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云溪笔谈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0834309
  • 作      者:
    作者:杨炳芳|责编:王禾
  • 出 版 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云溪笔谈》是一本自传,书中大部分章节真实记录了作者不畏贫穷、执着追求和对工作一丝不苟,事事严于律己,勇于担当,对家庭充满热爱等优秀的品格和精神。 《云溪笔谈》虽然主要记载的是作者的人和事,但也是他们这一代人生活的见证,记载了20世纪那个时代的变迁,是他个人也是他们这一代人成长、成熟、成功的足迹和心路历程。
展开
作者简介
杨炳芳,1949年10月生,毕业于萧山第六高级中学,大专文凭,戴村镇机关事业干部,曾任戴村镇和云石乡广播电视站站长、编辑、党委秘书、办公室主任、镇乡人大代表和党代表,杭州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浙江华东钢业集团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等职,多次被评为萧山区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杭州市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曾荣获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的从事文化新闻工作三十年以上荣誉证书。
曾参与主编萧山县戴村公社(现属萧山区戴村镇)地名录,参与编纂镇党史。通过对当地人文、历史、地理的资料积累,亲历了萧山、戴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地民俗文化的所见所闻。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真实记录了作者几十年来的工作、生活经历和感受,展示了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地区,一代人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画面,自传自叙式的记述,引起了一代人的感慨和共鸣。本书把戴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和民俗文化还原于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一桩桩、一件件,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戴村人民英雄的革命斗争历史,介绍了戴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湖光山色,并记录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回顾了那段难忘而激情燃烧的岁月,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和思考,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唤起了一代人永恒的回忆,并通过家庭传统美德的记述,为社会、为后人展现了一种人格的魅力。本书洋溢着故乡浓郁的泥土芳香,充满着对美好故乡的热爱,是对时代、对故乡和故乡人民的一曲赞歌。本书不但赞扬了故乡的美,更是赞扬了云溪西岸人民的美和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写出了农民的勤劳和朴实,以及丰富的情感世界,用个人的命运和家庭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那一段历史和前进的步伐。
展开
精彩书摘
从温州市上岸路码头乘船,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航行,即到了洞头岛码头。洞头岛是一个不大的岛屿,由几十个小岛组成,说是个县建制。那时岛上也只有一条不长的街道。但洞头岛地处东南沿海,地势十分险要。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常常有特务过来骚扰。当时的洞头岛汪海霞民兵连,在“反特”斗争中很有名气,被中央表彰。她们的英勇事迹还被拍成了电影,当时家喻户晓。
我第一次去洞头岛是同丁国根厂长一起去的,印象特别深刻。由于从来没有在海边乘过船,一遇到海浪,船就一上一下,乘得我晕头转向。同船去的解放军官兵看我吐得厉害,拿了晕船药给我吃,可一点也不管事。反正是吐得好像连胃也翻出来了,真是遭了大罪。一下船想弄点吃的再去药厂。可是岛上每间饭店都有鱼腥味,什么也吃不下。没办法,只好买了几块燥米糕(糕干)讨点开水兑来吃米糊。到了药厂,接待我们的是制药厂的供销科长,名叫林明义,年近五十的样子。他到我们厂来订货过,大家都已认识。他很热情地说:“你们刚来岛上还不适应,先住下来再说。”他叫食堂烧了一碗面条给我们吃,晕船的滋味才慢慢平复下来。
第二天老林陪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工厂。那天刚好出海打渔的渔船回港,老林为了招待我们,特地去船上买了大黄鱼、鳓鱼、大带鱼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堂的鱼,都很鲜活。这是我一生第一次吃到地道海鲜。他们食堂有红烧的、清蒸的……喝的都是高度白酒,是渔民下海喝的,叫“国公酒”。部队出身的人就是豪爽,他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经常干杯,真是一醉方休。那天晚上我们都喝醉了,老林没有送我们去旅馆,而是叫我们住厂里一间单独的石屋里。睡到半夜,突闻外面大风突起,雨声阵阵。这风之大,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傍晚天气还好好的,怎么到了半夜就风雨交加,真是不能想象。这样一来,一点睡意也没有了。打开电灯,坐在床上任凭外面狂风暴雨大作。这样坐到天亮,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大约到了七点多,老林来叫了。我开了门,他见我就说:“昨天大风大雨吓着了吧!”我说:“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大风和大雨。”老林说:“这在海岛上称不得什么,经常是这样子的。”走到门外一看,碧海蓝天,晴空万里,看来海岛常这样的怪天气。
洞头岛我来来去去不下几十趟,大多是押货去的。那时交通不便,大卡车装去的安瓿,一条是走义乌、永康、缙云、丽水、青田沿瓯江到温州。这条路还比较好走。还有一条是走绍兴嵊县、新昌、天台,翻黄土岭、回字岭到乐清。这条路在当时十分险要。从某种角度讲,供销员押车去是把性命背在肩上的。现在想想还十分害怕,那时年轻,真是胆子大。货到温州后放在上岸路一个临时租用的仓库,再用船装到洞头岛制药厂。
这段去温州洞头出差的时间,我记忆最深的是帮我们联系运送安瓿到洞头的一位师傅。他一口温州土话,十分难懂,再加上我的萧山普通话也不标准,所以简直无法交流。好在他有一个读四年级的女儿,会讲普通话。我讲给她听,她再用温州土话翻译给她爸。她爸讲温州土话,她再用普通话讲给我听。真是亏了她的帮助,不然真是无法沟通。
乡镇企业(当时叫社队企业)的发展,见证了一段历史。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也逐渐富裕起来了。从1977年到1979年间,安瓿厂每年的利润都有五万多元。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每个工分只值八角左右的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到了年底,家家都有钱分,个个笑逐颜开,我们村成了当时戴村公社二十二个行政村中最富裕的一个。而我作为乡镇企业的第一批供销员,企业发展的亲历者,也可以说走过了千山万水,说过了千言万语,吃过了千辛万苦,尝到了各种酸甜苦辣,成为乡镇企业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见证者。
P12-14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诉说岁月的痕迹
一、亲历春潮涌动中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村里的小管家——仓库保管员
三、记工员
四、拉石灰
五、“双抢”的记忆
六、桑树和春蚕
七、牛车盘
八、塌塘
九、挑水库
十、农村学习班
十一、忆苦思甜
十二、民办老师
十三、爬格子
十四、出差
十五、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
第二章 往事非烟
一、初中第一堂语文课
二、母亲自酿的糯米酒
三、腌缸白菜和乌干菜
四、粮票的故事
五、信心
六、石磨和石臼
七、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
八、村中的老树、老井和水池
九、桑椹
十、后溪萝卜
十一、三清茶
十二、我心中的戴村
十三、凌溪河——一路风光,一路歌
十四、云溪风光
第三章 峥嵘岁月
一、萧山市戴村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斗争概况
二、凌溪巾帼
三、党岐岭军民合力,击破日军南侵妄想
四、开明小学
五、郑振庭烈士事迹
六、丁村的商号和造纸业
七、见到了毛主席
八、俱乐部的二三事
第四章 人生感悟
一、茶苦茶香,人生如茶
二、从生活中感知幸福
三、人生没有失败,只要坚守追求有度
四、日记
五、至少我们曾经相聚
六、清明寄语
七、冬天的雪
八、凡人阿欢
九、工作着是美丽的
十、世纪日全食
第五章 家史家训
一、家史家训
二、由“四知堂”说开去
三、父亲
四、母亲
五、我的岳父岳母
六、外祖父与外祖母
七、读书与家风
八、大姑妈
第六章 地名与传说
一、历史地名
二、丁村村的传说
三、马谷村的传说
四、石牛的传说
五、云门寺
六、广义桥——七都溪上最大石桥
七、仙女湖
八、记忆中的戴村老街
九、狮山茶传说
十、白云庵
第七章 云溪民俗
一、祭灶神、掸尘
二、请年菩萨
三、年三十夜
四、发红包
五、传统习俗一春节
六、龙抬头——春耕节
七、立夏称人和烧竹筒蚕豆
八、望冷、望热、望年、拜节
九、端午节
十、中秋节
十一、南片人称谓
十三、做行郎与捧花烛
十三、上梁和搬屋
第八章 落霞余晖
一、难忘的岁月
二、三心写“工”字
三、公司里的年轻人
四、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五、为萧山区戴村镇半山村东厢头重修渡皇庙所撰碑记
七、应明堂村“双春堂”家谱重修领导小组——沈海然先生所邀为沈东明先生撰写行述
附录:出行游记
一、庐山游记
二、北戴河疗养行
二、越南之旅
三、登泰山
四、井冈山游感
五、主席故乡韶山行
六、转载《寻城记》
后记
跋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