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球痕他们是国内第一批与火箭发动机设计相关的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但学的是固体火箭专业,并且只接触过“喀秋莎”火箭弹,分配到搞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四室工作,也得先看这两本“秘籍”。液体火箭发动机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不同,两种发动机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使用的燃料状态不同,这从它们的名称上就能看出来。在结构、制造和使用上,这两种发动机各有特点。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一套结构复杂的机构,由燃气发生器、涡轮泵系统、燃烧室和喷管等部件组成,每一个部件都有数千个零件,还有这些部件之间以及与推进剂储箱之间连接的复杂管道和阀门。
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难度在于,这么多机械构件必须经过精密加工组装,工作时必须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并准确完成相应的动作,不能出现任何故障。
采用液体推进剂的优点在于,燃料价格低,获得的比冲量高(比冲量高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推力大)。但是实际应用于火箭武器时,推进剂加注时间较长,还不便于转移发射阵地。
相对而言,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结构比液体火箭发动机简单得多,仅有药柱、燃烧室、喷管组件和点火装置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所谓的燃烧室,就是火箭圆柱形的壳体,它既是存储固体推进剂药柱的地方,也是推进剂燃烧的地方——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发明的“蹿天猴”花炮,与之有着同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但绝不能因此认为,固体火箭发动机是个技术简单的动力机构,其技术难点在于如何找到在没有降温措施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承受高温、高压的材料,并将其加工成火箭壳体和喷管。更难的是,如何找到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固体推进剂配方,以及如何以这个配方制造出性能稳定的药柱。事实上,固体燃料的制造难度极大,其弹道与推力控制也比液体火箭要难很多。但采用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武器,有着液体火箭发动机不可企及的优点——药柱预装在弹体内,因其稳定性好,便于长期储存备战。而作战时,弹体可以随时转移、随时发射,机动性极强。
不过,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苏联的固体推进剂技术同样还不太成熟,特别是苏联,只能用于火箭弹和小型的助推火箭上,大型的火箭发动机依然处于液体推进技术阶段。此时中国开展火箭技术研究,其目标是进行大型火箭的研制工作,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成为主攻方向。邢球痕他们虽然学的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相关技术,但跟那些从没接触过火箭知识的人相比,毕竟是科班出身,自然要优先配置到研制液体发动机的主攻方向。
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邢球痕向上级递交了结婚申请。
那年,他已经28岁,与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年龄相比,这样的年龄确实偏大,但在当年,这样的大龄毕业生比比皆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从事国家建设,也需要培养大量的后备人才。但那时,对于曾经在国统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需要判定其政治倾向,因为当时还有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安排潜伏下来的特务人员。所以,在招千、招工、招生时,对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要求极严,尤其是军校和军工行业高校,都要进行严格的政审,只有革命干部和未参与过反革命组织的普通工农子弟才会被录取。此前邢球痕参加过几所部队院校的考试都能直接被录取,不仅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更因为他是贫农家庭出身,属于最被信任的群体。生于民国时期的普通工农子弟,其家庭大部分都极为贫困,多数都没上过学,上过几年小学或私塾的已经不简单,能念到中学毕业的就更少了。如果军校仅招收适龄高中毕业生,根本招不够人数。为解决生源不足问题,便从部队战士中选拔有文化的优秀者,送入高校学习。那些人跟随部队转战多年,年龄都不小了,而且人数也不多,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于是又从已经参加工作几年的具有高中、中专、大专学历的年轻人中选拔了部分学生。这些状况都是造成当时军校大龄毕业生较多的原因。邢球痕就是参加工作后又被招入哈军工学习的,因为年龄较大,校方同意他们上学期间可以谈恋爱。而他就是在那时,与中学同学的妹妹——在绍兴邮电局工作的周慰君开始靠通信谈恋爱。有一年他在南方某军工厂实习期间,两人约定在杭州匆匆见过一面,见面时商定等他毕业后就结婚,此时便到了兑现婚约的时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