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散文诗诗学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7238725
  • 作      者:
    作者:秦兆基|责编:刘海
  • 出 版 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秦兆基,1932年生于江苏镇江,教师,作家,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学术顾问。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文学批评写作、散文诗创作和理论研究,著有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散文诗写作》《散文诗品》《诗的言说》《永远的询探》《报告文学十家谈》《时代的脉搏在跳动:黄钢报告文学选评集》,散文诗集《揉碎江南烟水》,散文集《错失沧海》《红楼流韵:<石头记>里的苏州》《走向教育源头》《苏州记忆》,文学传记《范仲淹》等,编著有《现当代抒情散文诗选讲》《中外散文诗经典作品评赏》《文学艺术鉴赏辞典》《宋诗选讲》《苏州文选》等,另有教育论著多部,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诗歌及散文多篇。2014年获得“玉龙文学奖·散文诗理论批评终身成就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文体成型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出现系统的、结构完整的美学诗学理论著作。 《散文诗诗学》是为了填补散文诗理论研究的空白而精心结撰的力作。 本书多向度展开,以历史诗学、理论诗学和相邻学科理论为支撑,对散文诗本体进行纵向和横向考察,关注创作主体和受众,对散文诗创作心理流程、表现方法与鉴赏、批评做出全面审视,以揭示散文诗的诗学规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首部分,散文诗史学论,综述散文诗发生、发展,终而成为世界性文体的全过程;第二部分,散文诗文体论,涵盖散文诗美学特性、结构、样式、意象、境界、语言等方面;第三部分,散文诗创作论与鉴赏、批评论,探究心灵奥区,从散文诗创作与鉴赏批评实践中提炼出可把握与操作的原则和方法。 本书的理论建构立足于本土且具有全球视野。散文诗虽发端、流行于西土,但移植中土后,受中国传统诗学和文化的影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本书从中西诗学融合的角度出发,考察中西诗学碰撞所导致的文体新变,预示散文诗的发展方向和一切可能。 本书有着自己的风格,理论上追本溯源,严守学术规范,写作上颇具文采,语言活泼灵动,深入浅出,是一部用散文写出的诗学理论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散文诗诗学》:
  中国本土的散文诗人,自觉或者不那么自觉地将本身融入创作血液的传统的诗学理念引入散文诗创作,使得中国的散文诗带有自己民族诗歌与散文特有的色彩。有鉴于此,我们就必须究其本源,从中国古典诗学的源头来考察。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个诗歌大国和散文大国,从诗歌到散文都有迥异于他域的特点。这些特点基于汉语的话语方式,“因为没有一种严肃的诗评可以不讨论语言的种种特点,正象一种严肃的美术评论可以不讨论色彩、线条和形状”,而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是民族的深层心理、传统的伦理道德、集体的无意识,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再深入一层,这种民族共有的心理特性,又是缘于其所生存的环境,“身体和嘴是大地涌动生长的一部分。我们芸芸众生正是在大地的涌动生长中获得自身的繁荣,也正是从大地的涌动生长中获得了我们稳固的根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华夏民族诗学的基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诗为天人之合”,物即是我,我即是物,在“神会于物”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实现“乘物以游心”的齐物效应。即使是作家构筑的意象空间,也仍然能看出它是从浑然一体的自然中截取出的一段,而以自然的本来面目出现,听凭自然伸展的想象活动,让天机自张、妙想迁得的兴发感动的机制深寓其内,进而把“意象空间”推至“超以象外”的境地,获得“象外之象”,突破原有“象”的有限境界,进入无限的意象空间,体现宇宙本体和生命本源的“道”。话语-理念-哲学观念-诗学规范,经历了一番层层深入的叩求,把握住了华夏诗学的精髓。
  从当下的文学状况看,作为一种外来文学体裁,散文诗在中国这片文学沃土上发芽、生根、蓬勃生长,走过了自己的百年,蓊蓊郁郁,成了绿色的林带。中国已是散文诗大国,诗人之众,作品之丰富、多样,受众面之广,环顾今日之宇内,可说无出其右者。中国本土散文诗有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必须正视这个巨大的存在,郑重地、历史地从本土的文学历史留存中汲取艺术营养,为中国和世界散文诗发展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
  散文诗诗学的研究,是将历史诗学与理论诗学统一起来,指向未来。
  散文诗诗学,关注的是散文诗本体和创作主体的精神活动,探究散文诗的底蕴和可能性,但是要洞悉这些,不能只是注意现状,还得上溯到源头,进行历史的考察,即散文诗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于风云激荡的法兰西文学王国中诞生,又是怎样被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从蛰伏的黑土地到亚细亚的黎明,从亚马孙河边的森林到尼罗河平原,从樱花烂漫的国度到一衣带水的华夏之邦。一句话,就是要把理论诗学与历史诗学统一起来,从历史中寻绎未来,从现存的既有中发现可能。
  散文诗诗学研究,要把思、史、诗统一起来,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的层面。
  散文诗诗学和文学诗学,尽管研究范围有所不同,但其侧重点都在于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规律。体现为存在方式的散文诗内部研究,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方略呢?
  美国文论家雷·韦勒克、奥·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研究不是探索“一个包含标准的体系,而要把它看成是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从这点出发,他们接受了波兰学者英伽登的意见,进而把内部研究分为四个层面:声音层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形而上层面。这里的声音层面,在韦勒克和沃伦看来,包含“谐音、节奏和格律”,属于节奏体式、语言层面。西方诗学侧重于语言形式的实体分析,而中国诗学侧重于意象空间的隐喻分析,散文诗诗学应兼顾这两个方面,将西方诗学语言实体分析显现出概念准确、推断明晰的长处,与中国诗学意象空间的非语言分析,凭借直觉直指心源,显现出浑然妙悟的长处统一起来。对于意象层面和形而上学层面,韦勒克与沃伦在其《文学理论》中有着精辟的分析,他们认为“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特别探讨”,这是因为它们往往难以觉察地转换成“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我们称这些象征和象征系统为诗的‘神话’”。
  ……
展开
目录
绪论——诗学·散文诗诗学及其整体构建
披叶振枝探本求源——散文诗文体的最初成型与流变
奇花异卉茂林芳草——中国散文诗百年回眸
整体营建浑然天成——散文诗结构的美学意义
兼容并蓄意态万千——散文诗分类
提炼新铸化用组合——散文诗意象的制作和运用
寓情于物不即不离——散文诗中的境界
诗心文笔至情至广——散文诗语言
神与物游刻镂无形——散文诗的创作运思
沉吟品味横剖纵析——散文诗鉴赏与批评
余话——未及深究的问题
附一论都市散文诗(三札)——新作引思致秦兆基先生书
附二都市散文诗(三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