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陇东蒲河流域石窟及造像调查研究(以田园子石窟薛李石窟为中心)(精)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2993
  • 作      者:
    编者: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责编:王蕾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对甘肃陇东地区蒲河流域最新发掘出土田园子石窟和调查新发现的薛李石窟、柳州城石窟及申家山石窟等几处石窟寺遗存的考古报告。基于传统石窟寺考古方法,运用数字化模型重建的技术来记录石窟寺,综合展现石窟寺建筑和佛教艺术的内容,并通过对相关石窟寺遗存及出土佛造像的对比研究,从宏观上探讨蒲河流域石窟及造像佛教艺术的交流和传播及丝绸之路东段北线上古道支线交通等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佛教石窟寺考古、佛教美术研究及爱好者,高校、科研院所及文博单位相关研究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考古工作概况
  一、考古工作情况
  2017年3月18日,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方山乡蒲河行政村田园子自然村村民在修路拓宽村道施工时,意外暴露出一处石窟寺遗存,镇原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以下简称县文旅局)接到通知,当即报告甘肃省文物局。受省文物局委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指派专业人员主持发掘工作。同时,按照抢救性考古发掘的一般程序,向国家文物局及时上报申请发掘执照。发掘工作中,严格按照考古操作规程和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抢救性科学发掘,共计清理出土4个洞窟。随后,又在田园子附近的蒲河流域开展石窟寺专题调查,新发现了薛李石窟、申家山石窟及柳州城石窟。
  (一)田园子石窟遗址的发掘清理新发现的石窟遗址位于庆阳市镇原县方山乡蒲河行政村田园子自然村,在蒲河支流官路沟水西侧砂石崖面上,大致呈西北—东南向分布,故命名为“田园子石窟”(图一、图二)。暴露出土的石窟所在地原属黄土堆积的土坡,是田园子自然村村民通往方山—镇原县级公路的出入村道,多年来一直是宽不过2米的小道。2017年3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村通”工程中,村委会组织村民集体修路,动用铲车拓宽边坡路面,路面内侧斜坡面上塌陷暴露出洞窟,可见佛像头部及部分身体。修路的村民们随即自发清理洞窟大部分遗存,并哄抢了部分洞窟地面露出的青铜佛造像等遗物。村委会主任及时制止了这些行为,并报告县文化主管部门。县文旅局及时通知镇原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赶赴现场,收缴全部出土遗物并入藏博物馆,并向省文物局汇报情况,请求指派专业人员赴现场指导发掘工作。省文物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安排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国穆负责,于22日赶赴现场进行发掘。
  县文旅局高度重视考古发掘工作。局长李兆咸、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局长刘淑兰等积极和方山乡政府协调,安排方山乡派出所出警力24小时值守,做好发掘现场的文物安全工作。县文旅局在现场召开会议,成立了由省、市、县、乡、村的文物、公安等相关人员组成的考古发掘小组开展考古工作。县博物馆馆长王博文安排馆内业务人员积极配合发掘,做好发掘中的后勤工作。郑国穆作为田园子石窟的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勘查分析已经暴露的考古遗存现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科学有序保护出土文物遗存,及时登录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申报系统提供资料,及时申报考古发掘执照,同时根据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的特点,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方案,方案如下。
  图一 田园子石窟位置示意图
  图二 田园子石窟、柳州城石窟、申家山石窟及薛李石窟位置示意图
  最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古发掘时间:2017年3月底至4月初。根据现场暴露的实际堆积范围,确定实际考古发掘面积为270平方米。结合现场考古工作的实际工作分工需要,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国穆、马更生,镇原县博物馆王博文、陈娇红、王少博、祁英杰等。人员分工安排:郑国穆,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主持发掘,全面负责发掘中的各项工作,主要负责照相、测绘、记录等;王博文,参与发掘,主要负责安全管理及后勤协调等;陈娇红、王少博、祁英杰,参与发掘,主要负责现场考古工作的后勤等;马更生,司机,负责考古队往来发掘点与所住地县城的交通,发掘用品的采购运输等。
  其次,细化具体实施步骤。
  (1)在县文旅局、县博物馆的配合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开展抢救性发掘清理。全部清理覆盖在石窟上的地质滑坡掩埋土层,使石窟崖面、洞窟开口及壁面造像全部暴露,科学记录考古发掘资料,登记出土相关文物,及时移交馆藏,确保遗址本体及文物的安全。
  (2)及时搭建临时性围栏保护棚,防止窟顶部因砂石层结构性间隙不稳定而造成塌陷的风险。对窟顶冒顶危岩采取临时性简单支顶。在石窟周边构筑保护围栏,以防周边村民的人为触摸而破坏石窟造像本体的文物安全。
  (3)由县文旅局及时报请县政府申请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指定文保员,加强保护管理。同时,及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制定文物保护方案,尽快开展文物本体的保护工程。
  (4)在石窟现场清理结束后,对发掘点所在地蒲河沿岸相邻地域开展针对性的石窟专题调查,以期更大可能地厘清蒲河流域佛教石窟艺术的风格特点及其交流传播路线,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线索。
  在现场发掘工作中,*先对施工中已经暴露的2个洞窟(编号2、3号窟)进行彻底清理,做好文字记录、资料提取和地层分析。及时跟进调查,了解考古工作未进场前的情况:村民施工的过程、施工中暴露石窟时的现状,3号窟地表出土铜造像等文物时的地层堆积情况等,都补充记录到发掘记录表和工作日志中,这些作为后续研究有关石窟寺的地质构成、地貌变化及历史地理环境等的背景资料,显得十分重要。其次,在已经暴露的2、3号窟的外围进行地表考古勘查,发现是否有新的未曾暴露的考古遗迹现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考古迹象。经过科学发掘,又清理出2个洞窟(编号1、4号窟)。
  在2号窟南侧间隔约2.6米处的石质崖面中,被后期山体滑坡的黄土堆积掩埋覆盖,仅从不易察觉的黄土覆盖露出的留有人工凿痕的岩石面分析可能有遗迹现象,经过清理找到了洞窟门洞,随即清理堆积土层和整个洞窟的崖面,暴露出洞窟外围的低台和洞窟拱形门洞的阴刻线装饰雕刻痕迹,后期掩埋时黄土从洞口斜向涌入洞窟,堆土从洞口往洞内呈斜坡状堆积。这就是1号窟的发现和清理过程。
  另外,在位于3号窟的东北大约2.9米处的村道斜坡路面以下,村民反映此处长期潮湿,容易积水下陷。我们观察此处地面与其他地方不同,相比周边稍微低陷且土层比较潮湿。现场调查中,在靠近崖面的近路面内侧斜坡处崖面有人为凿痕,还有疑似平面呈90°拐角的痕迹,是确定无疑的人工开凿崖壁转角的遗迹。对此可疑地面进行清理,*终出土洞窟,证实了其窟顶已遭早期修路破坏,早已成为村道的路面,村民经常踩踏在洞窟上面,对洞窟顶部破坏严重。这就是调查、发现及清理4号洞窟的过程(图三、图四;图版一—图版九)。
  根据现场发掘的考古地层、埋藏堆积的特征及对当地地貌、历史的调查了解情况分析推测,田园子石窟系开凿使用一段时期后,石窟所在官路沟西侧崖面的上部黄土堆积山体突发性地质灾害,将洞窟一次性整体掩埋。在以往的县城通往乡政府的公路修建过程中,也“侥幸”未曾扰动到石窟,直到本次村民动用机械修路,拓展路面才使深埋地下的洞窟暴露出土。
  本次清理出土4个洞窟,坐西向东,自南向北依次编号,其中:1号窟平面呈方形,拱形窟门及窟内四壁、顶部均完整,清理后期流沙堆积后,只有窟内后部地面有灰烬层,四壁未雕造像,初步分析为当时僧人用作禅修或者居住的洞窟;2、3、4号窟均为佛窟,平面呈长方形,窟内壁面雕刻坐佛、侍立菩萨、交脚菩萨及狮子等形象,为表现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佛”佛教思想的造像题材。尤为重要的是,在3号窟内地面后期掩埋堆积沙土中清理出土铜佛造像6件,石造像碑1件、造像塔1件,佛像画像石1件,五铢钱1枚。
  图三 田园子石窟发掘位置示意图
  该石窟除1号窟洞窟形制保存完整外,其余洞窟均坍塌十分严重,2号窟残存部分为穹窿顶,3、4号窟顶部破坏基本不存。各洞窟的造像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模糊。
  初步分析推测,石窟开凿使用一个时期后,由于砂石质崖面易受风化,面目五官及身体的细部已模糊不清,但由于滑坡掩埋之故,造像再未遭受后期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侵扰,所以造像保存的造型样式仍基本清晰可辨。
  (二)蒲河流域石窟寺考古调查
  为进一步厘清田园子石窟的源流及其所在蒲河流域佛教石窟艺术的分布情况,有必要对田园子石窟发掘点相邻地区做全面的石窟寺专项考古调查。在县文旅局、县博物馆及方山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田园子石窟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广泛征询考古线索,逐步探听落实,利用考古发掘的间隙,在线索人的带领下实地考察,收获很大,有新的发现和认识,对于我们综合分析蒲河流域石窟寺考古的分布现状及佛教文化传播交流的路线等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次蒲河流域的石窟寺专项调查,是以田园子石窟发掘为契机,调查的中心是以田园子石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考古工作概况(1)
一、考古工作情况(1)
二、三维模型信息采集及数字化工作(7)
三、现场文物保护及后续保护规划工作(10)
第二节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12)
第三节报告编写体例及说明(17)
第二章田园子石窟(21)
一、洞窟遗迹(21)
二、洞窟遗物(39)
第三章蒲河流域其他新发现石窟(54)
一、柳州城石窟(55)
二、申家山石窟(64)
第四章薛李石窟(68)
第五章对蒲河流域石窟寺的初步认识(79)
第一节对田园子石窟的初步认识(79)
一、洞窟形制及造像特点(79)
二、出土遗物的时代及特点(97)
三、田园子石窟遗存掩埋过程分析(116)
四、小结(124)
第二节对薛李石窟的初步认识(124)
一、薛李石窟1号窟(125)
二、薛李石窟2号窟(129)
三、造像艺术风格对比分析(130)
四、小结(134)
第六章蒲河流域佛教艺术的传播交流(136)
一、蒲河流域概况(136)
二、蒲河流域历史文化概述(138)
三、蒲河流域佛教艺术的发展和传播(147)
后记(165)
插图目录
图一田园子石窟位置示意图(2)
图二田园子石窟、柳州城石窟、申家山石窟及薛李石窟位置示意图(3)
图三田园子石窟发掘位置示意图(5)
图四田园子石窟抢救性发掘后的现场情况(6)
图五田园子石窟抢救性发掘后的窟前现状(11)
图六田园子石窟2号窟窟顶中部坍塌、旋顶、裂隙等病害(11)
图七田园子石窟抢救性发掘后的窟前彩钢围栏保护棚(12)
图八田园子石窟、柳州城石窟、申家山石窟及薛李石窟与北石窟寺、楼底村1号窟
位置关系示意图(18)
图九田园子石窟全景影像图(发掘后远眺)(21)
图一○田园子石窟连续平面、立面图(22)
图一一田园子石窟1号窟平面、剖面图(23)
图一二田园子石窟1号窟外景(24)
图一三田园子石窟1号窟门洞及南壁现状(24)
图一四田园子石窟1号窟顶部(25)
图一五田园子石窟1号窟地面灰烬堆积(25)
图一六田园子石窟2号窟平面、立面图(26)
图一七田园子石窟2号窟外景(28)
图一八田园子石窟2号窟西壁(28)
图一九田园子石窟2号窟北壁(29)
图二○田园子石窟2号窟南壁(29)
图二一田园子石窟2号窟东壁南侧小龛(30)
图二二田园子石窟3号窟平面、立面图(31)
图二三田园子石窟3号窟外景(32)
图二四田园子石窟3号窟西壁(33)
图二五田园子石窟3号窟北壁(33)
图二六田园子石窟3号窟南壁(34)
图二七田园子石窟4号窟平面、立面图(36)
图二八田园子石窟4号窟全景(37)
图二九田园子石窟4号窟西壁(37)
图三○田园子石窟4号窟北壁(38)
图三一田园子石窟4号窟南壁(38)
图三二田园子石窟3号窟出土铜、石造像及钱币(40)
图三三北魏坐佛画像石(馆藏号4154)(42)
图三四北魏四面造像石塔(馆藏号4155)(42)
图三五北魏佛造像石碑(馆藏号4156)(43)
图三六北魏铜坐佛像(馆藏号4163)(44)
图三七北魏熙平二年铜释迦多宝佛像(馆藏号4159)及发愿纪年拓片(45)
图三八北魏铜菩萨立像(馆藏号4160)(46)
图三九北魏铜造像背光(馆藏号4158)(46)
图四○隋代铜菩萨立像(馆藏号4157)(48)
图四一隋开皇十四年铜佛坐像(馆藏号4162)及发愿纪年拓片(49)
图四二隋仁寿二年铜佛立像(馆藏号4161)发愿纪年拓片(50)
图四三隋五铢钱(馆藏号4164)(50)
图四四柳州城石窟平面、立面示意图(55)
图四五柳州城石窟1号窟正壁局部(56)
图四六柳州城石窟2号窟正壁局部(57)
图四七柳州城石窟3号窟正壁局部(58)
图四八柳州城石窟调查采集单体石造像残件(石造像碑残2件)(62)
图四九申家山石窟1号窟北壁(65)
图五○申家山石窟2号窟北壁(66)
图五一申家山石窟2号窟南壁上部小龛造像残迹(67)
图五二薛李石窟连续平面、立面图(68)
图五三薛李石窟1号窟平面、剖视图(70)
图五四薛李石窟1号窟西壁立面影像图、线图(71)
图五五薛李石窟1号窟西壁门洞两侧残存图像影像图、线图(71)
图五六薛李石窟1号窟西壁门洞南侧奔马、门洞北侧弟子(72)
图五七薛李石窟1号窟中心柱后壁(东壁)立面正射影像图、线图(74)
图五八薛李石窟1号窟中心柱左壁(南壁)立面正射影像图、线图(74)
图五九薛李石窟1号窟中心柱右壁(北壁)立面正射影像图、线图(75)
图六○薛李石窟1号窟中心柱前壁(西壁)立面正射影像图、线图(75)
图六一薛李石窟2号窟窟外全貌(76)
图六二薛李石窟2号窟平面、剖视图(77)
图六三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正中造像(83)
图六四镇原县博物馆藏城关镇路坡村出土青铜造像(正、背)(85)
图六五天水市博物馆藏铜佛造像(正、背)(85)
图六六佛利尔美术馆藏F1911.137北魏铜坐佛造像(正、背)(85)
图六七固原市博物馆藏彭阳县新集乡出土北魏铜造像(正、背)(86)
图六八辽宁省博物馆藏铜佛造像(正、背)(86)
图六九西安市莲湖区市建三公司出土鎏金铜佛造像(正、背)(86)
图七○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一第55ab(正、背)(87)
图七一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一第57ab(正、背)(87)
图七二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一第58ab(正、背)(87)
图七三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编一第59ab(正、背)(88)
图七四太安元年张永造佛像(90)
图七五太安三年宋德兴造石佛坐像(90)
图七六炳灵寺石窟169窟佛衣对照图(91)
图七七炳灵寺石窟169窟西秦第9龛三立佛像(92)
图七八莫高窟435窟中心柱东向龛倚坐像(92)
图七九莫高窟437窟中心柱东向龛倚坐像(92)
图八○莫高窟、麦积山及云冈早期佛衣对照图(93)
图八一天安元年冯受受造石佛造像(93)
图八二八杉直藏两面石像(93)
图八三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第66龛(比丘法生造像龛)及供养人、发愿文拓片(95)
图八四正始三年高阿兴造铜佛造像(96)
图八五皇兴五年交脚弥勒佛像(96)
图八六景明年间刘宝生造交脚弥勒像(96)
图八七故宫博物院藏北魏铜释迦多宝像(99)
图八八河南博物院藏太和十一年李思造二佛并坐像(99)
图八九景明元年石景之造鎏金铜二佛并坐像(99)
图九○正始四年张铁武造鎏金铜二佛并坐像(背光刻划铭文拓片)(99)
图九一永平五年造二佛并坐铜像(100)
图九二长武县博物馆藏延昌二年二佛并坐铜像(100)
图九三故宫博物院藏北魏中晚期铜菩萨立像(100)
图九四北魏铜观音菩萨立像(100)
图九五日本浜松市美术馆藏北魏铜菩萨立像193b(101)
图九六正光五年胡绊造观音立像(101)
图九七东魏兴和二年铜观音立像(101)
图九八日本根津美术馆藏北魏普泰二年尼昙颜造弥勒像背光(102)
图九九诸城市博物馆藏东魏时期鎏金一佛二菩萨铜佛立像(102)
图一○○故宫博物院藏开皇三年常聪造铜鎏金观世音立像(104)
图一○一日本大原美术馆藏隋开皇十三年得伏欢造石观音立像(104)
图一○二日本永青文库藏隋开皇二十年贾之宽造观音立像(104)
图一○三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彫塑篇》观音铜像(104)
图一○四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铜观音菩萨立像(104)
图一○五西魏大统十四年比丘惠敬造四面造像塔(105)
图一○六莫高窟257窟中心柱南面上层阙形龛(思惟菩萨)(106)
图一○七莫高窟259窟北壁上层阙形龛(交脚、思惟菩萨)(107)
图一○八莫高窟435窟中心柱南向阙形龛(交脚菩萨)(107)
图一○九苏阿保四面造像塔(正、背、左、右侧面)(108)
图一一○李泉寺遗址出土北魏双层佛塔(正、背、左、右侧面)(109)
图一一一李泉寺遗址出土北魏攒尖顶四方亭形佛塔(正、左、右、背面)(110)
图一一二美国フリア美术馆藏四面石造像塔(111)
图一一三日本浜松市美术馆藏隋开皇四年四面石造像塔(111)
图一一四长沙出土隋五铢(开皇五铢白钱)(112)
图一一五陇东中心塔柱窟平面图(127)
图一一六北魏陇东殿堂式七佛窟平面图(130)
图一一七碑林博物馆藏景明二年四面石造像龛(131)
图一一八蒲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137)
图一一九蒲河流域古城址分布示意图(143)
图一二○常湾摩崖造像全貌(148)
图一二一常湾摩崖造像局部(149)
图一二二北魏景明三年贠标墓志砖(149)
图一二三段园子石窟远景(北—南)(151)
图一二四段园子石窟第9窟圆柱形立柱(151)
图一二五李渠石窟北窟全貌(东—西)(152)
图一二六蒲河流域石窟及造像分布示意图(163)
图版目录
图版一田园子石窟远景影像图
图版二田园子石窟近景图
图版三田园子石窟外景图
图版四田园子石窟整体三维影像图
图版五田园子石窟整体三维模型图
图版六田园子石窟整体三维线框图
图版七田园子石窟整体连续立面影像图
图版八田园子石窟整体连续平面影像图
图版九田园子石窟整体3D影像图
图版一○田园子石窟1号窟三维影像图
图版一一田园子石窟1号窟三维模型图
图版一二田园子石窟1号窟三维线框图
图版一三田园子石窟1号窟窟外立面影像图
图版一四田园子石窟1号窟窟底俯视剖视影像图
图版一五田园子石窟1号窟窟顶仰视剖视影像图
图版一六田园子石窟1号窟平面影像图
图版一七田园子石窟1号窟3D影像图
图版一八田园子石窟1号窟东壁剖视影像图
图版一九田园子石窟1号窟西壁剖视影像图
图版二○田园子石窟1号窟南壁剖视影像图
图版二一田园子石窟1号窟北壁剖视影像图
图版二二田园子石窟2号窟三维影像图
图版二三田园子石窟2号窟三维模型图
图版二四田园子石窟2号窟三维线框图
图版二五田园子石窟2号窟外立面影像图
图版二六田园子石窟2号窟窟底俯视剖视影像图
图版二七田园子石窟2号窟窟顶仰视剖视影像图
图版二八田园子石窟2号窟平面影像图
图版二九田园子石窟2号窟3D影像图
图版三○田园子石窟2号窟西壁立面影像图
图版三一田园子石窟2号窟北壁立面影像图
图版三二田园子石窟2号窟南壁立面影像图
图版三三田园子石窟2号窟东壁立面影像图
图版三四田园子石窟3号窟三维影像图
图版三五田园子石窟3号窟三维模型图
图版三六田园子石窟3号窟三维线框图
图版三七田园子石窟3号窟外立面影像图
图版三八田园子石窟3号窟窟底俯视剖视影像图
图版三九田园子石窟3号窟窟顶仰视剖视影像图
图版四○田园子石窟3号窟平面影像图
图版四一田园子石窟3号窟3D影像图
图版四二田园子石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