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塑造了一批极具党性、踏实负责的基层党员干部形象,生动再现了以古井村为代表的秦巴山区干部群众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期盼和奋斗,也从侧面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事业的深情关注和大力投入。本书通过接地气、近人心的叙述展现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的辛勤工作,突出了脱贫攻坚战斗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本书还体现了对贫困山区农村工作、群众工作、脱贫工作中一些困局的客观分析和思考。
《守望》是一部反映四川秦巴山区村庄脱贫攻坚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人银亮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到川东北偏僻山村古井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被老区人民对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守望深深触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银亮扎根古井村,以满腔的热忱,与当地的基层党员干部一起,带领古井村村民探索并走上了脱贫之路。在这期间,包括银亮在内的古井村人也坚定了理想信念,实现了精神面貌的蜕变。
一条公路窄窄的,在田园与山岭间蜿蜒向北。
公路上跑着一辆白色轿车。
车翻过一道低矮的山梁便看到一片金黄的稻田;远处,几栋白色小平房掩映于绿树之间。天边,初日曈曈,几抹浅紫色的烟霭或静或动。
车渐渐放慢了速度,到了田坝中间,在公路边停了下来。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方脸寸头中等个,着西装牛仔裤,他四下随意张望了一眼,然后在公路边面东而立,眼光从稻田徐徐扫向远山、烟霭与初日,接着掏出手机拍起照来。
小伙子姓银名亮,五年前大学毕业到川东北通河县当了一名西部志愿者,两年前考上了公务员,在该县某局办公室负责文件打印、收发、电话接听等杂事。因他天生一副笑脸,工作务实认真且善于思考,很快便得到局领导赏识。今年八月,局领导准备叫他任办公室负责人时,县委决定来了,要求每个单位选一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银亮自然是不二人选。局领导找他谈话,他二话没说,欣然接受安排,只是说自己虽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但对时下的农村工作很不熟悉,有可能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局领导哈哈几声笑,说只要我们的小银能摸着石头就行,只要摸着了石头,那过河也就一定没问题,第一书记也就一定能当好。
银亮万万没想到,他去任职的贫困村是太和乡古井村。在通河县所有乡镇中,太和乡离县城最远,而古井村又是太和乡最偏远的一个村,距太和乡政府
有十七八公里,太和街上的人都习惯称它为“威虎山”。
三天前,银亮随局领导及太和乡分管党务的安副书记去古井村报了到。说是去报到,实际上就是与村里的干部见了个面,彼此认识认识,让他熟悉一下古井村到底在啥地方。也好,去了一趟,古井村的情况在他心里有了一个大概。该村是太和乡最小的一个村,共四个村民小组,一百五十余户,六百三十来人,以柴姓为主。村子四面环山,西北较高,九峰耸峙,东南略低,七岭偃仰,平均海拔过千米。从地形看,古井村活像一个酒葫芦东西向横在九仙山下。村子东南边,大团包岭与小团包岭间有一垭口,名曰竹笋垭,是该村唯一的进出通道,一条进村的土公路就是从那垭口穿进去的。村里四个组除四组柴家山地势较高外,其余三个组地势较为平缓,其中一、三两个组近一半处于村东南一个大坝子里。那坝子名叫古桥坝,长约一公里半,宽近一公里。从九仙山几条沟谷流出的水在坝子中间汇成了一条五六米宽的溪,溪名红石溪,因溪底之石呈红色而得名。溪上有古石桥两座,一座名刀切石桥,一座名蛮石桥。红石溪潺潺东流,从村东一个名叫葫芦口的崖口流向村外。乍看古井村,群山环抱,溪流萦绕,颇有点世外桃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