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故事里的中国(6制胜之道)
0.00     定价 ¥ 5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63546
  • 作      者:
    作者:公孙策|责编:周莉娟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1. 讲述决定中国古代历史走向的经典战役,带您轻松读懂中国战争史。书中既有壮阔的战役局势,也有精彩的斗智斗勇,作者还写出了故事背后的人心难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怎么打?打仗为何要先办厂、先种树,还要带上自己的棺材?外交官已经成功说降敌方,为何大将还要撕破脸继续进攻?……读罢本书,都能了然。

2. 阐释《孙子兵法》的深奥理论,深入浅出,解析胜败原理,传授决策之道。着眼《孙子兵法》的宏观视野:从国家战略到战场布局,从国际形势到敌我心态。引导读者通过理解和应用《孙子兵法》,学会因应时代变化,处理复杂且前所未遇的状况。

3.解析成语、名句、典故,丰富作文案例库。书中分析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战争史上的传奇,解读了《孙子兵法》中“后发先至”“穷寇勿迫”等心法口诀,方便我们在写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4.故事简明生动,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作者文笔古雅平顺,节奏明快,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编辑推荐

这本书从头读到尾,大的感触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导致战争胜利的关键人物,越来越像普通人了。比如最开始的牧野之战,虽然作者已经是非常历史唯物主义,但还是能从中读出总司令姜子牙如有神助、获胜方周王朝顺应天命的“爽文”感。往后秦、汉的几位大将,无论胜败,也明显是超越常人的大英雄。到了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就已经开始有点捉襟见肘,但也称得上一个神机妙算。

而明代的戚继光,戚家军的胜利就不再建立在将领的神勇和己方的“天命”之上,而是多亏了严格的练兵、有针对性的阵法、恰当的武器安排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手段。再往后,到了清军收复新疆的故事,即使我们已经了解左宗棠和他的同僚如何运筹帷幄、纵横捭阖,也很难在这个故事里找出一位令人慨叹的“英雄”。这场战争虽像是胜利了,但也胜得憋屈。可作者公孙策先生却认为,左宗棠才是得了《孙子兵法》真髓的将领。

左宗棠真的印证了《孙子兵法》说的“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吗?古代将领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坛变成普通人?我们又能从他们的故事里汲取什么经验?读罢这本《制胜之道》,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展开
内容介绍
《制胜之道》以《孙子兵法》为“心法”,讲述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走向的22个战争故事,串讲中国古代战争史。 既客观评价“不战而屈人之兵”“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等战争史上的传奇,也推崇戚继光自成体系的练兵术和阵法,分析左宗棠如何在政治经济层面发挥才能助益军事力量。将《孙子兵法》中脍炙人口的“后发先至”“穷寇勿迫”等心法口诀,同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相互印证。并配以简明示意图,具象呈现战争态势。带领读者轻松阅读汉语古籍、重温中国历史、学习决策之道。
展开
精彩书摘

因为《封神榜》太好看太有名了,我们理解周朝推翻商朝的战争时,很难逃开天道、神仙等浪漫的元素。公孙策先生则是完全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重新理解牧野之战。姜子牙作为总司令,他能够准确把握敌我局势的变化、令数十万天南海北集结而来的杂牌军整齐划一,开战前就料定己方能获胜,确实“如有神助”。

——编者按

 

兵家祖师爷姜子牙:

牧野之战前姜子牙为什么让已集结的八百诸侯解散回家?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决定性战役,传统说法是黄帝战胜蚩尤的“涿鹿之战”,但那一场战役的神话含量太高。三千多年信史当中的第一场决定天下大势之战,应属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的胜方是“八百诸侯联军”,也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八百个部落。那时候八百个部落各自说不同的语言,穿不同的服装,操不同的兵器,总兵力虽然推估可达数十万人,但肯定是一支完全没有默契的杂牌军。

他们的对手是当时的天下共主殷(商)王朝。根据考古证据,殷商民族的铸青铜技术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民族,在新石器时代,那意味着国防科技超级领先,因此它是个好战民族,一贯以武力平服不顺从的部落,军队战无不胜。虽然一部分军队远征东夷,但是朝歌(殷王朝都城,在今河南境内)政府仍然动员了七十万部队,服装、武器整齐划一,指挥系统明确。

但是,结果却是杂牌军大胜正规军:杀死十八万人,俘虏三十三万人。联军为什么能赢?所有功劳都指向一个人:联军总司令姜太公,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兵家的始祖。

姜太公是尊称,他还有很多名字:本姓姜,名牙;祖先封地在吕,所以又称吕牙;《史记》称他为吕尚;小说里称他姜尚;民间则多半称他姜子牙。古人名字中间加个“子”是尊敬之意。

起初,姜子牙空有一肚子本事,却只能在殷商都城朝歌屠牛为生(摆牛肉摊)。当时,由于殷纣王无道,人心离异,诸侯都心向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姬昌,很多才学之士投奔西岐的周国。姜子牙既然不得志于殷,也就转去西岐碰碰运气。

姜子牙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去向西伯自我推销,而是每天到渭水滨去钓鱼。据说,他钓鱼的鱼钩是直的,于是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事实上,姜子牙想钓的不是鱼,而是人,也就是西伯姬昌,而且期待“愿者上钩”。终于,给他等到了,西伯上钩了!

那一天,西伯要出外打猎,先卜一卦,卦辞说:“今天的猎获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而是霸王的辅佐。”

西伯在渭水滨遇到了姜子牙,一番交谈之后,惊为天人,说:“我家太公曾说:‘将来会有圣人来到我们周国,周国就此兴盛。’阁下莫非就是那位圣人吗?我太公盼望你好久了!”于是载姜子牙一同回城,奉为国师,尊称他为“太公望”,这是姜子牙被称为姜太公的由来。

西伯采纳姜太公的战略,一方面修德以招揽天下人心,一方面致力富国强兵。渐渐地,天下诸侯(其实都还是部落)三分之二归心周西伯,称他为“文王”,而周集团的实力,此时已经可以跟殷集团相抗衡。

文王崩逝,儿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尊姜子牙为“师尚父”,取意“师之,尚之,父之”,也就是言听计从、最高礼遇、事之如父。

周武王决定讨伐殷纣王,由姜子牙担任总司令,周军渡过黄河,到达盟津(黄河渡口)。四方诸侯前来会师,为数八百。八百诸侯都主张一鼓作气攻向朝歌,可是武王对他们说:“还不行。”于是诸侯各自回家。

大军集结却无功而返,这不是犯兵家之大忌吗?周武王号召诸侯会师,诸侯来了,却又让大家回去,那不是寻开心吗?

事实上,那是姜子牙的既定计划—先试探八百诸侯的向心力与动员能量。了解己方实力足以一战之后,耐心等待敌方露出破绽。

周武王派出探子,刺探朝歌内部情况,探子回报:“殷已经乱了。”武王问:“乱到什么程度了?”回答:“谗慝小人凌驾贤良之士。”武王说:“还不行。”

探子再去,又回报:“乱象更严重了。”武王:“乱到什么程度?”答:“贤良之士出走了。”武王:“还不行。”

探子又去,又回报:“混乱到极点了。”问:“到什么程度了?”答:“老百姓已经不敢批评、抱怨了。”周武王听到这个,“喔”了一声,即刻将情况告诉姜太公。

姜子牙说:“谗慝凌驾贤良,显示国君是非不明,贤良受到羞辱,国政势必大坏;贤良之士出走,政府将无能解决人民的问题,迟早崩盘;百姓不敢批评、抱怨,显示刑罚太过。殷国的确已经乱到极点,无以复加了。”

于是再向诸侯发出通告,约期会合。周军动员兵车三百乘,虎贲(勇武之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向东进发,再次渡过盟津,与诸侯会合。武王对诸侯说:“这次必须一举成功,我们不可能有下次机会!”

联军在距离朝歌七十里外的牧野集结,周武王与诸侯一同誓师,姜子牙则颁布了他的战斗指导军令:“六步七步”,每前进六步或七步,要停下来齐整队形,然后继续前进;“四伐五伐六伐七伐”,军队每刺击四、五、六、七下,必须重整一次队形。

指挥一支来自八百个部落,语言不一样、服装不一样、兵器不一样,人数却多达数十万人(史书记载兵车四千乘,以每乘搭配一百步兵估算)的杂牌军,姜子牙的首要课题是,如何使我军不致因无法辨识而自相残杀;其次是如何让杂牌军发挥整体战力。而“六七”步与“四五六七”伐,就是他想出来的,简单易懂,又能始终维持集体战力的战斗指令。在新石器时代,指挥一个来自八百个部落的数十万人大军团,那称得上是天才设计了。

然而,杂牌军作为锋锐,冲击力却不够。因此,姜子牙率一百名健卒打冲锋,武王率“大卒”(主力部队,包括兵车三百五十乘,虎贲三千人,士卒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随后跟进。

纣王这边,虽然人数占优势,可是士卒不愿意为纣王而战,甚至暗自希望周武王能够“拯救他们于倒悬”。周军一发起冲锋,殷军阵脚就出现松动,随后殷军开始“倒兵以战”,也就是自动倒戈,转为帮周武王开路,攻向纣王。七十万大军瞬间崩溃,不可收拾。

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登上鹿台。鹿台由纣王兴建,用来积聚搜刮来的财宝。他登上鹿台,取一种不怕火烧的“天智玉”,将自己环绕起来,然后自焚而死。

周王朝就此建立,周公完善了封建制度,所有部落与姬姓王族各有封地。

东方比较不平静,所以周武王将姜太公封到齐国去维护东方稳定。后来又发生管蔡之乱,于是武王又授权姜太公:“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山东临朐),北到无棣(辽东半岛西部),都得以征伐。”齐国享鱼盐之利,又得到征伐之权,于是成为东方的大国。

而姜太公的兵法就此在齐国流传下来:《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就是齐国人;在孙武之前,齐国出过一位名将田穰苴,他的兵书《司马法》是“武经七书”之一;战国名将孙膑是孙武的后人;辅佐汉高祖刘邦的张良,在齐地得到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三国演义》里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也是山东人,他高卧隆中,等待刘备三顾茅庐,不就是姜太公“钓周文王”的翻版吗?以上,能够让我们同意:中国的兵法DNA源自姜太公。

 

展开
目录

序 :化险为夷是运气,履险如夷才是本事

一、前事

1.兵家祖师爷姜子牙

2.兵圣孙武

二、本事 

1.司马穰苴——不战而屈人之兵

2.吴起——为小兵吮疽的大将

3.长平之战——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卒

4.钜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

5.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

6.昆阳之战——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经典

7.班超——三十六人威震西域

8.官渡之战——曹操把握住袁绍的每一个失误

9.赤壁之战——心态影响了战术,风向决定了结果

10.诸葛亮——最会处理败战的名将

11.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2.虎牢之战——围点打援,以逸待劳

13.李靖——迅雷不及掩耳

14.徐世勣——智勇忠义兼备

15.高梁河之战——北宋败在逃得比契丹快

16.岳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7.鄱阳湖之战——朱元璋“猎杀”陈友谅

18.戚继光——近代中国的练兵宗师

19.萨尔浒之战——大明从此不敢望关外

20.左宗棠——政治军事财政算计高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