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中国经学与传统史学
1.经学的崛起与瓦解
2.中国“经”“史”传统与“新史学”
第二章 “经”“史”之间的《春秋》
1.“经”“史”传统中的“六经”
2.《春秋》成书与《春秋》之志
3.身份的悖论与《春秋》之义
第三章 “经”与“传”:“《春秋》三传”的生发源头
1.“传”的语源学追问
2.“口传注经”:“三传”生发源头
第四章 文字与声音:“三传”的书写与流播
1.左丘明之“惧”与康有为之“惑”
2.文字与声音:《春秋》“三传”的选择
3.必要的“绕道”:瞽矇、太史与《春秋》的“双向”诠释路径
4.“消失”的书写和“缝接”的口传谱系
第五章 读者之“意”与圣人之“志”
1.圣人无“意”?来自孟子的回答
2.东方之“意”遭遇西方之“意”:从于连到理雅各
3.重叠的“圣人”与多维的“语境”
第六章 “圣人绝四”与“述而不作”
1.“圣人绝四”——在“知人论世”的尽头
2.“述而不作”——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元命题
3.“意义”:在“述”与“作”之间
4.“述”“作”之争与《春秋》“三传”
第七章 历史的“生命”与《春秋》大义
1.“太官厨”与“卖饼家”:对历史语境的记忆与遗忘
2.子路的沉默:当苏格拉底遭遇孔夫子
3.《论语》对话《春秋》:“问”的动机与前提
4.“不朽”的追问:历史的“意”与“义”
5.《春秋》“五情”与春秋大义
第八章 “述而不作”的翻译与翻译的“述而不作”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