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外江戏及其对广东戏剧形态的影响
第一节 何谓“外江戏”
第二节 外江戏在广府地区的活动轨迹
第三节 外江戏在粤东地区的繁荣
第四节 从外江戏到广东汉剧
第五节 潮汕外江戏的衰落及其市场转移
第二章 新加坡的华人移民与战前中华民族戏曲
第一节 新加坡的地理历史概貌
第二节 早期新加坡的华人移民及其双重文化认同
第三节 战前新加坡的中华民族戏曲
第四节 从文化认同看外江戏在新加坡的特殊地位
第三章 陈子栗与新加坡余娱儒乐社
第一节 关于陈子栗的生平
第二节 陈子栗的音乐造诣与余娱儒乐社的成功转型
第三节 余娱儒乐社的外江戏演出
第四节 陈子栗与余娱儒乐社的外江戏抄本
第五节 余娱儒乐社的经济后援及政治倾向
第四章 新加坡所藏外江戏剧本概述
第一节 新加坡所藏外江戏剧本的发现
第二节 新加坡所藏外江戏剧本概述
第三节 新加坡所藏外江戏剧本与同题整理本之比较
第四节 新加坡所藏外江戏剧本的剧目题材特点
第五节 新加坡所藏外江戏剧本的地域文化属性
第五章 外江戏与早期京剧剧本之比较
第一节 从《访普》看北杂剧到南北皮黄戏曲的形态分化
第二节 外江戏《复中兴》与京剧《云台观》《白蟒台》源流
第六章 外江戏与早期粤剧剧本之比较
第一节 外江戏与早期粤剧同题剧本情况
第二节 从《西蓬击掌》看楚曲到外江戏、粤剧的文本分化
第三节 外江戏、粤剧与潮剧《百里奚会妻》的文本关系
第四节 外江戏《百里奚会妻》与岭南曲艺
第七章 外江戏与粤调皮黄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节 “粤调皮黄”的提出
第二节 从皮黄入粤看两种“外江戏”现象
第三节 晚清民国戏曲批评中的“粤调”概念
第四节 清末民初粤调皮黄戏的地域特征
第八章 外江戏的音乐声腔与表演形态研究
第一节 新加坡藏《打洞》曲本与清代襄阳腔
第二节 新加坡藏外江戏抄本的舞台提示与表演信息
第三节 净行骨子戏《五台会兄》的艺术形态源流
第四节 丑行骨子戏《失金印》表演特色之形成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