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别处(精)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0228676
  • 作      者:
    作者:王志强|责编:梁碧莹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部与众不同的哲理小说

一段扑朔迷离的爱情之旅

一次涤荡心灵的灵魂救赎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志强,男,小说家,曾任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5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6部、中短篇小说集1部、散文集1部、诗集1部,作品多次签约浙江省作协现实主义文学精品工程、杭州市文联文艺精品工程,曾获中国金融文学奖。

代表作:“金融四部曲”(长篇小说)《银雀地》《银行家》《银色家族》《银界》。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关于信仰、选择与爱的小说。 留学生宁韦“海归”成“海待”,某日邂逅神秘女歌手蓝琳,两人挣扎于父母的亲情和彼此的爱情边缘。矢志成为物理学家的林乐为了理想,投笔从戎。 几个身世不同的青年,面对现实的桎梏,坚守理想信念,在为别人助梦中实现了自我价值,最终用深沉的爱拥抱家人并回馈这个世界。 小说以开创性的叙事,跨文化的笔触,多领域的知识,勾勒出中国都市的蓬勃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展开
精彩书摘

01

 

彼岸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

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

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飞往中国钱塘的航班正飞越北极圈。

宁韦睁开迷蒙的双眼,朝窗外云层下的冰山望了会儿,午后的日光映照着他疲惫的脸庞。这位在美国大学待了四年的中国小伙本想在深夜做一个好梦,他一直在怀想留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每当他无限接近浅梦,都被前排婴儿不规则的啼哭声打断。等到小家伙停止哭泣进入梦乡时,天已亮了。

此刻,倦意袭来。宁韦戴上眼罩,逐渐进入一个较深的梦境。他梦见的人叫安德鲁,一名数学教授。时光拉回一年前——

纽约市以东60英里,长岛北岸。此地三面环海,岛上布满森林,秋日游人如织。

黄昏时分,一所公立大学校园内,宁韦坐在自习室里,对着笔记本电脑发呆。数学系教授安德鲁先生发来邮件,他最近的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只有56分。这是宁韦不能接受的,自己认真复习了知识点,做了习题,教授为什么要出这么难的题目?选这门课的学生,成绩60分以上的只有寥寥几人,难道他要把我们培养成菲尔兹奖苗子?宁韦发邮件过去,希望教授能见他一次。邮件发出后整整三天,都杳无音信。宁韦找到这门课的助教,一位身材壮实的非洲裔博士研究生。整个下午,助教都在倾听宁韦的苦衷。当暗夜降临,茶色晚灯在校园的小径边亮起时,助教忠告道:“或许,安德鲁教授在考察谁可以上他的数学荣誉课程。你应该专心准备下一场考试,这比找他理论有意思得多。”

宁韦连续几个晚上魂不守舍,愁绪使他在梦中咬破了自己的嘴唇。宁韦来美国已经三个年头,从最初的兴奋,到求学的艰辛,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落寞,让他一直感觉在夹缝中生存。与那些出身于高知或富裕家庭的同学不同,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族,父亲在国企供职,母亲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父母卖掉了市区仅有的一套住房让他出国读书,然后举家搬到郊区安身。宁韦的父亲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宁金,而母亲的名字相当平实——韦英。宁金本想给儿子取名宁金银,却被知书达礼的妻子否决了。她说:“万物不是求来的,是善的福报。”在韦英坚持下,两人姓氏合为一个名字,故称宁韦。

宁韦喜欢音乐与哲学。高中时,他那把酱色吉他后面总是跟着长长一串美少女。他热衷于阅读哲学书,并对占星术一类神秘文化饶有兴趣。当出国班同学在教室里捧着托福“红宝书”摇头晃脑记单词时,他会独自展开一副牌,给自己算命。春天时,他收到了美国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韦英因儿子即将远行而忧心忡忡,她时常来到布满河卵石的护城河边默默流泪,然后在熠熠发亮的星子显现于夜幕时赶回家。

宁金的状态完全不同,他是亢奋的,他觉得儿子短暂的离别没什么,十八岁开始出门远行,十八岁就是要在细雨中呼喊。宁韦最早想选哲学专业,却遭到了宁金的反对,他认为这是一个可能将自己儿子弄傻的专业。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宁金找来几张皱巴巴的报纸,铺到桌子上,让母子俩去仔细阅读。报上刊登的新闻,是关于一所知名大学哲学系学生连续出家为僧的专题报道。宁金气愤地说,这些自私的孩子,一点不顾及父母。宁金用指头敲敲“哲学系”三个字出现的地方。韦英则认为,兴许孩子心中有我们不能理解的世界。宁金觉得妻子愚蠢极了,他质问她:“你知道你说的话有多危险吗?”他给儿子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读金融专业,那就不用出国留学了。”宁韦只能妥协。

金融专业中有几门数学课是必修课程。在开学初期,宁韦会听多个教授讲授的同一门课程,比较后再选择上哪位教授的课。这有点像押宝,课讲得生动清晰的教授不代表他会在考试上手下留情;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的教授,课不一定讲得精彩;看似性格温和的外籍教授,说不定有让人难以忍受的英语发音。所有这一切,都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就像一次赌注,一次随机游走。

宁韦后悔选了这位一头金发的欧裔教授的课。安德鲁来自法国,本科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这所学校出过14名菲尔兹奖得主,曾拥有数学家傅里叶、伽罗瓦和文学家罗曼·罗兰、萨特、波伏娃等杰出人才。安德鲁随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数学专业博士学位,令人惊叹的是,他又去麻省理工学院读了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安德鲁在班上曾这样说:“显然,数学更迷人,它能解释这个世界。”宁韦原是对安德鲁教授的学术血统充满敬仰,在他看来,教授那双深蓝色眼睛里折射的都是灵光,睿智又冷峻,但没想到他会如此严苛。

教授终于回信了,答应见他一面,宁韦倍感欣喜。在一个日光被云层遮挡的午后,他终于见到了身材修长的安德鲁先生,一位将铅笔在手指间不停转动的教授。他貌似在研究一个重大的数学猜想,一页页的草稿纸上写满了方程。桌上摆放的一只造型奇特的欧式小闹钟,像一个外星人似的窥探着他俩。安德鲁好奇地聆听着学生的申诉。宁韦期望教授能考虑给他一个相对公平的分数,或基于此次考试的难度,期末能适当提高班里C绩点的人数比例,不然一大帮学生都会挂科。安德鲁平静地转动着手中的铅笔,面无表情地望着眼前的亚裔学生。

很少有学生这样挑战自己,安德鲁对宁韦印象并不深刻,学生太多了。安德鲁告诉宁韦:“你不是来问学术问题,你想打破规则。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像你一样,我想离开的该是我。”

这是十分傲慢的一句话,教授示意宁韦可以走了。宁韦轻声抱怨:“Avatar!Avatar,化身。科幻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描绘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数字空间“Metaverse”,人们可通过各自“化身”(avatar)相互交往。”安德鲁听到了宁韦的嘀咕,他放下铅笔,起身喊住了宁韦。安德鲁眼睛炯炯有神地望着他:“Snow Crash?”

宁韦不吭声。安德鲁递给他一瓶水,说:“We are both avatar.“We are both avatar.”意为“我们都是虚拟的化身。””

有一种说法是,人类是高维文明设定的虚拟人物,安德鲁这句话的意思大抵如此。离开教授办公室,宁韦召集了十来个同学,在操场上轮流痛骂安德鲁教授,认为他不是严苛,是不负责任,简直就是暴徒。挂科是极为严重的事情,要提升综合GPAGPA(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学分绩点。,下学期只能选择一门“水课”来提升绩点。宁韦知晓,选“水课”无疑浪费父母的钱。骂了一通之后,学生们很快在浓云密布的天空下散去,乖乖地去自习室做习题。不久,大雨从天而降。

为了预防狡猾的安德鲁再下杀手,宁韦通宵达旦复习,咀嚼知识点。后来,他索性在图书馆里搭了个帐篷,做题累了就钻进帐篷睡觉。他常常睡一两个小时,在黎明到来之前,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图书馆东边的山坡上,在沾着露珠的草坪上坐下,独自欣赏日出。

晨光里,宁韦总是会想起尼尔·斯蒂芬森构建的“Metaverse”。在虚拟空间里,他绝对不想跟安德鲁这样的教授打交道,不会上他的数学分析课,不再为GPA而疯狂。他的“Avatar”会是一名独立音乐人,或是留着苏格拉底般长胡子的大学哲学教授,闲庭信步于河岸。

空姐经过宁韦身边发出轻微的脚步声,让他的梦境瞬间停滞。梦境开始转向另一个人,来自加勒比海大安的列斯群岛东部的波多黎各小伙子维尼,宁韦大学时的舍友。

安德鲁的数学考试让宁韦彻底崩溃,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缺觉使得宁韦病倒。维尼帮他要来了冰块,当维尼将冰块放到宁韦额头时,冰已融化成半块肥皂大小了。就在这时,宁韦接到母亲手机打来的微信视频电话。他心急火燎地让维尼赶快拿走冰块,扶他起来。当他接起电话后,韦英敏锐地感觉到了儿子的精神不振,她在视频里发出疑问。宁韦解释,刷题将眼睛刷红了。韦英嘱咐儿子:“你应该去别处走走,多跟外国同学相处。”宁韦就告诉母亲关于维尼的种种笑料,把她逗乐了。


展开
目录

01 彼岸  001

02 故里  029

03 英雄  059

04 风尘  093

05 暗夜  127

06 秋河  161

07 春色  197

08 归来  237

 

时间的梦境(后记)27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