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江西当代文学史(1978-2018)(精)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0045675
  • 作      者:
    作者:李洪华|责编:胡青松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洪华(1971— ),江西瑞昌人,文学博士,南昌大学“香樟英才”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当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小说学会理事,出版专著《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古典韵致与现代焦虑的变奏》《中国左翼文化思潮与现代主义文学嬗变》《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研究》《20世纪中国作家的都市体验与文学想象》等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发表各类学术文章1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项目、江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先后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西省谷雨文学奖、南昌大学中兴奖等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而客观地展现了江西当代文学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和创作成就,系统地梳理了江西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作者以深厚的文学理论学养为依托,以宽阔的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为参照,以长期积累的江西文学研究为基础,以风格别具的文艺批评笔墨为手段,对近四十年的江西文学发展历史做出了真实的描述和科学的概括。 作者建构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文学史的初次尝试,旨在吸取历史经验,为未来中国文学特别是江西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后记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深秋的黄昏远未到来,不知为何,凭栏远眺的我竟然想起了李白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写的句子,其间虽也有山野田园之趣,却显然没有五柳先生“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如。在这“知非”“知命”之年,近日里总有一种苍茫和惶惑时常向我袭来,于是不经意间便回顾起“所来径”。自2002年起开始关注身边的赣鄱文学风景,至今已20年矣,其间多蒙一些师友不弃,先后在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江西省作家协会兼职,情怀也好,职责也罢,一种对本土文学的眷眷之情总在不断滋长,且难释怀。

在中国当代文学行旅中,虽然文学赣军并没有表现出多少令乡党足以自矜的业绩,但江西自古便是“江南昌盛之地”“文章节义之邦”,尤其是在宋明时期更有过“无与伦比”的辉煌。改革开放40年来,江西作家始终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鲜明的人道情怀立足历史,扎根大地,从火热的革命历史斗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发掘题材源泉,汲取创作灵感,塑造艺术个性,为繁荣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学园地奉献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江西风景”,我想这些不难从拙著中得到一些有力的印证。在本书中,我将近40年来的江西文学按其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80年代的“崛起”、90年代的“发展”和新世纪以来的“繁荣”时期,按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纪实文学和网络文学等文体分章设节,试图梳理和描述近40年来江西文学发展的过程和全貌。作为一个长期接受学院式文学史观“熏陶”的文学评论者,我深知,以一己绵薄之力,给江西当代文学写史,无论是从时间的长度还是空间的距离来看,都可能有些“得不偿失”,但我还是有着难以自抑的“冲动”和“野心”,何况有身边师友的鼓励和支持。因此,虽然自不量力,却还要勉力一试。

其实,这不能算完整意义上的“江西当代文学史”。因为文学史上的“当代文学”起点通常是从1949年开始的,也许当初申报江西文化艺术基金项目时用的题目“转型时期的江西文学(1978—2018)”更为确切些。然而在我看来,“当代”是一个在不断增长的概念,它的外延在不断延伸,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正如刘华主席在本书的序言中一语中的地指出:“这是一部直面当下、瞻望未来的文学史,一部会成长的文学史。它所回顾的历史,其实并不长,甚至,放在历史长河中远眺,那只是短短一截粼粼波光而已,1978年至2018年,此书将时间跨度定义为‘近四十年’。近四十年,却是江西文学崛起、发展并走向繁荣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因而,用“江西当代文学史”这样一个有些“恢弘”的书名,再加上“1978—2018”时段的补充,既是为了“回顾”,也是为了“瞻望”。

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我都应该算是当下江西文学在场的参与者或观察者,书中所讨论的对象或是相知多年的朋友,或是敬重已久的师长。这势必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对他们创作的阐释和评价,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也使得我的评论书写有了更切近的质感和温度。因而,我还要在此再一次重申自己的一点主张:在这样一个诗意匮乏的物质时代,我们应该对那些仍然怀着盎然诗意的人们表示敬意,我反对没有文学性的文学作品,我同样拒绝没有文学性的文学评论。诚然,以上这些唠叨当然不是为自己作一些词不达意的辩解和开脱,拙著中的诸多局限和错漏还请各位方家不吝批评指正。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是江西省文化艺术基金项目“转型时期的江西文学(1978—2018)”(2019-050-WX03C)的最终成果,是关于江西近40年文学的一次整体呈现,作为通识课和选修课的教学用书,得到了南昌大学教材出版资助,也算是本人为文学教材本土化的一种努力。本书中的部分章节尤其是江西网络文学部分,曾在课堂上与南昌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8级、2019级研究生同学一起讨论过,借鉴吸收了他们的一些材料和观点,感谢与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段教学相长的美好时光。感谢夫人姜国华女士为我做出的默默奉献,感谢一路扶持我的父母和师长,感谢南昌大学教务处和人文学院对拙著的支持,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胡青松先生及其编辑团队为拙著付出的辛劳,尤其感谢我一向敬重的刘华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江西文学有过辉煌的过去,江西文学有着灿烂的未来,这是不容置疑的。

2021年10月

 

精彩文摘

 

第一节 从“两峰并峙”到“千山竞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经济社会的转型,江西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作家队伍上,这一时期,俞林、杨佩瑾、罗旋等五六十年代便已成名的作家构成了江西小说创作的第一梯队;陈世旭、胡辛、宋清海、熊正良、傅太平、邱恒聪、相南翔、严丽霞、雨时、如月等一批80年代涌现出来的作家逐渐成为江西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在具体创作方面,第一梯队力作频出,俞林的《在青山那边》,杨佩瑾的“天意”三部曲(《霹雳》《旋风》《红尘》),罗旋的《南国烽烟》《梅》《红线记》等堪称代表;中坚力量佳构纷呈,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惊涛》《马车》,胡辛的《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宋清海的《馕神小传》等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此外,熊正良的“红土地”系列、傅太平的“小村”系列、李志川的“鄱阳湖”系列、邱恒聪的“井冈山”系列等,都是这一时期江西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新时期江西小说创作在题材内容上不断开拓,在艺术风格上更趋多元,尤其是乡土小说创作和革命历史书写形成了“两峰并峙”的局面,甚至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表征与新时期江西小说的崛起

江西是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从商代的青铜遗址到宋代的书院理学,从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到赣南的客家风习,从临川的才子之乡到龙虎山的道教圣地,无不为江西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而浓郁的地域文化一旦与文学联姻必然会产生出奇幻的文学景观。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不乏成功的范例,如沈从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邮、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等,无不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成为享誉一方的文学重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便是“乡土小说”a。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乡土小说创作独走一脉,成绩斐然,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陈世旭是80年代以来江西小说创作中的“扛大旗”者。从艺术视角和叙事方式来看,陈世旭向来有两套笔墨,一类是村镇叙事,主要运用中短篇的形式,把各色人物的命运遭际点缀在赣北水乡小镇风情浓郁的画卷上。《小镇上的将军》借小镇人物视角表现了落难将军的大义凛然与深沉苦闷,《镇长之死》通过描写癞痢镇长锄强扶弱的凛然正气,充分体现了乡间人物既粗犷豪放又不无狡黠的生存智慧,其他诸如行状诡秘而生存有道的“圣人”余自悦、贫贱无忧的瞎拐以及在政治风云和民间情爱中挣扎的鄱湖男女等,无不体现出赣北民间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文化风习。陈世旭的另一类小说是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系列,主要运用长篇的架构,常常借各类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人格矛盾反思社会问题,感应时代脉搏。《裸体问题》以东方大学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视角描写他们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的生存状态和灵魂挣扎,“第一次真正从文化角度来审视高等院校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人格矛盾,严肃思考当代生活存在的文化冲突问题”。后来的《世纪神话》《登徒子》进一步展示了当下社会生存状态,探索知识分子精神历程。作者分别以记者方肃和作家李贺的情爱纠葛和风月故事为主线,立体呈现了商品经济时代各色人物在美色、金钱和权力等欲望追逐中的人性沉沦和灵魂挣扎。毋庸讳言,陈世旭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小镇系列”在当代文学中已具有了无可替代的“史”的意义。熊正良最初是以“红土地系列”小说崛起于江西文坛的,其后更在底层写作领域持续延展着他旺盛的创作活力而获得了全国性的声誉。在《红河》《红锈》《红薯地》《红蝙蝠》《无边红地》《隐约白日》等系列作品中,美工出身的熊正良凭借其惊人的感觉和想象把抚河两岸涂抹成一片“令人震栗的红”。熊正良着力揭示了抚河两岸勤劳、坚韧、朴实而又愚顽落后的大地子民的生存符码,死亡、暴力、性与生殖是他反复渲染的主题。80年代以来,傅太平以田园牧歌式的恬淡笔调为沉重的江西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他笔下的“小村”沉浸在一片古朴、温馨、恬静、和谐的氛围中。在《小村》《雨季》《春天》《热天》《月夜》《禾场上》等作品中,傅太平动用了自己丰富的乡村生活积存描绘出古朴的民风民俗,传达出乡土中国自在自为的生存状态。诚然,新时期以来江西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作家作品远不止以上这些,比如胡辛的《瓷城一条街》《地上有个黑太阳》《陶瓷物语》等“陶瓷”系列小说,以虔诚和激情叙说着火与土的图腾;宋清海的《鸡鸣店》《蜕壳》《馕神小传》等系列中篇,表现了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商业文明冲刷下农民的心灵嬗变;李志川的《同乐园戏班》《飘流的村庄》《湖边匠谱》等“鄱阳湖系列”小说,描绘了赣北鄱阳湖畔的水乡风情。

江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它不仅因含酸碱性的红壤覆盖连绵的丘陵地带而呈现出天然的赤红景观,更因无数革命先辈鲜血的濡染而积淀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底蕴。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井冈山上的星火,从游击战争的开展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从安源工人大罢工到万里长征第一步,无数的英雄史诗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于是一批反映近现代革命战争的小说作家在赣鄱大地上迅速崛起。在革命历史书写方面,杨佩瑾是一位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坚人物。80年代初,杨佩瑾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率先提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突破“五老峰”(老题材、老故事、老典型、老主题、老手法)的主张。新时期以来,他的长篇小说“天意”三部曲——《霹雳》《旋风》和《红尘》从题材、人物、主题到手法都表现出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新突破。《霹雳》以纸工工人暴动始末为主线,从侧面反映了秋收起义前后的历史情景。虽然作者说,“我是带着写秋收起义和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题材和主题的框框写下去的,写作中努力使生活中活生生的形象改造得符合原先的某些概念”,但作品中那些竹林小溪、工棚小店、古亭渡口无不散发出湘赣边区浓郁的乡土气息。《旋风》一改正面书写土地革命的传统路数,以双塔镇一对土、客族青年由宗族世仇发展成为革命情侣的故事为主线,从宗族矛盾的角度来反映革命时代的风云变幻。《红尘》则通过一个反动土豪家庭出身的小姐丁月英曲折坎坷的人生悲剧,开掘了战争与人性的复杂主题。此外,《黑眼睛天使》《浣纱王后》等都是杨佩瑾继续沿着“战争与人”这一主题不断掘进的结晶。新时期以来,罗旋先后出版了长篇《南国烽烟》《梅》、中篇《七叶一枝花》《缺男户》、短篇《红线记》《白莲》《败将》等系列作品。罗旋立足于当年赣南苏区的革命战争生活,努力开掘富有地域风情的新奇领域,在艰难的战争生活中体味出深厚纯朴的人性和人情,从而表现出一种粗犷而淡远的美学风格。在赣南的红土地文学阵营中,邱恒聪也是一位成绩显著的默默耕耘者。从《狂飙》、《少年军需队》(与人合著)、《古城枪声》、《星妹、月妹和老板》到《末代绿林》(与人合著)、《井冈魂》等,邱恒聪始终把目光聚焦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赣南苏区那些动人的英雄传奇和艰苦的斗争生活。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都市文学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消费文化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逐渐繁荣发展起来的。江西是一个内陆省份,山地丘陵是其主要的地貌特征。历来以农业大省著称的江西,建国后较长时期处于经济欠发达、思想多保守的落后境地。在这一特殊“省情”的濡染下,新时期以来,江西小说创作中的现代都市风景较为薄弱,但值得提及的主要有胡辛、相南翔、雨时、如月、李治平等少数作家的部分创作。在不惑之年以《四个四十岁的女人》闯入文坛的胡辛,在长篇力作《蔷薇雨》中描写了红城徐氏七姊妹及其周围人物在剧烈社会变革中的生活变故和情感周折。但从散落在小说各处的三眼井、洗马池、系马桩、干家大屋、徐孺故榻等历史旧识和徐氏姊妹的情感生活来看,作者的着力点似乎不在表现色彩斑斓的现代都市生活状貌,而在于探讨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女性的心理情感嬗变和对行将远去的古巷风情的追忆和惋惜。南翔的城市写作主要是他的“海南的大陆人”系列。作者从大陆人的独特视角来写海南的城市生活,试图追踪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物的心路历程,塑造了徐国华、吴萍(《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敖英(《永无旁证》),舒风(《淘洗》),米兰(《米兰在海南》)等一群创业失败者的形象。他们在海南的城市舞台上奋力拼搏,企望融入这片开放的土地,但成功时的得意和失败后的疲惫决定了他们作为边缘人的生活轮回。雨时、如月是新时期江西现代都市文学中担当重任的文学伉俪。从《静静的2—4单元》《蛮荒》《序幕》《循着爱的踪迹》《铜帆》到《情爱梦幻》,他们追踪着时代的步伐,切合城市生活(或工业生活)的脉动,散发出鲜活的现代文明气息。《情爱梦幻》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都市小说,作品以《现代都市》杂志编辑们的生活遭遇和情感经历为主线,展示了市场经济大潮中文化人的现实追求和精神困惑。在“编辑部”以外,作者把目光投向北京、上海、武汉、兰州、海口、深圳等中国现代都市的前沿,从领导干部到建筑工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现代都市画卷。此外,在江西都市小说创作中,李治平的城市写作也有其独到之处。在《送你一颗鲜太阳》《死亡追忆》《城市人》中,他主要把审视的目光投向城市生活的角落,关注城市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

新时期以来,江西作家立足赣鄱大地,凸显地域优势。在革命历史书写方面,江西作家擅长把严酷的革命斗争生活与浓郁的赣南边区风土人情相结合,并深入开掘战争状态下不同人物的心理情感世界,在表现战争与人性这一复杂而深刻的主题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深度。在地域乡土创作方面,江西作家不但描绘了浓郁的地域风情,传达出多元的本土文化,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如陈世旭的凝重厚实、熊正良的奇诡悲怆、傅太平的平和冲淡等,都已成为新时期文学中一道不可忽视的亮丽风景。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新时期江西小说创作在艺术视野和思想深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囿限,创作主体的艺术视野、想象空间和叙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他们大多把目光巡睃在近代革命战争和本土现实生活上,对悠远丰饶的赣鄱文化缺乏历史的打捞,对纷繁复杂的现代都市生活缺乏深度挖掘和个性塑造,在历史纵深感和生命厚重感等方面显得不尽如人意。

 


展开
目录

 

《江西当代文学史(1978—2018)》

 

目录

 

绪论 “崛起”的江西文学/001

第一章 近四十年来的江西小说(上)/020

第一节 从“两峰并峙”到“千山竞秀”/020

第二节 陈世旭的小说/031

第三节 杨佩瑾与罗旋的小说/048

第四节 熊正良与李伯勇的小说/058

第五节 胡辛与温燕霞的小说/073

第二章 近四十年来的江西小说(下)/086

第一节 傅太平与丁伯刚的小说/086

第二节 阿袁与陈蔚文的小说/096

第三节 杨剑敏与陈离的小说/106

第四节 樊健军与陈然的小说/118

第五节 王芸与杨帆的小说/130

第三章 近四十年来的江西散文/143

第一节 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143

第二节 刘华的创作/151

第三节 江子与傅菲的散文/169

第四节 李晓君与范晓波的散文/180

第五节 王晓莉与陈蔚文的散文/195

第六节 梁琴与郑云云的散文/207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的江西诗歌/220

第一节 崛起的江西诗群与拓展的审美空间/220

第二节 李耕的散文诗/233

第三节 郭蔚球与程维的诗/240

第四节 三子与林莉的诗/254

第五节 林珊与王彦山的诗/265

第五章 近四十年的江西纪实文学与儿童文学/280

第一节 主体意识的彰显与多元审美的自觉/281

第二节 胡平的报告文学/296

第三节 胡辛与聂冷的传记文学/305

第四节 彭学军的儿童文学/317

第五节 郑允钦与孙海浪的儿童文学/327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的江西网络文学/340

第一节 异军突起的网络文学/340

第二节 方想、安以陌与浪漫烟灰的创作/347

第三节 阿彩、池灵筠与纯情犀利哥的创作/361

第四节 净无痕、慕容湮儿与太一生水的创作/377

结语/388

参考书目/390

后记/39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