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村镇聚落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村镇聚落空间重构规律与设计优化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1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8660
  • 作      者:
    作者:张文佳//谢森锴//赵普//赵毅//阴劼|责编:李晓娟//王勤勤|总主编:王建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面对制约村镇聚落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问题,本书旨在梳理与构建适用于中国村镇聚落空间结构与重构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体系,借鉴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理论及方法论,从村镇聚落个体(即内部空间)与聚落体系(即网络化的外部空间)两个视角出发,分别借助案例,分析村镇聚落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轨迹、发展与重组过程,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与多重动力机制。 本书可以为城乡规划、乡村地理、城市地理、区域治理、交通科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对村镇聚落空间结构与重构分析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参考,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村镇聚落空间结构与重构理论和方法
  第1章 村镇聚落空间结构与重构理论概述
  村镇聚落是承载着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要素的地域空间,也是村镇居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加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村镇聚落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也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在空间破碎化、聚落空心化、土地城镇化、生产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现实问题上,导致村镇聚落发展陷入困境。
  为了破解村镇聚落发展的现实难题,打造可持续的村镇聚落发展道路,我国在21世纪初先后出台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在2009年发布了18亿亩。耕地红线以保护耕地,发展模式逐渐转向注重质量的新时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乡村地域的现实难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此外,我国正在实施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重要战略举措,力求三次产业融合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推动村镇聚落高质量发展,以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城乡平衡发展。
  为了更好地指导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城镇化实践,需要科学、准确地应用相关的空间分析方法,建立科学分析框架,识别村镇聚落空间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及其结构演变、空间重构等过程,理解空间结构变化过程中的多重动力因素,从而合理预测和优化村镇聚落的空间发展轨迹,推动村镇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1.1 空间结构与重构的理论视角
  1.1.1 来自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启示: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
  自中心地理论诞生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城乡空间结构的认知体现出了“等级结构”的特点。城市间的关系往往被描述为“城市体系”,强调了城市及其腹地的等级关系的特征。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城市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驱动因素,描述的是城市的属性数据,体现出了城市的发展过程。以中心地理论为代表的城乡研究,则表现出了城市及其乡村腹地的关系。然而,现代城市不仅依靠自身内部发展,也与外部城市息息相关。著名城市研究学者Jane Jacobs于1969年总结了城市与发展的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与其农村地区的贸易相关,也在与其他城市的贸易中发展。经济过程在城市内和城市间进行,是城市内的集聚效应与外部关系的结合。Jane Jacobs以生态学的能量流通来举例说明城市的内外部复杂性。一个城市仅有内部联系时,就如同一个沙漠,无法存储外部的能量,太阳能等外部能量在白天进入了沙漠,在晚上又离开了沙漠,未经过任何能量利用与转化。在城乡领域中,就像在淘金热时出现的淘金小镇,在淘金热结束后这些小镇也都消失了。现代城市具备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外部网络,就像热带雨林一样,能够整合、利用内外部的能量,如太阳能进入热带雨林后,被不同的生物利用并转为自身的能量,从而将太阳能等外部能量保存于热带雨林中。此外,城市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反映了城市之间的交流、反馈的关系,却常常被简化为以城市人口为指标的城市等级结构,如位序规模法则等。虽然这类理论强调了城市的外部联系,却忽视了对于城市外部联系的测度。Pred在1978年对于城市企业的地理格局的研究发现,城市外部关系是远比城市等级结果复杂得多的系统,需要重新构建城市关系的方法论。
  城市外部联系的结构分析方法和理论逐渐成熟。Castells(1996)关于流空间的定义成为一个新的思路,他将城市定义为网络节点和枢纽,而城市外部联系被定义为网络中的流,通过一个网络来连接多个城市,为网络中测度城市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城市发展依靠城市内部动力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外部网络关系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外,Massey(1999)认为城市等级化的关系并不能准确描述当今世界的城市联系,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如果不考虑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关系,就无法完整地描述一个城市。城市外部力量的正面表现,一是与城市接近的地区接收城市经济外溢,二是城市之间的创新扩散。其中,城市间的互补性与交互性是网络的基本特征。由于城市流动的数据缺乏,以往的城市研究难以测量城市的外部网络关系,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能够被获取并用于直接测度城市之间的关系,如人口出行数据、航空网络数据和其他基础设施网络数据。目前已有很多研究采用出行数据和航空等基础设施网络数据对城市联系进行了全面的测度与分析,但是这类研究忽视了城市形成过程,仅仅测度了城市联系的流动,理论上应该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来测量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关系测量中也注重城市发展过程。
  从空间结构的角度而言,中心地理论强调城市及其腹地的内部关系,表示一种普遍的城市过程,即城市的内部空间。而网络空间能够描述现代城市的外部关系,有无数的城市在网络流动中不断地进行联系,即城市的外部空间。中心地理论体现了城市内部关系,而网络流动结构则表现出城市外部关系,所有城市与村镇聚落都显示出了内部与外部双重空间结构。从基于城市内部的研究扩展到城市外部网络的研究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城市内部空间和外部网络的联系,城市的空间结构表现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网络的特征。因此,对于村镇聚落的空间重构研究,需要从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外部网络的联系来解析,才能准确、完整地描述村镇聚落空间重构过程及其驱动力因素。
  1.1.2 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的概念辨析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聚落空间重构形成统一认识,在对村镇聚落空间重构讨论之前,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已有研究从区域(包括城市群、经济带、省域等)、城市、村镇等多个角度研究了空间结构与重组、聚落空间重构等,在不同的尺度下,相应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较大差异。一般地,研究空间重构所划定的空间范围即“区域”尺度包括城市群(钱慧和姚秀立,2007;汤放华等,2010)、大都市区(朱俊成,2009)、地理特征范围如流域(明立波和汪成刚,2009;沈惊宏,2013;张鹏等,2021)、省行政区(陈晓华,2009;许可双,2013;张洵等,2013)等。本研究聚焦于村镇聚落的空间重构,从一般的空间结构与重构理论中汲取营养,依据空间范围从大到小的逻辑,分别论述从区域、城市再到村镇聚落尺度下的空间重构理论,辨析空间重构理论、城市空间重构与村镇聚落空间结构的内在关联,阐述这些已有的成熟理论对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理论的启示。
  村镇聚落是相对于城市聚落而言的特定生活空间,是中国农民世代生活、生产的场所,也是社会结构的基石。村镇聚落分类是指按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划分村镇聚落类型。村镇聚落分类的目的是认识和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基本特点与分布规律,以便采取不同的村落整治措施和科学地制订村落规划,协调村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为村镇聚落建设服务。广泛意义上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将空间视为一种网络,强调空间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包括空间节点、联系通道和各节点之间的填充部分,其网络就是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信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在地理学科中,空间节点通常是指各种聚落,小至村庄,大至城市,具有组织、集聚、辐射扩散等作用。空间节点之间的填充部分是各种聚落的腹地,包括广大的生产用地和自然地貌。由此看来,“村镇聚落空间”是统称,包括“村镇聚落群体空间(区域、县域、乡镇尺度)”及“村镇聚落个体空间(村庄尺度)”,二者构成要素、空间结构及形态特征、空间结构及形态类型(谱系)不同。具体可分为村镇聚落个体和村镇聚落体系。村镇聚落个体指单个的镇区或村庄居民点。聚落的形成源于人类的聚居,以第一产业为主的聚居形式。居住适宜分散,以利于就近耕作和防护农作物的安全(黄宏杰,2017)。村镇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镇聚落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乡村聚落的特点是分散,其经济活动是由土地资源决定的自然分散状态,本书研究这种自然分散状态下村镇的发展规律、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区域内人口、用地、基础服务设施等要素的配置与布局。类比于城镇体系,乡村聚落体系也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层次性、集群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属性,其主要内容涵盖乡村聚落职能结构、聚落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三大核心内容。从行政区划层次上,可以分为县域的城乡聚落体系、镇域的城乡聚落体系和村域的内部聚落体系。
  “重构”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一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外力的冲击和内部各个构成因子的离析作用会使得系统的原有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系统整体难以正常运行(雷振东,2005)。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人为干预对系统结构关系进行重新架构,使系统各因子优化组合,实现系统的根本性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重构”是一种政策手段或战略手段。空间重构可被理解为空间各要素在特定条件下重新建构其相互关系的过程。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区域要素的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布局状况(陈修颖,2003),区域空间结构随着经济和社会、交通等因素变化而变化,进而导致新的空间格局形成,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变化被称为区域空间重构。而区域空间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区域空间的点、线、网络和域面的变化。
  本书研究“聚落空间重构”,主要是研究聚落物质空间的重构规律和关系,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其影响。本书研究的空间要素主要是指聚落规模、分布密度、聚落形态、街巷格局、公共空间、居住建筑、边界形态等物质空间的构成要素。在这里,区域空间重构是指因区域条件发生改变,从大的尺度上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重构和优化,即从大的尺度对区域进行重新划分,进而形成新的区域空间格局。而其中包含多种要素或者集中在某一种要素的空间分布变化到新的均衡状态。因此,聚落空间重构可理解为: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
  1.2 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与测度
  村镇聚落空间重构首先需要明晰区域中的聚落空间结构特征,其中区域是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城市群、都市区、城镇等。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分析方法一直是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研究的重点及热点,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出发,不仅适用于传统城市为中心的空间结构分析,同样也是村镇聚落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分析基础。
  1.2.1 内部视角下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显示器”(陆大道,1985),它反映了区域内部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和组合类型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集聚格局和疏密关系。早期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多聚焦在地方属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认为不同的地方是离散而独*的,强调地方的内部空间特征。根据人类行为的汇总属性可将空间单元划分为若干个“马赛克”(mosaics)(Hartshorne,1939),马赛克内部在某些属性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马赛克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属性差异。依据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具有马赛克隐喻的空间结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社会区(social area)分析和80年代出现的同质区分析,着重强调区域内空间单元在行为汇总和地方属性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其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种是80年代以来长足发展的空间邻域分析,除了强调空间单元在地方属性上的相关性之外,还考虑空间的相关性,即相邻地方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1.社会区
  社会区是指生活水平相近、生活方式和种族背景相同的人口集聚单元。1949年,Shevky和Williams在《洛杉矶的社会区》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区”的概念。1955年,Shevky和Bell利用旧金山的人口普查数据,提出了基于经济状况或社会地位、家庭状况或城镇化、种族状况或隔离三大基本要素的“社会区分析”。社会区类似概念可追溯到早期*具影响力的芝加哥学派及其三大古典模型,即同心圆模型(Burgess et al.,1925)、扇形模型(Hoyt,1939)和多
展开
目录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部分村镇聚落空间结构与重构理论和方法
第1章村镇聚落空间结构与重构理论概述3
1.1空间结构与重构的理论视角3
1.2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与测度6
1.3城乡聚落空间重构研究12
1.4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20
1.5小结30
第2章村镇聚落空间分析方法31
2.1聚落空间结构测度与重构监测的基础分析技术32
2.2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村镇聚落空间重构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方法35
2.3多尺度复杂网络下的村镇聚落网络空间研究方法38
2.4村镇聚落空间演变的模式挖掘技术42
2.5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方法46
2.6村镇聚落网络空间的影响因素分析:流动力分析49
2.7小结54
第二部分村镇聚落内部空间结构分析与应用
第3章村镇聚落空间演变模式挖掘方法与应用57
3.1数据来源与方法58
3.2广东省村镇聚落空间演变模式挖掘结果分析58
3.3小结67
第4章村镇聚落空间演变轨迹的多重动力研究68
4.1研究数据与方法68
4.2广东省不同重构过程的村镇聚落社会经济属性差异70
4.3广东省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的复杂非线性效应72
4.4小结75
第5章村镇聚落个体空间演变与重构过程的案例比较77
5.1农业升级型村镇聚落空间重构78
5.2休旅介入型村镇聚落空间重构80
5.3产业变革型村镇聚落空间重构83
5.4城镇化型村镇聚落空间重构87
5.5生态保育型村镇聚落空间重构91
5.6小结96
第6章乡村聚落个体空间演变与重构过程分析97
6.1调研数据与空间分析方法98
6.2冯庄村空间演变与重构过程分析100
6.3非正规产业影响下的冯庄村土地演化形成因素104
6.4小结105
第三部分村镇聚落外部空间结构分析与应用
第7章村镇聚落空间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109
7.1研究对象和数据109
7.2珠三角全域通勤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113
7.3珠三角城市间通勤网络结构特征119
7.4珠三角村镇间通勤网络结构特征127
7.5珠三角跨城乡通勤网络结构分析136
7.6本章小结142
第8章村镇聚落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因素与作用机理144
8.1珠三角村镇间人口流动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145
8.2珠三角不同行政单元间通勤流的驱动因素比较分析149
8.3小结167
第9章村镇聚落个体空间重构的多主体博弈研究169
9.1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综述170
9.2案例研究173
9.3社会网络结果分析178
9.4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和网络189
9.5小结191
参考文献19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