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零公里(修订本)
0.00     定价 ¥ 4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0226665
  • 作      者:
    王族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王族,原籍甘肃天水,1991年底入伍西藏阿里,现居乌鲁木齐。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长篇散文、诗集、小说集、长篇小说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达坂兵》《狼苍穹》《玛纳斯河》,小说集《狼殇》,散文集《食为天》《ZUI后的猎人》《图瓦之书》等。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三毛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天山文艺奖、《西部》 散文奖、华语文学传媒奖提名等。有作品译为英、日、意、法、俄、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零公里》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军事小说。小说以驻守在叶城新藏线零公里处的阿里军分区汽车营的军人为描写对象,成功塑造了营长李小兵、教导员丁山东,以及肖凡、卞成刚、田一禾等可敬可亲、质朴而崇高的军人形象。他们在昆仑山执行任务期间,克服了风沙侵袭、高原反应、大雪严寒等诸多困难与艰险,在“天路高原”打造出一支坚不可摧的“昆仑铁骑”,在“生命禁区”谱写了一曲英勇无畏的戍边壮歌。小说展现了中国当代军人的风采,讴歌了他们保家卫国、忠诚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走向界碑

 

1

 

下来一个命令,还有一个消息。

命令很简单,让汽车营二连从阿里下山时,派人去多尔玛边防连的一号达坂,用红漆把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界碑是国家主权和领土的象征,必须让上面的“中国”二字鲜红明亮,以示国家的神圣和尊严。上级要求在统一时间完成描红任务,但多尔玛边防连在外执行任务不能返回,恰巧二连下山时会路过那里,任务便落在了他们头上。

消息是,部队要在明年评“昆仑卫士”。

这个消息让大家很兴奋,汽车营的兵常年在昆仑山上奔波,这个荣誉称呼中就有“昆仑”二字,那就像是为他们而设的。但他们冷静一想,所有部队都一样,就看谁干得更好,谁的成绩更大,到时候拿事实和成绩说话。

二连的排长田一禾,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说什么。但是去一号达坂的任务让他暗自心动,他早就想去看界碑,现在终于有了机会。

刚才,一位老兵对他说,汽车营前几年复员留到地方单位的老兵,大部分人工作都已经转正了,也结婚成家了;而留在营里的老兵因为名额有限,大部分人没有希望转志愿兵,这一批一九九二年参军的兵,今年恐怕大多数就得复员离开部队。

那时候,当兵的出路,并非只有留在部队转志愿兵。田一禾想,因为地方经济发展繁荣,而且用人机制也很灵活,汽车兵有过硬的高原驾驶本领,地方单位很欢迎他们,这也是汽车营复员老兵的一个出路。

一阵风吹来,觉不出寒意,田一禾觉得还没有入冬,昆仑山还停留在漫长孤寂的秋季。如果没有这个命令,田一禾所在的二连的二十五辆军车,三天后就能下昆仑山,回到叶城县的零公里。下了山,海拔就会降低,人就不会缺氧,那是再舒服不过的日子。但是突然接到这个命令,下山时间只能推后。

命令来了,必须服从。

现在是十一月,二连已完成今年的最后一趟运送任务,准备返回狮泉河。上路后,田一禾看见远处的雪山好像更高了,看得见但爬不上去。不要说最高的雪山,即便是近处低一点的雪山,爬上去也并非易事。

田一禾无奈地笑了笑,没事爬雪山干什么呢?眼下最重要的是去一号达坂完成任务。

田一禾想去执行这个任务,没想到连长肖凡却说,这要由他亲自去完成。肖凡的话说得硬,事情就不会软。田一禾还想争取,但肖凡的神情让田一禾明白,此事争取无望,他是排长,肖凡是连长,他得听连长的。

田一禾在前几天还听到一个消息,昆仑山的一个边防连因为冬季缺人,藏北军分区计划让汽车营挑出一百个人,到那个边防连执行冬季换防任务。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是哪个边防连缺人,但汽车营的人都觉得一连和二连就在山上,如果被挑中了便不用下山,在山上直接执行即可。田一禾起初也这样想,后来又觉得三连还在山下,必须会集到一起才能上山。

那就先下山,然后再上山。田一禾笑了笑,不再想这件事。

车队向藏北的狮泉河驶去,翻过一个达坂,很快就不见了影子。达坂上的路像纤细的线条,而达坂上面的雪山,又犹如紧闭的门扇,汽车一进去便死死关上。进了门扇的汽车就开始上山,然后又下山。汽车兵说的上山和下山,是指在新藏公路上运送物资。汽车营属于西藏的藏北军分区,但营部却驻扎在新疆叶城县新藏公路零公里旁边的留守处。
零公里是新藏公路(G219国道)的起点。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的零公里路碑,穿越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南至西藏日喀则拉孜县。沿途有新疆与西藏交界的界山达坂、神山冈仁波齐、圣湖玛旁雍措、萨迦寺、白居寺等。此路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况最艰险的公路。全线高寒缺氧,横卧荒漠戈壁、密布永冻土层,且常年积雪。
本来,汽车营在新疆,去阿里就是上昆仑山,就是去了西藏,汽车兵却不说去藏北是去西藏,而说是上山。他们从零公里出发,不久就过库地达坂上了昆仑山。汽车兵将称呼简化,只用“山上”或“山下”称之。山上意味着五六千米高的海拔、危险、缺氧、头疼、胸闷、孤独和吃不上蔬菜;山下意味着氧气充足、安全、轻松和行走自如,即使是叶城那样的小县城,也让下山的军人觉得犹如繁华都市。

上山。

下山。

风一直在刮,雪一直在下,田一禾上山下山很多趟,因为每一趟都极其不易,所以他对每一趟都记得清清楚楚。汽车营的广播里经常播放《相约一九九八》。几年前,大家都觉得离1998年很远,但转眼就到了1998年,大家才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这批一九九二年入伍的兵变成了老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茬老兵复员离去,一茬新兵又来,每年都重复上山。上山时,新兵大都神情紧张,害怕上去下不来,从此只在花名册上留下一个名字。上山途中,历经达坂、雪山、险滩、峡谷、悬崖、风雪、寒流、饥渴、寂寞等,个个灰头土脸,满眼血丝,嘴唇龟裂。这些磨难,汽车兵都能忍受,不能忍受的是缺氧和高原反应。缺氧让人昏昏欲睡,高原反应让人头疼欲裂。这种时候,汽车兵都不敢睡过去,就怕再也醒不过来。头疼得实在受不了,便把背包带绑在头上,把头绑得麻木,挨到天亮后再上路。

汽车二连很快就到了狮泉河。汽车营派一百个人到一个边防连执行任务的消息,很快就得到证实,但到底去哪个边防连,还没有明确。

田一禾想着这些,感觉有些冷。

他纳闷,明明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为什么却这么冷?哦,昆仑山上与山下不一样,好像冷就藏在阳光里,白天还好好的,但是一夜间就冰封雪裹,冻得人发抖。这样想着,田一禾禁不住一抖,好像有雪落在了身上。他一激灵,才发现自己走到了邮电局门口。对了,他来邮电局要给对象马静发电报,说他下山后最多待一个月,然后又要上山,希望她能来新疆一趟。田一禾与马静是高中同学。田一禾参军入伍的那一年,马静考上了大学,之后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去年,两人在通信中确立了恋爱关系。马静说,咱们不能只靠通信谈恋爱。田一禾以为入冬后就可以休假回兰州,不料汽车营又要上山,只能让马静来一趟。马静很快发回电报,说她一两天后即可动身。田一禾算好下山的日子,给马静去电报确定了见面日期。谁知,却接到去一号达坂的命令,看来他下山的日子要推后几天。他知道马静已经从兰州出发,过几天就能到达零公里旁的留守处,如果他能早一点下山,马静就能早一点站在他面前,用那双漂亮的眼睛看着他。他想起部队常说的一句话,舍小家顾大家。他当然明白,个人利益事小,部队利益事大。阿里的军人在这方面的牺牲比比皆是。想到这里,田一禾暗自神伤,但愿马静不会因为这些改变想法。

汽车二连在狮泉河并没有过多停留,第二天一大早便上路,向多尔玛边防连驶去。

田一禾想,一号达坂在等着咱们汽车二连。

如果连长肖凡一个人去描红“中国”二字,那就只能说,一号达坂在等着肖凡一个人。

在半路停车休息时,阳光迎面照过来,照着田一禾,也照着肖凡。田一禾憋了一会儿,还是忍不住劝肖凡:“连长,到了多尔玛边防连,你休息一下,由我带几名战士去描红。你放心,我保证完成任务。”

肖凡说:“战士们都很辛苦。再说一号达坂的海拔太高,我在山上跑得多,经验丰富,会比你们少吃一些苦。再说了,很快就要评‘昆仑卫士’了,咱们千万不能出错,否则到了评选的时候会受影响。”

田一禾有些吃惊,评选“昆仑卫士”一事,虽然还没有正式通知,但肖凡已经在做考虑,看来这一荣誉触动了每一个人,尤其是昆仑山上的军人,大家想被评上的愿望更加迫切。只是去一号达坂太艰苦,他不忍心让肖凡一个人去。他忍不住问肖凡:“你一个人去能行吗?”

肖凡点了点头。

田一禾说:“我身体好,让我去吧。”

肖凡却摇头。

田一禾又说:“要不我陪你去,两个人在路上有个照应。”

肖凡说:“一号达坂那么高,我之所以要一个人去,就是不想多一个人受罪。你陪我干什么?没那个必要。”

田一禾的嘴张了张,却像被什么压着,没有吐出一个字。他把想说的话压了下去。

有风刮过,像是把一股寒意扔出来,砸在了田一禾和肖凡身上,二人不由得颤抖了几下。昆仑山上的风不大,但刮起来没完没了,历来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平时刮风倒没什么,最多冷一点,可如果人正遭受高原反应,再加上刮风,头就会更疼,呼吸就会更困难。那情形好像一只巨手,一把将气喘吁吁的人拎起,一甩手就要扔到地上。现在刮过来的风,让田一禾和肖凡觉得说话费劲,于是便上车启动马达,踩一脚油门,向多尔玛边防连驶去。

新藏公路上车辆不多,加之沿途很少有人,一路除了偶尔飞过的鸟儿,或者从山谷里窜出的羚羊,再无别的活物。汽车兵不为赶路,却忍不住越开越快,好像只为把寂寞扔在身后。

田一禾在车载音响中放着李娜的歌曲《青藏高原》,这首歌旋律高亢,荡气回肠,汽车兵喜欢听,一上路就放,而且反复听,很提神。

一位老兵说,李娜能把歌唱成这样,一定在高原的黑夜里听过狼叫。田一禾起初不理解,后来上了几趟昆仑山,才理解了那位老兵的话。

田一禾想,也许以后会有一首关于“昆仑卫士”的歌。

车队一路疾驰,是不是把寂寞扔在了身后,大家都不清楚,但确实把夕光扔在了身后,只用了一天就跑到了多尔玛边防连。边防连只有两个炊事兵在留守,其他人都执行任务未回,车队一来,连队便热闹起来。

展开
目录

001  第一章  走向界碑

037  第二章  下山的人

077  第三章  遥远的约会

110  第四章  领命上山

141  第五章  山崖上的光芒

175  第六章  巡逻路上

216  第七章  生命禁区的树

246  第八章  无法见面的亲人

274  第九章  一支驳壳枪

315  第十章  无言的告别

346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