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多维视野中的动物小说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
0.00     定价 ¥ 3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212129
  • 作      者:
    作者:李蓉梅|责编:邢宝丹//桑桑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儿童文学博士文库”的出版,既是对儿童文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持,同时也是促进新时代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有力举措。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世纪以来我国自主培养的这一大批儿童文学博士生,正在成长为新一代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他们中的拔尖人才,已成为当今知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出版家与阅读教学专家,是中国儿童文学新一代的理论批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接力者、*跑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  王泉根


展开
作者简介

李蓉梅,四川眉山人。儿童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目前从事童书出版工作,同时关注儿童阅读。曾参与教育部课题“基于学生阅读能力测试和文本可读性分析的汉语阶梯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儿童文学理论作品。人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历史先在地决定了人对动物的关注。在文学作品中,动物作为人的艺术创作对象,走过了渔猎时代的动物神话,农业时代的动物寓言、童话和传说,直至现代的动物小说。动物文学是和文学的其他门类一样古老的文学,当原始人狩猎归来,给族人讲述今天的打猎故事时,动物文学便诞生了。到了二十世纪,动物小说大为兴盛,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很多动物小说佳作。动物小说的繁荣兴盛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心理、民族特色、审美特色,生态伦理等使之成为批评关注的一个重点。本书从文化和文学的层面,从审美、叙事、宗教、生命哲学、生态伦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将动物文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特征相结合,既体现其地域本质,又观瞻其跨时空特色。
展开
精彩书摘

动物对于人的意义,在《真德亚吠陀》里被公认为最古最真的《温底达》篇是这么表述的:“世界赖狗的理智而维持存在,狗若不守护街衢,盗贼和狼便要劫尽一切财物。”换言之,人类离不开动物,人的存在依靠动物,人类仰仗动物推进人类社会的进程。对动物的关注,无论是在文学作品里还是在风俗习惯、传统礼仪中都留下了清晰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以民间文学为例,在国际民间故事分类编码体系中,动物故事都被放在最前面,中国的几部故事类型索引也是如此。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列出的动物故事类型达299个。动物作为人的艺术创作对象,走过了渔猎时代的动物神话,农业时代的动物寓言、童话和传说阶段,发展成为现代动物小说的主角。“动物小说”这个概念在中国最早界定于1928年。1928年,《中华教育界》杂志刊发夏文运的长篇文论《艺术童话的研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动物小说”的概念,论者认为野蛮人的物谈里有一类就是关于动物的小说:“动物小说里的内容,起初必说动物和人一块儿出来,人和动物还可以结婚;人变了动物,还能转变过来等。”这里所谓的动物小说应该是动物传说或动物传奇,起源于先民的万物有灵思想,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动物小说。有的研究者认为“动物小说都要以动物为题材、为描写的中心。动物小说之名,即因此而得”。有的研究者把动物小说作为动物故事来进行研究,如英国的约翰·洛威·汤森,“为方便起见,动物故事可被分为两大类:拟人化的动物和保有原来面目的动物”。汤森所说的第二类动物故事与动物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实际上,很多这类故事都被认为是动物小说。比如,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和查尔斯·G.D.罗伯茨的作品。西顿的《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一书里就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动物形象。中国著名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认为,并非所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都是动物小说,他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动物小说应当具备如下要素:“一是严格按照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二是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作品思想内涵应是艺术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综合上述观点,动物小说是以刻画动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动物的生活世界或借此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动物小说同样具有人物(动物形象)、情节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大要素。“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动物小说同样离不开虚构。并且由于动物小说特殊的描写对象,作品自然会有很多幻想成分。“想要自动物的内心来描写一个真实动物的作者需要面对一个基本事实: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身为一个动物的感觉。”因此,动物小说的作者须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以对动物的了解为基础,深入到动物的内心世界。

基于很多作者把某些具备小说特色、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称为动物故事,故论者从动物故事开始来梳理动物小说的发展。

加拿大文学之父罗伯茨认为,最早的动物故事是讲述人们打猎胜利归来的故事,因为在当时,打猎成功对一个忍饥挨饿的家庭而言就意味着活命,或者是关于在猛兽的威胁下绝处逢生的故事。这种故事对当时那些跪在火边瑟瑟发抖的听众来说非常逼真,因为在他们周围,各种猛兽的鼻息声清晰可闻。无论是狩猎凯旋还是绝处逢生,都会涉及对动物习性的描述。因为如果不了解动物的出没规律、特征习惯,是既无法捕获猎物,也无法保护自身安全的。在原始社会,动物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因而认识动物、了解动物就成了原始人要学习的最基本的生存知识。英国著名学者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一书中也认为最早的动物故事是在原始文化的背景下描述动物的生活习性,没有掺入任何训诫。后来,这些纯粹的动物故事逐步过渡到动物寓言,动物开始在故事中反映人类的道德观念。而此期出现的动物童话也同样在反映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动物童话在民间文学里有大量的记载。动物开始在各种文体中担当主角,著名的列那狐就是欧洲中世纪伟大的动物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的主角。十二世纪中叶到十三世纪,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以动物为“人物”的叙事诗十分盛行。这些诗与寓言不同,其中的动物不但高度个性化、人格化,而且被赋予人的社会属性,犹如人在现实社会中分属于一定的阶级一样。这些诗假托动物世界的故事,实际上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列那狐的故事》的魅力就在于把动物的特性和人的特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动物的形象逐渐由童话中的精灵演变为精怪,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开始,动物精怪大量出现,形象也不断丰满,历经唐、宋、元、明、清,到《聊斋志异》可说是蔚为大观。除了最初的尚奇好怪的心理,究其实,也是“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随着文明的发达,社会的进步,人类开始重新认识动物,关于野兽的历险故事和基于野外观察的动物趣闻,抑或两者交叉的作品成为现代动物文学的一个创作走向,这一类的作品和最古老的动物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往往写到如何与猛兽对峙,如何虎口脱险,等等。随着对动物观察的深入,动物的心理活动成为创作关注的核心,出现了一些描写动物心理的作品,如《美丽的乔》和《黑美人》,但即便是这两部引人注目的作品仍然不属于动物心理小说。加拿大文学之父罗伯茨认为,真正的动物心理小说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框架上,是动物故事发展的极致。而以吉卜林的“莫格利”系列故事为代表的动物小说则标志着动物文学的另一个走向,在这些作品中,动物被直接人化,它们的个性化特征显然只有人类才具备,它们的精神、感情、思想等丰富且变化多端。中国的动物小说作家写了大量这样的作品,如《狼王梦》(沈石溪)、《狗的天堂》(牧铃)以及方敏的《大迁徙》《大拼搏》和《大毁灭》“三大系列”等。

纵观当今的动物小说创作,以上所举的各种类型都存在,异彩纷呈,各显所长。文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动物小说创作也没有陈规旧习,任何一种类型的创作都在繁荣动物文学的园地,而对各种类型的探索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动物小说之树常青。这些探索也使我们对动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引导我们重归自然,重归从前天下一家的时代,以“民胞物与”的境界对同根同源的动物兄弟同怀视之。动物文学的繁荣兴盛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特征、民族心理、审美特色、生态伦理等,使之成为批评关注的一个重点。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动物小说动物形象研究
第一节 精怪形象
第二节 人类社会中的动物形象
第三节 丛林世界中的动物形象
第二章 动物小说叙事视角研究
第一节 人看动物的视角
第二节 动物看人的视角
第三节 动物间互看的视角
第四节 动物小说叙事的“难度”:动物能否开口说话
第三章 动物小说生命哲学研究
第一节 生命与价值
第二节 生命与归宿
第三节 生命与自由
第四节 动物的生命悲剧
第四章 动物小说生态伦理研究
第一节 哲学、宗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冲突
第三节 人与自然走向和谐
第五章 作家作品研究
第一节 查尔斯·G.D.罗伯茨研究
第二节 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研究
第三节 吉姆·凯尔高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