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纵向梳理中,突出白族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多元混融特质的形成;在横向分析中,突出白族文学与外部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并重,通过多维视角的审视,总结白族文学自身发展以及与外部交流整合的内在机制,探讨身处交汇地带的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达成内聚性与外向活力的平衡统一,为构建中华多民族文学格局和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努力。
本书在对白族文学特别是白族民间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白族文学与汉族文学、印度文学及东南亚文学的关系,对于白族文学和白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本对白族文学特别是白族民间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白族文学与汉族文学、印度文学及东南亚文学的关系的专著。本书对以往白族文学研究进行梳理概括,在此基础上将白族文学与汉族文学、印度文学及东南亚文学中类似的传说故事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揭示白族文学多元混融的特质。
人、龙之间互相变形化身是常见的情节。此外,龙也可能变形为其他动物,以蛇、鱼、螺、贝壳、鸡、牛等形象出现。
龙化身变形为人,将水族身份与人的外形相结合,与凡人接触、交往,这是神话故事中曲折、浪漫的情节得以展开的基础,并且龙变形化身为人是可以反复出现的行为。这样的变形情节,增加了人类对龙之神性的幻想和敬畏。尽管龙以人形出现,并且与人关系密切,但其作为异类特别是神圣异类的特点是没有改变的,所以龙的原形和真身在人类的眼中依然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在白族的神话中,对此有自己的叙述。《青龙潭》讲述了一条青龙和老和尚之间发生的神奇故事。苍山清碧溪里有个龙潭,潭边有座寺庙。龙潭里的青龙常化身为小伙子,与寺庙里的老和尚下棋对弈。一来二去两人交往渐深,小伙子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老和尚要求小伙子显现龙的真身给自己看一下。小伙子答应了,但他让老和尚支开两个小和尚,还要老和尚穿上自己送的袈裟。青龙现出原形,老和尚一再要求青龙变大些,不料青龙的原形吓死了老和尚那两个躲在门外偷看的小徒弟。青龙因此无法变回人形,一直闯进洱海。老和尚被宝物袈裟所救,却为自己逼朋友现形闯下大祸而懊悔不已,觉得没脸回清碧溪,就外出远游去了。类似的还有《浪穹龙王的传说》,里面讲到浪穹龙王也常常变形为人,还和人间的陶进士成了好朋友。后来陶进士得知龙王身份,提出想看看龙王的原形,浪穹龙王不忍心拒绝好朋友的要求,便只好现出真身。可是,等到龙王变出原形,陶进士却被活活吓死了。这里的龙都可变形,以人的面目出现,并且都可以和人成为好朋友,但人与龙的交往必须在龙化身为人的情况下进行,当人想毫无限制地接近龙的本真面目,这种和谐的交往关系就会破裂,并且最终受害的是人。这样的叙述无疑增加了龙的神秘性,也为人、龙幻形故事增加了特殊的想象空间和吸引力。
龙能幻形为人,人同样可以变形为龙。白族神话故事中的人变为龙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是人特别是小孩吞龙珠变龙,其二是人死后被封为龙王。吞珠变龙的故事,大致是说一个小孩去割草,发现在水潭边的一处地方草长得特别好、特别快,才割过又长出来,其他地方割了好几天才长出来。后来他发现草下面的泥土里有一颗宝珠,原来就是这颗宝珠让这里的草长得那么好。小孩把宝珠拿回家,放到米柜里,没想到米吃了又有,从此家中的米吃不完了。而且宝珠放进什么东西里什么东西就变得用不完、吃不完。后来,小孩误食了宝珠,他觉得口渴难耐,叫妈妈把家中桶里的水给他喝,喝光也不够,他告诉妈妈自己干脆跑到井里去喝,没想到还是不够喝,他就又跑到海里去喝,喝着喝着他就变成了一条龙。原来他吞下的那颗宝珠是一颗龙珠。顾希佳在对“龙子望娘”型故事的解析中,认为该故事的第一个情节单元“龙子诞生”还有一种情形便是“一小孩误吞龙珠变龙”。也就是该类型故事的第三种亚型:吞珠变龙型。白族神话故事中的小孩误食龙珠变身为龙就当属于此种亚型。《青山一碗水》中,孤儿阿亚割草时捡到一颗珠子,他把珠子装进口袋里,没想到口袋里的干饼吃了又有,原来他捡到的是一颗海龙珠。阿亚把海龙珠变出来的东西分给伙伴们。财主要抢阿亚的宝珠,阿亚气愤之下将龙珠吞到肚中,阿亚就变成了一条白龙。类似的讲述在大理南涧彝族中也有,《二十四个望娘潭》中的贫苦孩子阿龙去割草,有个地方的草总也割不完,原来是泥土中埋着一颗宝珠让青草不断生长。阿龙把宝珠拿回来放在米缸里,米也吃不完。贪婪的财主得知宝珠之事,想据为已有。为了不让宝珠落在财主手里,阿龙将宝珠吞到肚中,他就变成了一条青龙,只得飞走,阿龙的母亲喊了阿龙二十四声,阿龙回头看了母亲二十四次,在当地留下了二十四个龙潭。前述白族《龙母神话》中,男孩因在龙宫游玩时误穿龙袍上身,变成了一条小黄龙,这里的龙袍也与龙珠有相似的功能。
人变为龙的第二种情况是人因为生前的业绩或行为在死后被封为龙王,受到人类的供奉。这一类故事中,人往往有突出的英雄事迹,为民除害,立下功业。《河头龙王的家系》讲述一老倌身上扎满了锋利的小刀投身蟒腹杀蟒.替老百姓除害,后来,老倌死了,人们就尊他为河头龙王,把这房子改作河头龙王庙,塑了很多神像。
……
绪论
第一章 白族文学的历史和特质
第一节 白族文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白族文学的特质
第二章 白族文学的外向交流
第一节 白族文学外向交流的历史和特点
第二节 白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交流
第三节 白族文学与印度文学的交流
第四节 白族文学与东南亚文学的交流
第三章 白族文学与汉族文学关系研究
第一节 白族神话与汉族文学
第二节 白族民间传说与汉族文学
第三节 白族民问故事与汉族文学
第四节 白族戏曲曲艺与汉族文学
第五节 白族智识精英与汉族文学
第四章 白族文学与印度文学关系研究
第一节 几则白族佛教故事的印度渊源
第二节 白族龙神话中的印度文化因子
第五章 白族文学与东南亚文学关系研究
第一节 古老神话中的交叉复合
第二节 故事传说中的类同与差异
结语
第一节 多元混融特质中蕴含的白族文学发展机制
第二节 白族文学发展机制对边疆民族文学的借鉴价值
第三节 可进一步深化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