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学术视野下的六朝学研究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6829436
  • 作      者:
    作者:徐国荣|责编:黄志波//亢东昌
  • 出 版 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徐国荣,1965年出生,安徽庐江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中古感伤文学原论》《玄学和诗学》《魏晋玄学会要》等著作,注释《论语》《道德经》等原典,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与文化、魏晋玄学、古代文学学术史。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辨明“八家文”“八代文”这两个概念指涉开始,逐步分析了章太炎的《五朝学》、刘师培的“六朝学”、桐城派与文选派之争、陈寅恪的中古文史研究、抗战时期众学人对魏晋士人风尚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作者往往遵循“知人论世”的理念,不仅着眼于章太炎等人的著作,还注重从具体的情势出发,来分析章太炎等人的研究取向,从而解答章太炎等人何以如此看重“六朝”这一时段,以及章太炎等人何以如此肯定“六朝”所取得的成就。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学术视野下的六朝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库·文学研究)》:
  鲁迅与周作人是章太炎早年在东京讲学时的学生,尽管从学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对周氏兄弟来说,其影响却基本贯彻一生。有不少论者从地域文化与地域渊源的角度,认为周氏兄弟与章太炎之间的关系,系浙东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固然是可以解释的一条思路。而就具体的影响而言,章太炎对于他们的影响,首先在于人格,尤其是章太炎追求“依自不依他”的“大独人格”。①其次才是文章爱好与学术趣味方面的影响。尽管后来他们与章太炎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甚至许多观点也有分歧,但从其一生的行为与学术实践来看,这种影响是深刻而无处不在的,甚至在他们自己的学生辈中也能看到其痕迹。
  相较而言,章太炎的六朝学研究对于鲁迅的影响更加明显。从表面上看,这体现在鲁迅对于古代学术文化某些具体观点与兴趣爱好上,特别是魏晋论体文方面;更深入一步而言,鲁迅在人格建设与行为选择上往往有太炎先生“大独人格”的影子。鲁迅早年受西方文化影响,特别是托尔斯泰与尼采的影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以魏晋文学为其最为心仪者。故刘半农尝以“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概之。在六朝学的具体研究实践中,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已为学术经典,1924年整理的《嵇康集》也是20世纪最早对嵇康集进行整理的一部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嵇康的重要参考书,后来又不断为《嵇康集》进行辑补佚文等考证工作。对于古代作家,嵇康应该算是鲁迅情有独钟的一个。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本是1927年夏天应广州教育局之邀所作的一次讲演,后收入其《而已集》中,却成为20世纪一直至今研究魏晋六朝文学与学术的一篇经典文章。鲁迅在文中虽然明确提到过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的意义,并赞许其学术价值,但没有提及其师章太炎《五朝学》等文。但仔细读之,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评价实与章太炎大有关联。该文从社会风俗与政治影响等人手,谈论“魏晋风度”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当时士人的影响,自然有刘师培《论古今学风变迁与政俗之关系》与章太炎《五朝学》论之在前。在论及曹操时,他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非常佩服他。”①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似乎不值得奇怪,而在当时还是需要学术勇气的。但如果我们了解其师章太炎有《魏武帝颂》和《五朝学》在前,这便可顺理成章地解释鲁迅的说法了。关于其中最为著名的“中国文学自觉”论观点,他先谈到曹丕《典论·论文》中“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等,然后说:“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②“为艺术而艺术”,还用英语“Art for Art’s Sake”翻译了一遍,这观念明显源于西方。而文学“自觉”的概念更可能来源于日本学者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而为什么将“文学的自觉时代”定于建安时期曹丕的时代,除了曹丕因《典论·论文》中的相关观点之外,应该还是与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的影响密切关联。因为刘氏书中以建安为“中古”文学的起点,明确了这个时期文学转型的意义:“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魏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一也。建武以还,士民秉礼,迨及建安,渐尚通侻;悦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二也。献帝之初,诸方棋峙,乘时之士,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端于此。三也。又汉之灵帝,颇好俳词,下习其风,益尚华靡;虽迄魏初,其风未革。四也。”③鲁迅在讲演中所总结的建安文学的四个特点基本上与此相同。而且,刘师培所云“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较之传统的自东汉以来的“八代”文学是有区别的,因而对鲁迅大有启发。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八代”文学的文化指涉
第一节 从清末民初的“八家文”和“八代文”之争说起
第二节 文与道:崇韩与辟韩的时代选择

第二章 章太炎和刘师培对现代“六朝学”的开拓之功及其传承
第一节 章太炎《五朝学》的学术史意义
第二节 章太炎“先梁文学论”与卑唐观发微
第三节 刘师培的“六朝学”与中古文学情结
第四节 章门弟子的继承

第三章 六朝学的特质与现代学术的关联
第一节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六朝学
第二节 “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的历史命运及其所指
第三节 “文艺复兴”:“文学自觉”与“人的觉醒”的联想及推衍
第四节 魏晋之自然思想与现代“自然主义”的比附

第四章 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以陈寅恪六朝学研究为例
第一节 贬斥势利,尊崇气节——支愍度学说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陶渊明“新自然说”的提出及其现实关怀
第三节 “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坚守:表彰王导的意义
第四节 了解之同情:解读《哀江南赋》的苦心孤诣

第五章 现代六朝学研究中的文化关怀
第一节 世道人心:从黄节及其魏晋六朝诗歌笺注说起
第二节 精神自由与民族解放:抗战时期六朝学的资源性意义
第三节 自由而美的追寻:抗战时期陶渊明研究中的文化关怀与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