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楚辞笔记
0.00     定价 ¥ 5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81933
  • 作      者:
    作者:张炜|责编:黄彦博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茅奖得主张炜倾心解读!

缤纷的意象、丰赡的世界

都被一部《楚辞》绘尽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炜,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栖霞市人。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等20余部;诗学专著多部;诗歌作品《不践约书》《铁与绸》等。作品获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出版《张炜文集》50卷。作品译为英、日、法、韩、德、俄、西班牙、瑞典、意大利、越南等数十种文字。

近作《独药师》《我的原野盛宴》《寻找鱼王》《艾约堡秘史》等书获多种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楚辞》笔记,分涉21个主题;下篇为《楚辞》选读,注释精读屈原传世之作《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 张炜先生从屈原身处的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与精神格局讲起,为当代读者还原出一幅可感可触的屈原形象,其中屈原的人格魅力、心灵密码、爱国主义都得到了动人的呈现。张炜先生又在中国文学史的嬗变中,在与《诗经》、汉赋的区别中,在与民间文学的关联中,以众多维度,揭示了屈原所确立的美学品格在中国文学版图上的崇高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独立于世的吟唱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开始焕发出一种勇气。他不再回避自我,而是愈加强化了个体的存在。对比《诗经》,我们会发现由于歌者(创作者)已经发生变化,“诗三百”的客观性与群体性要远远大于《楚辞》。《诗经》的基本主体“风”是民间创造,是众手合成,而《楚辞》的主体却由屈原等个体创造。“诗三百”的某些篇章虽然也凸显了个人性,但就总体看,这声音远不够昂扬,而作为群声却是那样地浑厚和强烈。《诗经》中单独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这既有歌者的不同,又有时代的特质。

屈原的抒情是对自我的全方位加强,这种毫不犹豫的大胆放言、吟唱,开拓了后来抒情诗的音域,甚至成为中国自由诗的源头。一再言说自我、强调自我、突出自我,这是对客观世界的一次次大声倾诉,成为中国个人抒情诗的发端。至于更后来——比如现代自由诗——的狂妄和放肆,却导致它走向了畸形。个性的张扬一旦离开诚挚与淳朴,离开那种沉迷与寻觅的气质,就会变得虚空无力,不再可爱。其骄狂之气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成为一种极不自信的嚎吼,背后仍然是一个渺小的我。另外还有一种“抒情”,其作用不过是一种外部修饰,实际上是对庙堂或强势的依附,是帮闲者的欢歌和呼号,说到底不过是对利益的追逐。这类阿谀的颂词没有什么价值,不仅没有真正的个人性,而且连个人所汇入的那个群声都是虚妄的存在。因为缺乏个体灵魂的群声是虚拟的,无法构成生命的千姿百态。一片深广无边的心灵的海洋消失了,我们所能够感受和记忆的,只不过是一群庙堂啦啦队,是它制造的时代噪音,而不是歌唱。

屈原是一位遗世独立者,他从群声中走出,从庙堂中走出,进而又从楚国大地上那些纵横交织的民间吟唱中走出。经过一场浩大遥邈的跋涉、穿行,他的歌声变得有些苍凉,但雄浑有力,心中涌动的源泉更加激越,因为这一路的润泽和吸纳给了他力量和勇气。这时候他甚至有些孤注一掷的孟浪和生猛,将原来的忧虑和牵挂抛诸一旁,自顾自地向前走去,目不斜视,只认准一个方向,吐出一串心声,把看到、听到和想到的都收入思想的囊夹,酿造之后又全数倾出。只有这个时刻,诗人才真正地由软弱变强悍,由宫墙内不见阳光的一介文臣,变成了大地上栉风沐雨的奔走者,变声变调,声音趋于粗犷。他甚至尝试着学习楚地各个角落里的声音,从祭祀的歌唱中借取词汇和音调。这时诗人的吟唱又混同、交织了自身生发的畅想,伴随脚步越走越远,终于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人群。“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他独立于旷野,仰望星空,在呼呼作响的风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由于变成了独立的个体,各种各样陈旧的法度与规束悉数退却,心中的羁绊迅速解脱,诗人像一个不管不顾的思想的赤裸者,完全自由自在了。他将幻想和现实相糅,那些现成的旋律一会儿将他围裹,一会儿又被他撕碎,我者与他者组合,心灵与肉体交接,客观与主观、梦想与幻觉,就这样拼接连缀,无穷无尽。诗人的梦呓无所节制,做出一些远超预期的动作:有时候在突然冷肃和清晰切近的打量中喃喃自语,以至于惊住;这之后的停顿又换来更加疯狂的幻想,没有什么边界,吐露的言辞如披挂的花儿一样芬芳、华丽,又像脚下的岩石一样坚硬。有一些倾诉记不清是来自幻觉还是来自转告,或是内心久久徘徊的不吐不快,它们纠缠、堆积,脱口而出。有时候是一些纤细、柔和、委婉的歌吟,这时诗人的心情烂漫而柔软,双眼迷蒙,宛若一个纯洁的婴儿,沉浸在一种心绪之中,感受着往昔的全部呵护。

那是来自亲情、爱人,特别是母亲的怀抱。泪水夺眶而出,亲情渐渐逝去,眼前出现了那个“美人”,“美人”赞许地看着他。权力散发的魅力实在令人着迷,诗人再一次被吸引过去,陶醉于无所不在的庙堂的恩泽中。这是一种闪烁着浮华和高贵的色泽,但他知道在其褶缝和阴暗的背面,却是冰冷和污浊。那里没有一点洁净与温暖,全是肮脏和残忍。于是诗人转向澄澈明亮的天空,看悠悠白云。夜幕降临,星斗像闪烁的宝石缀满紫蓝色的苍穹,他寻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那几颗,与之久久对视,然后开始一场亘古难逢的大声追问,这就是《天问》。问天,问地,问变幻莫测的世事,问国家兴亡,问社稷前路,问偶然和必然,问族群、庙堂、个人,问他们的命运为何不同,又为何交织一体?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天问》)从神山昆仑到大河源头,从共工撞山到禹的胜利。烛龙的眼睛灼灼发光,太阳等待升起,日落之处的大树发出逼人的光芒。哪里有长成树林的石头?哪里有会说话的野兽?这些思维不停地缠绕,让他困顿,又让他快慰。他感到极为疲惫时,又想到了传说中的那个不死之国。它在何方?那个国度里定居着一个巨人,他是一位看守,因为那里有神奇的植物,吐放璀璨之花。一条能够吞下大象的巨蛇,它的身子有多大?滔滔不息的黑水之地,染黑了人的手脚。传说中青鸟居住在三危山,那里有长寿不死者,那个地方的生命没有边界,所以同样是一种可怕的境遇。在这个时刻,诗人获取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权力,可以藐视君王,藐视社稷。他背向它们,遥望更大的世界。一个人和这个世界建立了联系,用歌声回应一切,这才称得上是一个大歌者。  

 

 

 

金句

 

✰ 在《诗经》与汉赋之间,《楚辞》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折中性,属于一场文字茂长前的形态。尽管有人也将《楚辞》称为“辞赋”,尤其是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确实与《楚辞》有些接近,但毕竟与后来那些丰辞缛藻、穷形极貌的汉赋有着很大的区别。后者更加恣肆放逸,而《楚辞》则节制了许多,仍然属于歌词,可以咏唱。它继承了楚地的民歌传统,或者说最终完成者屈原就是民歌的收集者和规范者,是一个集大成者。他使《楚辞》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峰。

 

✰ 自屈原开始,诗的抒情品格得到了强化和确立,尤其是抒情长诗的价值得到了彰显;它既浪漫又节制,既放纵又收敛,其无比浪漫的质地与质朴诚恳的品格合而为一,散发出无可抵御的魅力。因着文学的强大批判品格,《楚辞》为后代文学树立了榜样,它以动人心弦的个体吟唱,与所有庙堂文学划上了一道深刻的界限。

 

✰ 屈原上达九天,下入幽冥,与神鬼对话,往来无碍,多么自如舒畅。……诗人站在苍穹之上看云霓巨龙,一片斑斓,滚滚而来的云海衬托着他的威赫,从此再无悲戚,也不是那个身披花草的稚弱文人,不是一个依附于君王身侧的臣子,不再像女子那样刻意打扮自己,不是一个面容姣好的吟唱者,更不是一个弄臣,而是一个无所不能、遨游四方、与神仙并列的高贵生命。高贵和自尊应该是诗人的本质,没有这样的生命质地,也就没有真正自由的吟唱。

 

✰ 屈原是居于所有诗人之上的最杰出者,因为他有无所不至的最开阔无际的神游,在沉重肉身的拖累下,仍然勇敢无畏地挣脱,一次次飞向高阔,奔向最后的归宿,飞升于一片精神的平流层之上,抵达了清明的境界。这就是屈原所开辟的浪漫主义的道路,也是他的伟大意义。

 

✰ 在《诗经》和《楚辞》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植物的气息格外浓郁。在这种气息中,人类生活染上了浓绿的颜色,思想和行为伴着这种颜色,与碧绿、澄澈、芬芳、鲜美一起,蔓延和生长。在今天的城市,有些植物只被一些上等人物和高级场所作点缀修饰之用,已化为身份的象征。在遥远的楚国,在那片湿润的土地上,它们既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之物,又是同一个世界里并肩的生命。

 

✰ 居所内外到处是芳草鲜花,无论是走廊还是庭院,皆为迷人的绚烂和醉人的芬芳。多么浓烈的爱情,多么浪漫的气质,在这芬芳堆积的奇妙诗句中,感觉不到重复和拥挤,而是沉浸于一种极为饱满芳冽的生命气息之中,这气息为《楚辞》所独有。

 

✰ 眼前的这位诗人时而痛哭流涕,时而哀怨无声,仰望、祈求、顿足、捶胸,简直受尽了折磨。这位诗人长眉扬起,美目大睁,眸子清澈,而且周身缀满了鲜花。在陪伴他的这些芬芳植物眼中,诗人更像是自然界里可以移动的一个精灵。它们愿意附着其身,与其同行。

 

✰ 《楚辞》想象之烂漫、色彩之秾丽,自古至今没有出其右者。缤纷的意象、丰赡的世界,都被一部《楚辞》绘尽。后来即便是铺排到极致的汉赋,都无法与之相比;而且汉赋愈是往后,愈是于华丽中透出轻浮和飘移,在制作的快感中显出一丝无力。这一切,与《楚辞》雄奇的创造相比,差异巨大。

 

✰ 相比《诗经》,相比其他先秦艺术的简洁节制和凝练,《楚辞》既根柢深沉,又是形式和意蕴的一次大舒展和大解脱。其激情飞扬的浩荡、纵横驰骋的气度、上下求索的勇气和一泻千里的抒情,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开始焕发出一种勇气。他不再回避自我,而是愈加强化了个体的存在。

屈原的抒情是对自我的全方位加强,这种毫不犹豫的大胆放言、吟唱,开拓了后来抒情诗的音域,甚至成为中国自由诗的源头。一再言说自我、强调自我、突出自我,这是对客观世界的一次次大声倾诉,成为中国个人抒情诗的发端。

 

✰ 这场浩大绵长的审美是历史性的,它行进在一个又一个世纪,支撑起美学传统里最为重要的一方天地,触目而坚固。这个巨大的隆起,让巍峨的美学大厦变得崇高和庞大,没有谁能够忽视。它是我们自豪的依据,自豪的象征,自豪的同义语。

 

✰ 诗人拥有整个人类利益最大化的完整而缜密的思维,又与忠君、忠于血脉的那种牵挂密不可分。就此来说,屈原是一个比较彻底的爱国主义者,而较少机会主义和私利主义,这与诗人血脉里的那种浪漫主义高度契合。他愿意社稷具有浓重的东方色彩,与东方那种神奇浪漫的精神取向、价值取向相一致。这种爱是精神之爱,也是一种道德伦理层面的固执追求。所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看到了一位爱国者最为洞明的方面,而他的全部诗篇所闪烁出的崇高气概、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源于深刻理性的内部。

 

✰ 诗人是一个集大成者,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他把自然和鬼神、民间和宫廷,把丰富而繁琐的巫术祭祀、庄严齐整的宫廷礼法,把悲观绝望、刚直不屈、委婉低沉与山野星空下的求索叩问等,全都囊括一体,完成了复杂纠结而又悲愤庄严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未放弃那份刚倔与自尊,它们成为他吟唱中最为惊心的部分,就是这个部分,让后来的倾听者变得心情肃穆,泪水潸潸。

 

✰ 至此我们就越发理解了诗人为何那么紧密地依赖世间万物,特别是那些芬芳的花朵,又为什么有着那么多丰富奇异的想象,那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寻求救赎。他需要有一只手来搭救自己,推动自己,需要把身体推向一个能够存活下去的稍稍宽松和温暖的空间。

 

✰ 一个伟大的诗人就这样诞生了,其吟唱闪耀着思想与艺术的双重绚烂,创造了自《诗经》以来汉语言文学的真正奇迹。如果说《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来自浩瀚的民间,那么诗人屈原却用一己之力托起了一座宏伟辉煌的艺术殿堂。中国文学的个人创造从此展现出更大的可能性,显示了无可比拟的高度。屈原放大了先秦文学中的个体,进而确立了个体,以极大的丰富和卓异,在复杂曲折、多姿多彩的创造中全面完成了自己。

 

✰ 诗人心灵的分裂,是一生最重大的事件。这种分裂的痛苦,有时让他变得更加怪异、偏激、冷僻和不可理喻。一个生生分裂的灵魂,即现代人所谓的精神重症患者,在一个极为敏感的向度上剧烈地颤抖、徘徊和冲突,时而发出激越清晰的吟唱,时而又发出令人费解的长啸。许多质疑,许多矛盾,前无去处,后无退路,就一个肉体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悲惨更痛苦的了;然而就一个精神的人而言,却有可能获得一次大解放和大解脱。

 

✰ 诗人屈原最后走进了一道逼人的强光,并化为了强光的一部分。想象中,他投入的是《天问》中反复寻觅和呼唤的那个世界,众神在那里等待他。


展开
目录
上篇 《楚辞》笔记
战国的激荡
瑰丽的南国
诗与思的保育中心
在诗与赋之间
思君之苦
开阔无际的神游
绿色繁华的簇拥
贵族之歌
厌世无颜色
楚地苍茫说《九歌》
根柢深沉
理性的生长
独立于世的吟唱
神秘的使者和歌者
悲剧的永恒魅力
作为爱国者
观南人之变态
超越怪力乱神
在铁与绸之间
身与心的交融和挣扎
错乱与狂舞
下篇 《楚辞》选读
读《离骚》
读《九歌》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读《天问》
读《九章》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读《招魂》
整理附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