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考察研究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6315
  • 作      者:
    作者:吴俊范|责编:杨静//夏霜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唐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地区,其海岸带环境的变迁,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农业经济、土地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沿海港口发展、对外贸易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重要领域。本书以扎实的史料分析为基础,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全景式地描绘了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的过程。本书既有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变迁的全面梳理,亦有针对各主要地貌区环境特征的翔实个案研究,尤其是对长江口、杭州湾、典型“淤涨型海岸”、舟山群岛等的自然环境变化过程及人地关系图景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究和阐发。 本书可供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环境史方向的读者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理环境变迁的学术史
  关于海岸带(coastal zone)的定义及界域范围,世界各地所认可的标准不尽统一。按照我国国家海洋管理部门的解释,通常情况下,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的交接、过渡地带,包括陆域、海岸及其毗连水域。①根据1980—1986年我国进行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时的规定,海岸带范围是自海岸线向陆延伸10千米,向海延伸至.15米等深线。②2001年6月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对海岸带采取宽泛的定义,认为其海域部分应扩展到平均海深50米的区域,在大陆方向应包括所有受海洋因素影响的区域,或者自海岸线向大陆延伸100千米范围内的低地。这一规定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沿海地区”加上“近岸海域”的综合体比较接近。
  我们在历史地理学视域下关注“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的环境变迁过程。在历史时间尺度上,海岸线、沿海地区与近岸海域,无疑是动态的变化的“区域”,再多的史料和文献也难以勾勒出一个精确的“历史海岸带”的边界,因此我们对不同时期“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的空间范围,采取宽泛的海岸带概念。这是一块长期受长江入海口及钱塘江河口水文(包括泥沙、潮汐等)变化影响并塑造的海陆地区,按照唐代以来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演变路径,其陆域部分的西界,大致起自今太湖西南岸的湖州长兴一带,随着长江三角洲前缘的不断成陆,陆域感潮界逐渐东移;其海域部分,则自今东海海岸线往东,经滩浒山、王盘山、大戢山等岛屿,到达马鞍列岛、中街山列岛一线。
  宋元以降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其海岸带的变迁,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农业经济、土地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沿海沿江港口发展、对外贸易交流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重要领域;在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近现代时期,海岸带环境和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是紧密关联的。因此,非常有必要从人地关系的维度,对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过程及社会人文响应过程进行长时段的重建,这是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史乃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文明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理环境变迁过程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大问题。
  第一,河口海岸地理环境变迁问题。在长江口、钱塘江口水文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长江三角洲海岸线、滩涂及海域、陆域自然环境变化复杂。海塘工程的布局和修建技术、沿海沿江的围垦筑堤与入海河口建闸筑坝,则是影响海岸地貌形态、地质分布及近海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人工因素。海岸带潮滩湿地的植被有其自然演替之规律,人类通过各种促淤和围垦等措施,加速潮滩湿地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演变,并改变鱼类洄游及营养物质来源的通道。滨海湿地之内陆化过程中,农作物的选择受土壤盐分、潮汐、灌溉水质、气温、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针对长江三角洲人类开发史的特点,唐宋以来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变化、海塘工程的修建过程与滩涂湿地的分布模式,以及盐业、农业、渔业生产对滨海土地利用的格局等问题,势必成为河口海岸环境变迁研究所重点关注的方面。
  第二,陆域感潮区地理环境变迁问题。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陆域受潮水位影响的潮流界和潮区界不断变化,长江三角洲东部的河流水文、水利灌溉系统及相关的土地利用、人居聚落模式等,深受东海潮汐流动及涨落的影响,形成了感潮区生态系统。唐宋以后,太湖以东平原以圩田兴修为中心,排水河道辅以引潮水道,形成了方格状水网体系。沿江以沙田开发为中心,形成了滨江引潮水系。钱塘江南岸水系的演变深受阶梯状地势、湖泊灌溉与海塘增修的影响,入海河流不断向海延伸,堰闸在阻咸阻潮、控制涝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感潮区生态的区域分异,可以亚区为地理单元,深入探讨潮汐影响下的引潮水利模式、农盐业经济形态与人居聚落模式,在此基础上归纳整体区域尺度上的感潮区生态系统特征。
  第三,港口地理环境变迁问题。历史上不同时期,长江三角洲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和远洋及近海贸易的口岸,形成了以扬州、镇江、刘家港、青龙港、上海、乍浦、杭州、镇海、宁波、舟山等一系列重要港口城市及军事海防据点体系,间列其间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小型河港、渔港等,如常熟的福山港、嘉定的黄姚港、南汇的芦潮港、奉贤的漴缺港、镇海的蟹浦港等,这些港口随着江海形势的变化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各自繁荣有时。然而,受平原海岸水文及地质的影响,本区不仅缺少深水良港,而且港区自然环境变化频繁。因此复原和探讨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各大河口、海湾、港口的水文环境变化,贸易港口及军事据点的分布,进而关照港口所关联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同样是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命题。
  第四,区域气候变迁与自然灾害问题。长江三角洲海岸带是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受海浪、潮汐、台风暴潮及河流作用的影响较深,历来为水、旱、潮、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对海岸带区域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的时空规律及社会应对和适应机制进行复原和研究,总结该区域的成灾和应灾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第五,海岛地理环境变迁问题。长江三角洲近海海域咸淡水交汇,江河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生物资源丰富,是海洋渔业、滩涂耕作、盐业生产的主要区域。岛屿主要分为长江口外冲积岛群和杭州湾东南基岩岛群两种类型,其中尤以舟山群岛开发历史悠久,人居环境发育充分。海岛开发活动涉及农业种植、滩涂围垦、渔业、盐业、航海锚地、海上给养和军事防御等方面,对海岛地理变迁进行综合研究,并探讨海岛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也是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方面。
  因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历史学界及地理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区域,相关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涵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海上交通、中外关系、海外贸易及海岸带社会经济等方面,为我们深入开展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理环境变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们辨清了前进的方向。以下则主要围绕前文提出的“五大问题”,对前人铺就的知识谱系做一综合梳理,并且从学术脉络方面进一步认识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理环境变迁之研究内容。
  第一章河口、海岸线、海塘与湿地地理环境变迁研究
  在国际科学界,海岸线及海岸带环境的变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海岸带环境变化与海岸地区和陆域社会的发展均有密切关系。1993年起国际学界开始联合开展的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Land Ocean Interac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LOICZ)项目,就是探讨海岸线变化过程如何影响人类在海岸环境中的居住和经济活动,以及对海岸带和邻近地区自然环境所起的整体作用。长江三角洲海岸的塑造过程,是涉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变迁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海岸历史演变机制对当前作为经济发展重心的沿海城市带的市政建设和生态环境都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因此厘清长江河口、钱塘江口及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的水文及湿地变化史,是关系整个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史及人文社会发展的前提。
  国内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河口、钱塘江河口水动力、地貌、沉积环境与海岸线变化的相关成果,主要来自自然地理学界。同时,历史地理学者基于古代地方志、水利书、舆地图等文献,对海塘、岸线坍涨及滩涂经济开发等历史过程也做出了不少成果。
  第一节自然地理视域下的河口动力与海岸地貌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原地理系)研究团队在长江口及长江三角洲海岸线地貌变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长江三角洲的地貌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活动,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时段环境史和当前环境问题的研判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其所属的河口海岸研究所①对长江三角洲河口带的地形、地貌发育、动力过程,以及杭州湾的形成过程、地貌形态、泥沙流运动等内容,都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调查与分析,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严钦尚、许世远、陈吉余、恽才兴等的著作①中。
  现代地理学对长江口及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貌的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长时段类型;二是现当代类型。
  一、长时段类型
  用历史资料与现代科学测量、遥感、钻孔、地理测年等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揭示长江三角洲海岸带自然环境变化的长期规律,也部分地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定性描述。除以上提到的陈吉余的综合性著作外,他的团队还发表过大量论文,对长江河口地貌的历史演变规律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和归纳。其《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的模式》一文中,将长江河口两千年来的发育模式概括为五个方面:南岸边滩推展、北岸沙岛并岸、河口束狭、河道成型、河槽加深。该文据此提出,在将来的围垦活动中,应遵循“围垦明沙、稳定阴沙、减少活动沙”的策略,兼顾增加耕地和维持航道深槽的需求,将围垦重点放在淤塞迅速的南岸边滩。②这类长时段研究对于长江河口的治理和沙洲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玉芳等在近百年尺度上对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的形态演变进行了专门研究,指出20世纪百年内长江口北支拦门沙由口外向口内移动,已演变为口内巨型沙坎,使滩顶水深情况日益恶化。其致因包括近50年来北支两岸的大规模围垦,以及长江上游不断增加的水利大坝、中游调水和下游引水及河口区日益增多的区域工程使入海径流量减少。③这一结论对长江口航运、泄洪及上海港的建设均有参考意义。
  在长时段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充分考虑了长江口至钱塘江口海岸段在地理环境上的联动性,将长江口与钱塘江口的水沙互动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如徐钢、陈吉余的《长江河口海岸演变长周期波动的初步研究》一文,将长江口至钱塘江口海岸段作为联动的海岸带整体,对其近百年的水底淤积变化进行了翔实的研究。他们发现,长江口与杭州湾泥沙交换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杭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i
第一篇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理环境变迁的学术史
第一章 河口、海岸线、海塘与湿地地理环境变迁研究 /5
第一节 自然地理视域下的河口动力与海岸地貌 /5
第二节 历史地理视域下的海岸线与海塘 /9
第三节 存在的若干问题 /13
第二章 东部感潮区地理环境变迁研究 /15
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地理环境变迁 /15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变迁 /17
第三章 港口地理环境变迁研究 /28
第一节 港口史 /28
第二节 港口地理环境 /29
第四章 海岸带气候变迁与自然灾害史研究 /33
第一节 气候变迁 /33
第二节 自然灾害史 /36
第五章 海岛地理环境变迁研究 /39
第一节 海岛史料 /39
第二节 海岛开发史 /41 
第二篇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主要环境要素的演变脉络
第六章 海岸线、成陆与滩涂开发模式 /47
第一节 千年以来的海岸线变化与成陆过程 /47
第二节 传统的滩涂开发模式 /54
第七章 潮汐影响、滨海聚落与沙田水利 /59
第一节 潮汐影响 /59
第二节 滨海水系与聚落 /66
第三节 长江口沙田区的水利与聚落 /69
第八章 海岛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 /73
第一节 渔业资源的开发 /73
第二节 盐业资源的开发 /77
第三节 农业的发展与聚落 /80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85
第三篇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地理环境变迁案例研究
第九章 清中期以来舟山群岛的聚落生态与地理环境 /89
第一节 岙与聚落 /90
第二节 聚落向海的扩展过程 /97
第三节 小结 /101
第十章 宋代以来舟山群岛的经济开发与自然灾害 /103
第一节 经济开发 /104
第二节 自然灾害 /115
第三节 小结 /121
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长江河口地区水环境演变与常熟福山围圩造田 /123
第一节 近代以前长江河口南岸的演变与福山塘的开发 /124 
第二节 近代澄通河段演变与福山围圩造田 /127
第三节 20世纪中期以来福山江岸持续淤涨与围圩造田 /131
第四节 小结 /135
第十二章 近代以来横沙岛的变迁与经济开发 /137
第一节 横沙岛的雏形 /137
第二节 横沙岛的形成 /140
第三节 横沙岛的扩展 /147
第四节 横沙岛经济开发与环境的关系 /156
第五节 小结 /160
第十三章 历史时期崇明岛避潮墩与军事墩的分布及演变 /162
第一节 军事墩的修建与分布 /162
第二节 避潮墩的修建与分布 /167
第三节 现今军事墩和避潮墩情况 /172
第四节 小结 /174
第十四章 明代以来奉贤海塘内外水系变迁研究 /176
第一节 明清时期海塘修筑对水系的促变 /177
第二节 民国时期涵洞开凿与夹塘水系的北向贯通 /181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塘水系的贯连 /183
第四节 小结 /186
第十五章 历史时期三北平原东河区水系变迁研究 /188
第一节 三北平原的水系特征 /189
第二节 东河区的水系构建 /191
第三节 直江水系的构建 /197
第四节 小结 /200
第十六章 明代以来滨海军事卫所临山卫地理格局的变迁 /201
第一节 明代临山卫的军事地理格局 /203
第二节 清代临山军城向民城的转型 /212
第三节 小结 /217 
第四篇 长江三角洲海岸带区域环境变迁考察
第十七章 杭州湾北海岸带环境变迁考察 /221
第一节 三山岬角的海岸线及地理环境变化 /222
第二节 黄湾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和布局 /225
第三节 钱塘江潮观潮体验 /229
第四节 鱼鳞大海塘及海塘后的城镇聚落 /230
第五节 金山卫海岸线考察 /232
第六节 小结 /235
第十八章 杭州湾南海岸带环境变迁考察 /236
第一节 慈溪、北仑盐场生产遗迹及海涂现状 /237
第二节 观海卫与镇海口海防遗址群 /241
第三节 甬江河口雍沙与宁波港口兴衰 /248
第四节 鄞江感潮区碶堰水利工程 /252
第五节 小结 /255
第十九章 常熟低地湖荡开发与水环境变迁考察——以昆承湖、尚湖、南湖荡为中心 /256
第一节 昆承湖开发现状与湖区生态资源变化 /257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湖兴废始末及湿地公园的构建 /261
第三节 南湖荡的变迁与血吸虫病的防治 /263
第四节 小结 /265
第二十章 崇明岛水系、水利与防潮体系环境考察 /266
第一节 崇明岛水网形态及水闸的引排作用 /267
第二节 崇明岛海塘与护岸工程的历史及现状 /273
第三节 崇明岛避潮墩的历史及遗留情况 /278
第四节 小结 /280
第二十一章 长兴、横沙二岛经济开发、水利与圩田考察 /281
第一节 长兴岛的农业与工业开发 /282
第二节 长兴岛的水利工程 /285 
第三节 横沙岛的水利 /289
第四节 横沙岛的围圩活动 /295
第五节 小结 /298
第二十二章 黄浦江口东部海岸带与古聚落考察 /300
第一节 明代以前江东海岸带的环境状况 /301
第二节 明代海岸的坍进及军防、航运情况 /302
第三节 清代以来海岸及军防聚落的变迁 /308
第四节 水系及古镇 /312
第二十三章 南汇滩涂开发史与民众生计变迁考察 /317
第一节 南汇海涂发育史与聚落土地利用概况 /318
第二节 芦潮港地区的民众生计史 /327
第三节 小结 /333
第二十四章 萧绍平原的水系与水利遗存考察 /335
第一节 鉴湖的遗存 /335
第二节 萧绍平原的海塘与闸堰 /340
第三节 浙东运河及其遗存 /344
第四节 小结 /348
后记 /34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