东郭,沽酒问南浔。画屋芦花净,红桥柳树深。渔艘齐泊岸,橘市尽成林。吾道真迂阔,浮家尚越吟。”
也许这就是当时頔塘的诗性写照。
如今,頔塘依然是通往湖州、上海的黄金水道,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随着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浔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江南运河南浔段作为一个独立的遗产区,具体包括“一点一段”:“一点”指运河附属遗产——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即南浔古镇;“一段”系河道本身即頔塘故道,从西栅祗园寺旧址向东穿越古镇,出东栅分水墩进人江苏省境内,全长约一千六百米。南浔的“一点一段”作为运河遗产,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这条江南运河在古代通航时期的原始材料、框架和形态,也直观地印证了城镇与运河相伴相生、生生不息的特点,而漕运、丝业的繁荣促进了南浔的发展,使南浔成为江南古镇的翘楚。
外婆家的老宅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进建筑,坐北朝南,大约建于清末年间,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与南浔许多大宅一样,有一个相同的建筑特色:前面是水(頔塘),后面也是水(唐家兜)。清晰的水面上映着河边高低错落的乌瓦粉墙,映着绿荫翠影,如今映着许多游客的笑脸。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如虹的桥梁,构成了诗画一般的意境。人称“运河活化石”的頔塘故道就有垂虹桥、通津桥、洪济桥,唐家兜口有圆通桥,还有北市河上的盐店桥、天带桥、清风桥、栅桩桥等数座小桥,连同潺潺的流水、隐约的船歌、浣洗的姑娘,把那种浓浓的江南水乡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座老宅的大门是石库墙门,门槛上包着铁皮,但门口的空间不大,显示出主人低调、谦逊的风格。记得小时候这老宅与几条小巷相通:一条是通向南面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从故乡出发
顿塘边的百年老宅
从张砚农的墓志铭说起
两家特殊的情谊
第二章 温馨的家园
北大就是他的家
香港《大公报》记者的专访
第三章 生命科学之梦
沉醉于生物化学的王国
与吴瑞的CUSBEA项目
第四章 追赶时代的脚步
扶持“748工程”
恢复高考后的北大逸闻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的第一位博士
与张维的二次合作
推迟了半个多世纪的英国之行
第五章 不了师生情
一位学者的感恩
一盒茶叶的联想
一位博士的异国重逢
一个“错划”学生的遭际
第六章 生命的绝响
生命最后的岁月
燕南园56号的往事
大家闺秀的唯一遗嘱
第七章 家风的力量
此间长风忆奶奶
孩子回忆里的父母
孙女的茁壮成长
第八章 墓牌上的悼词
少小离家老大回
哲人其萎,日月做证
附录
张龙翔大事年表
八十回顾
张氏安凝堂世系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