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 “春雷”响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
1956年1月,我国民族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当月10日下午,毛泽东来到上海申新九厂视察。毛泽东问荣毅仁:“合营了,生产怎么样?”还风趣地说:“你是大资本家,要带头。现在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了,老板换了。”
荣毅仁时年40岁,正是一生中最好的年龄。四年前的1952年,父亲荣德生去世,荣毅仁接过了庞大的荣家企业。
提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荣家企业是始终绕不过去的名字。出生于无锡西郊荣巷的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也就是荣毅仁的伯父和父亲,从“吃穿两门”人手,领时代风气之先,投身近代面粉和棉纺织业。1900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企业——保兴(茂新)面粉厂。此后,他们大开大合,却又不乏小心翼翼地构建着商业帝国。到1932年,荣家企业登上了事业的巅峰。这一年,荣氏兄弟名下拥有四家茂新系列面粉厂、八家福新系列面粉厂和12家申新系列棉纺织厂,工厂分布上海、无锡、武汉和济南等地。这一年,申新纺织系统在全国民族资本纺织业中的比重是:纱锭数占19.9%,线锭数占29.5%,布机数占28.1%,棉纱产量占18.4%,棉布产量占29.3%,工人数占17.5%。茂、福新面粉系统在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中的比重是:粉磨数占30.7%,面粉生产能力占31.9%,当年实际面粉产量占30.7%,工人数占23.4.%。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生产规模,荣家企业毫无疑问地居于全国民族工商业首位,荣氏兄弟由此被誉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荣家企业的发展,是整个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缩影。无锡,荣氏兄弟的家乡,一批又一批的先驱投身民族工商业,创造了这个城市在近代的奇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的《中国工业调查报告》统计资料,到1936年底,无锡有工厂315家,占全国总量的1.7%;资本额1407万元,占全国总量的2.9%。这两项指标,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青岛和无锡这六大工业城市,都仅次于上海,位列第二。当年实现总产值7726万元,占全国总量的4.8%,超过天津、武汉、青岛,排名第三;产业工人63760人,占全国总量的8.1%,居上海之后排第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民族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被提上议事日程,并迅速展开。
1954年一开春,荣毅仁拉开了申新纺织企业全面公私合营的大幕。3月18日,荣毅仁在当天向无锡市人民政府提出申新三厂合营的申请。到了转过年来的1955年9月28日,在上海的申新集团正式宣布公私合营。在此前后,荣家企业分布于其他各地的企业也都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荣毅仁说:把我国建成一个伟大、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现在的“志”。
至此,曾经无比辉煌、也曾经屡经坎坷的荣家企业,在走过50余年的历程之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隐人历史的深处。
历史车轮滚动前进的齿痕,竟是如此契合:
1956年2月,也就是毛泽东主席视察上海申新九厂后的第二个月,在无锡东郊的东亭乡祁席村,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形态已经开始萌芽。
新生的共和国,不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而且对农业和手工业同样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组织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等集中起来,发挥最大效益,改变了以往农业单户耕作、效益低下的状态。对于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手工业者,也单独组织起手工业小组或者合作社。
春雷高级合作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见图1—1a和图1一lb)。它是无锡县第一个高级合作社。1956年2月12日,这一天正是农历春节。只有到了春节期间,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向青天的农民才有了些许的空闲。这一天,春雷高级合作社举行成立大会。成立大会的情景,让在场的县委工作组组长苏人难以忘怀。很多年后,他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仍是心潮澎湃。
当天,村子里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现场气氛非常热闹。这个高级社由10个初级社合并组成。筹备过程中,几个大一点的社都争着要用自己社的名字。筹委会开会的时候,我提议社名叫“春雷”。我说,“春雷一声天下晓”,我们是全县第一个高级社,用“春雷”这个名字正合适,也响亮。大家都表示同意,后来拿到各村去征求意见。柏树下村有个姓张的老农民说,这个名字好,老话说“春里雷,谷满堆”,就叫“春雷”好了。没想到这个名字一叫几十年,一直没有变。
春雷高级社酝酿于1955年秋。无锡县委在巩固初级社的基础上着手筹建高级社。县委举办了合作化训练班,培训基层干部;又组织工作组,到基层搞试点,指导、帮助工作。当时,县委让苏人带领一个组,到东亭区云林乡席祁村试点筹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