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是形象的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历史画卷。作者用既粗犷又细腻的笔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写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程中,中国人开放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展现了德化古瓷艺的辉煌。
清道光元年腊月(1822年1月),春寒料峭,福建厦门港一排排魁伟的棕榈树挺拔耸立,硕大的羽叶在风中颤动。大海蔚蓝碧绿,一波又一波的海浪滚动着,拍打着堤岸,发出哗嚓哗嚓的声音。帆船、舢板劈波斩浪行驶,留下一道道白花花的水印。海鸟、云雀在空中盘旋、飞翔、鸣叫,带来了春天的盎然生机,也衬托出厦门港的美丽。
码头上停泊着一艘“泰兴”号巨型木帆船,巍峨、恢宏,在当时可称得上“巨无霸”,船有四层,船长50多米,宽10余米,有3个桅杆可调风帆角度,最高桅杆35米,其基部的直径有一米多。船头为典型的四棱形,船体前部画有两只大眼睛,栩栩如生。船尾炮舱装有八门大炮,真是威武壮观,引人注目。
“泰兴”号还相当豪华,舱位巨大,共有五个大船舱,船舱又横向用隔板分成15个独立的水密隔舱,可装货物1000吨。四层建有附加的舱房和帐篷,100多间小隔间,其中有豪华包房。船总共可载2000多人。
“泰兴”号的设计还有一个特殊之处,环船安装了一米宽的突出边缘,作为船员来往于船首和船尾之间的通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船的空间。可以说,“泰兴”号是当时少有的、具有特色的巨型帆船。
“北风航海南风回”,“每遇冬汛北风发舶”,冬季刮西北风,正是商舶顺风下南洋的好季节。
“泰兴”号停泊在厦门港,不日将起航赴南洋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