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人的身躯能把河流阻断吗?
1998年的那个让人揪心而又激情进发的夏天给出了答案:能!
那个夏天,台风、暴雨肆虐,一场洪水侵袭了大半个中国,从长江到珠江,从松花江到嫩江,大江奔涌,浊浪排空。
一声令下,一辆辆军车开动,一架架军机升空,一条条迷彩长龙出发……
哪里有管涌,哪里有裂纹,哪里就有橄榄绿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鲜红的军旗飘扬。
“打完针后,我还要上堤坝!”这是战士胡继成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句话。在大堤上没日没夜地苦干几十个小时后,他带着对灾区人民的满腹遗憾和对祖国军队的满腔赤诚走了,走得那么突然,连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都没来得及告别,更不用说听听刚出生的女儿叫他一声爸爸了。
李向前,一个从特区来的富家子弟,为了圆他绿色军营的梦而放弃了几十万家财投奔军营。也正是在这次与洪水搏斗的战役中,他光荣地献出了年仅二十岁的生命。儿子倒下了,父亲上!他的父亲李德清毅然穿上儿子生前抗洪时穿的衣服来到抗洪前线,扛上了沙袋。
鲜血、雨水、汗水、泥泞搅拌的迷彩,令国人动容。
一位普通的“洛阳市民”眼睛湿润了。
就在人民子弟兵勇战洪魔的时候,一封落款“洛阳市民”的慰问信并两千元慰问金被送到了素有“铁军”之称的某红军师防汛指挥部。 这个红军师的数千官兵正舍生忘死奋战在湖北汉南、仙桃、洪湖地区一百二十公里的长江干堤和东荆河大堤上。
这支被誉为“铁军”的英雄部队,面对肆虐的洪魔和超越极限的艰难困苦,官兵中没人掉泪;而面对饱含军民鱼水深情的慰问信和沉甸甸的两千元钱,许多铮铮硬汉却热泪盈眶。
1998年8月23日,“铁军”的一名干事走进洛阳晚报社,带来“铁军”致报社的一封信。“铁军”表示:感谢这位不愿留下姓名的女士及洛阳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我们己将慰问信通过电报转给战斗在抗洪一线的全体官兵。请她全家以及洛阳人民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洛阳人民的厚望,死保大堤,圆满完成抗洪抢险任务!
“铁军”同时在信中表示:这位女士信中提到,钱是女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即将上大学的女儿准备的,心意“铁军”将士已领,希望能通过报社查找这位女士,还是将钱用于孩子上学。
一边是饱含对“铁军”关爱的匿名市民,一边是深受鼓舞又还赠心切的“铁军”官兵,两种深情是那样交汇融通,催人泪目。
双方的来信和一则寻人启事在《洛阳晚报》隆重推出。
“洛阳市民”和她的事迹终于被“挖出”。
她就是乔文娟。一个从1976年起就走进绿色军营的“洛阳市民”。
同为洛阳市民的我,就这样满怀敬意地“结识”了乔文娟。
后来的一个晚上,八点半左右,我在八一路候车。
一辆末班公交车擦着人群边缘驶了过来。没等车停稳,人们便一起拥向车门。
公交车上挤满了人,一点空隙都没有。突然听到有人喊了一声“兵妈妈也上车了”,我一怔,知道他说的是乔文娟,难道她也是刚才和我们一块儿挤公交的?我在站都站不直溜的情况下第一次见到了她的真容,端庄贤淑,穿一套绿色的军装,自信而谦和地微笑着。
一位熟悉乔文娟的乘客问:“您怎么也挤公交,不自己开车啊?”
乔文娟开口之前先笑:“我哪有车啊,再说坐公交多方便啊,我早习惯了。”
“这么晚了,您是刚办完事?”
“端午节给附近部队的战士们送点粽子,他们愿意吃我包的粽子。”
熟悉乔文娟的乘客说:“送给战士们吃的粽子都是您亲手包的?买现成的煮好多方便啊!”
“那不行,我的心意可不能掺假,我亲自泡米、洗粽叶儿,每个粽子里都要包上一颗红枣或蜜枣,兵娃娃们才能体会到我对他们的情谊啊。”乔文娟依旧挂着那种如阳光般和煦的微笑。
那次巧遇后,我就萌发了采访乔文娟的强烈冲动。从此,我不停地“追踪”着她的脚步。
她开设了“家庭兵站”,曾有数百名途经洛阳的官兵在她家获得免费食宿。最多时,家中有七八名官兵食宿。
1999年7月,她开通了全国第一家“战士心理咨询热线”,点燃战士们的理想之火。
2004.年7月,她创建了“中国拥军网”,携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名拥军会员,在网上进行拥军爱兵的宣传。
2004年10月,她又成立了“中国拥军网心连心艺术团”。十七年来,逢年过节,她率“中国拥军网心连心艺术团”走进军营,上小岛、去哨卡,慰问部队官兵,和部队官兵同台演出一千多场,成为一支有特色的文艺轻骑兵。每年不定期地组织爱心企业家、书画家们走进军营泼墨作画。
她先后与上万名战士面对面谈心或电话交流,与三千多名战士进行书信交谈,帮助两千余名战士卸掉思想包袱,支持十一名战士考入军校。
她被十一个驻军营、连聘为“编外指导员”。四十五年来,她到部队做报告有两千余场。
她帮助一千多名退伍战士找到了工作,为部队干部和大龄士官牵红线搭鹊桥,已有七十对新人欢欢喜喜地走上红毯。
她在成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