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总体概括了莫言作品的三个特点:与本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关系;狂、雄、邪的追求;莫言的“农民意识论”。第二部分详细探讨了莫言与中外文学的关系,与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明清笔记体小说和传奇的传承等。第三部分提出了莫言研究的一些新的视角:莫言与大众文化、莫言与后期印象派绘画、身体视域与莫言小说的发生学等。文章的结论部分,指出莫言的研究虽然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但深入研究莫言在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同时常常“逃离”其影响、在上下求索中多方“突围”的多变心态,另一方面努力揭示莫言博取本土古典文学、民间文学乃至“十七年文学”的丰富遗产为己所用的开阔胸怀,仍能从中提炼出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莫言研究在继续。
导论 杂糅百家,天马行空,独树一帜
进入现代以来,几乎所有作家都是在兼容并包世界文学与本土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写作的。因此形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在兼容并包中寻找中国文学的特色。这里,兼容并包不仅是对世界文学的取精用宏,也是对本土传统文学的重新发现、广泛吸收。而当作家们在兼容并包世界文学与本土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各有千秋的文学作品时,也就显示了世界文学与本土传统文学在彼此激荡与交融中呈现出的神奇亲和性,以及作家们在各具特色的发现与阐释中不断闪烁出的千变万化的可能性。
现在的问题是:莫言的兼容并包世界文学与本土文学传统具有怎样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经验?
第一节 在本土传统与外国文学之间驰骋
一、从本土传统出发
莫言出身农家,又成长于政治运动频繁、思想遭受禁锢的动荡岁月。而偏偏他又有一颗渴望阅读的心灵。于是,他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在文化贫乏的年代里到处找书读。这一代人不同于“五四”那一代人的阅读背景:没有经过背诵古代经典的系统训练,也没有年轻时就出国、“别求新声于异邦”的经历,因此,也就不可能像那一代人那样学贯中西。另外,在自己的摸索中读杂书,上下求索,其实也是古往今来许多作家的共同成长经验。在驳杂的广泛阅读中探索文学与人生的奥秘,找寻属于自己的灵感与智慧,也往往显示了某种冥冥中的曲径通幽。
莫言常常在回忆往事时谈到他读杂书的经历:“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值得注意的是,他“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读鲁迅了”。那是缘于莫言正在上中学的大哥的一本鲁迅作品选集。虽然“不认识的字很多”,也不明白“那些故事里包含的意思”,只是被书中的绝望感所感染。②那绝望感本来就弥漫在贫困的生活中,读鲁迅的书进一步强化了那绝望感。在莫言后来的创作中,绝望感常常浮现,根子应该就在这里。
另外,他还读了一批古典文学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这是许多出身农家的孩子共同的经历。(孙犁就曾经谈到了《红楼梦》在中国农村流行的普遍性:“……就是《红楼梦》这部比较‘高级’的文学读物,稍微大些的村庄,就会有几种不同的版本。”)由此可见即使是在革命文化无所不在的年代里,古典文学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古典文学在民间的影响根深蒂固,充分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即使经过革命运动的几度荡涤,也依然诱惑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和老百姓。《封神演义》的魔幻色彩、《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传奇色彩,还有《儒林外史》的讥讽风格,都是千百年来老百姓打发光阴、驱除绝望的文学慰藉,也在冥冥中开启了莫言的想象力。魔幻色彩、传奇韵味、讥讽风格,都在莫言的创作中不时闪烁,滋养了他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
导论 杂糅百家,天马行空,独树一帜/1
上编 莫言与中外文学
第一章 莫言与福克纳
——莫言《红高粱家族》对福克纳《熊》的
借鉴及莫言的本土化追求/39
第二章 莫言与马尔克斯/58
第三章 两个“魔盒”,不同风景
——莫言《酒国》与略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比较/86
第四章 莫言小说与明清传奇小说传统/101
第五章 莫言小说与明清笔记小说传统/117
第六章 莫言小说与《聊斋志异》/136
第七章 莫言与“十七年文学”/150
下编 莫言研究新论
第八章 莫言小说的“劳动”叙事/161
第九章 莫言与山东神秘文化
——兼论当代山东作家与神秘文化/172
第十章 论莫言小说中的河流叙事/190
第十一章 莫言的文学批评/208
第十二章 莫言与大众文化/224
第十三章 莫言与后期印象派绘画/269
第十四章 身体视域与莫言小说的发生学/286
后记 关于莫言:未完成的研究/322
参考文献/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