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谁的历史金戈铁马
第一节 碑文他在说啥
一、大金得胜陀颂碑之由来
大金得胜陀颂碑现位于吉林扶余得胜镇石碑村东北1.5 千米处的漫岗上,东距拉林河约7 千米,南、北为冲积平原,西侧50 米为拉林灌区水库,水库西、北为高出地面50 ~ 60 米,横贯南北长达上百千米的弓形断崖所怀抱,形成了天然屏障。得胜陀即为断崖与拉林河所夹冲积平原中一慢坡土岗上高约2 米的不规则形台地。断崖陡峭险阻,地理环境复杂,既有断崖河谷之险,又有平原交通之便,攻可一泻千里,守可固若金汤,实属兴兵创业之要地。大金得胜陀颂碑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6′8″,北纬45°21′28″,海拔157 米。1961 年4 月13 日,此碑被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1 月13 日,被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78-15)(图1-1 ~图1-6)。
辽天庆四年九月(1114 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得胜陀聚众2500 人誓师起义反辽,首战宁江州告捷,第二年便建立了金国。继而灭辽国、败北宋,形成与南宋对峙的强大势力。一代兴亡,由此开始。关于这次起义,史书上屡有记载。《金史 地理志五》做过简明扼要的叙述:会宁县“有得胜陀,国言忽土皑葛蛮,太祖誓师之地也”。《金史 太祖本纪二》对这次起义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和描述;《金史 五行志四》也互为对照地记载了这件事。
据碑文记载,“得胜陀,太祖武元皇帝誓师之地也。臣谨按《实录》及‘睿德神功碑’云:太祖率军渡涞流水,命诸路军毕会,太祖先据高阜,国相撒改与众仰望:圣质如乔松之高,所乘赭白马亦如冈阜之大。太祖顾视撒改等人马,高大亦悉异常。太祖曰:‘此殆吉祥,天地协应吾军胜敌之验也。诸君观此,正当勠力同心,若大事克成,复会于此,当酹而名之,后以是名赐其地云。’”及“惟此得胜,我祖所名,诏以其事,载诸颂声”。由此可知,“得胜陀”是当年太祖在誓师获胜后所名。大金得胜陀颂碑,顾名思义,应是因地而得名,故碑额刻有“大金得胜陀颂”。在太祖誓师七十年后的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三月,金世宗完颜雍发思乡怀祖之情,由京都中都(今北京)返回故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据《金史》记载:大定二十四年(1184 年)三月壬寅,“如上京。皇太子允恭守国 时诸王皆从,以赵王永忠留辅太子。四月 庚申,次广宁府(今辽宁北镇)。丙寅,次东京(今辽宁辽阳) 乙酉,观渔于混同江。五月己丑,至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居于光兴宫 ”,二十五年四月乙卯,“发上京”。沿途揽物记胜,抚今追昔,深感祖先创业之艰难,为缅怀祖先创业之劳,纪念反辽斗争的胜利,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 年)四月下诏建立大金得胜陀颂碑,七月二十八日立石。整个建碑过程十分迅速,仅三月有余。另据《金史 世宗本记》载,大定二十五年(1185 年)“九月辛巳朔,次辖沙河,赐百岁老妪帛。甲申,次辽水,召见百二十岁女直老人,能道太祖开创事,上嘉叹,赐食,并赐帛。己酉,至自上京”。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在金世宗还没有到达中都(今北京)时,大金得胜陀颂碑就已经树立在得胜陀了。
此碑立后,至清道光初年(1821 年)尚完整。光绪十三年(1887 年)夏,展设黑龙江电线时,曹廷杰曾亲至伯都讷,“见断碣卧荆棘中,其文被风霜剥蚀,不及道光三年(1823 年)吉林堂主事萨英额所录之全。爰手拓数分”,是为碑文拓片之先者。民国《扶余县志》也记载:“清初不知何以折断,遂横倒地上,污以风雪雨泥,几不可辨。”
作为历史的见证,大金得胜陀颂碑为历史、地理、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最真实可贵的资料。碑文对补订、印证史实,考订当时地理位置,了解民族和文化关系有极大意义。
自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 年)始,大金得胜陀颂碑这座女真名碑就矗立在祖国北方的荒原沃野之中,至今已有837 年(1185 ~ 2022 年)。它作为女真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女真族和金王朝同中华民族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历史纽带,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图1-7、图1-8)。
图1-1 大金得胜陀颂碑位置示意图(葛武文制)
图1-2* 1981 年树立的大金得胜陀颂碑保护标志说明牌、护栏及周围环境
图1-3 1983 年树立的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图1-4 1983 年树立的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图1-5 1999 年树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
图1-6 2018 年树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
图1-7 1915 年粘接之后,修建碑亭之前的大金得胜陀颂碑(笔者收藏)
图1-8 1945 年东北光复前夕的大金得胜陀颂碑(长春岭镇照相馆王效川收藏)
二、 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区域历史沿革
此碑的所在地在金代属会宁县。《金史 地理志五》做过简明扼要的叙述:会宁县“有得胜陀,国言忽土皑葛蛮,太祖誓师之地也”。元代,吉林扶余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位于肇州(今黑龙江肇东)、开元千户所(今吉林农安)与岭北行中书省泰宁路泰州(今吉林洮南)之间,是肇州通往泰宁交通线上的驿站。
明王朝在东北设置三百八十一卫,在吉林境内设羁縻卫七十多个,扶余属三岔河卫,址于县的西北部。南境的西流松花江和北境的东流松花江是通往奴尔干都司的“海西东水路”的重要区段,沿江有很多墓葬和城址,说明了明朝对这条水路的高度重视以及当时航运的繁忙。明代后期,今吉林宁江、扶余一带为科尔沁蒙古所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灭扈伦四部后,进军讷尔浑(今吉林松原宁江区伯都乡附近),占领扶余一带。为统治当地蒙古人,在今伯都乡驻地设立官军队站,称伯都讷站。
清代至民国初年,扶余的行政名称有较多变动。自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伯都讷设驻防兵,移吉林副都统镇守。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在今县城(现吉林松原宁江区所在地)建县,名新城,有副都统镇守。据《鸡林旧闻录》云:“碑在吉林新城县治东
拉林河。西距松花江四十里,土人名其地曰石碑崴子。盖金太祖誓师地也。”雍正四年(1726 年),于伯都讷境内分设长宁县,属盛京奉天府。乾隆元年(1736 年),罢县,二年(1737 年)改州同。乾隆十二年(1747 年),裁撤,以旧县地属吉林理事同知。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裁巡检,改蒙古理藩院委署主事。嘉庆十五年(1810 年),
改伯都讷厅。光绪八年(1882 年),改理事同知为抚民同知。光绪十三年(1887 年),曹廷杰亲至伯都讷(今扶余)手拓大金得胜陀颂碑拓片数份。光绪十七年(1891 年)郭布罗 长顺将军修、李桂林纂的清代末叶吉林省第一部官修的《吉林通志》时,对大金得胜陀颂碑位置按当年的行政建制记为“碑在伯都讷厅北,地名石碑岭即额特赫格门”。还记下了碑的形制、碑文行数、字数及字体,碑“高七尺余,宽三尺二寸。正面三十行,最长一行七十八字,正书。碑阴十二行女真文字。额题‘大金得胜陀颂’ 六字, 篆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春,伯都讷厅升为新城府。民国二年(1913 年),改为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 年),因与直隶新城同名,改称扶余县,属吉林省滨江道。新城府(县)初期(1906 ~ 1908 年),疆域虽定,但行政区划不详。清宣统元年(1909 年)新城府下辖八个区,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地是第六区(长春岭)。1914 年行“区、乡制”,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地是第三区。1929 年改行“保(区)、甲制”,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地是第三保,长春岭。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初期,仍沿用“保甲制”。1933 年4 月,调整保甲制,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地是第三区(保),主屯长春岭。1938 年6月1 日,废“保甲制”。1939 年6 月1 日,实行“街村制”,全县划两个街,二十个村,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地是长春岭村。
1945 年,东北光复。1946 年2 月,扶余县人民政府成立,4月行“区村制”,全县划九个行政区,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地是第三区、辖长春岭村。1953 年,街政府改称街公所。1955 年12月城区、农村16 个区改称区公所。1956 年3 月,保留扶余、三岔河两个区,合并16 个区为7 个区,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地是长春岭区。1957 年12 月,撤农村7 个区,设4 个镇,并79 个乡为30 个乡,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地是祥茂乡。1958 年9 月,根据省委指示,撤销各乡镇,合并成15 个人民公社。1961 年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属地是扶余县长春岭人民公社祥茂管理区石碑崴子屯,同年,先后五次划分,增设徐家店人民公社,大金得胜陀颂碑所在地划入石碑生产大队。1983 年9 月以后,乡革命委员会改称乡人民政府,乡下辖村。2005 年9 月9 日前隶属于徐家店乡石碑村*。2005 年9 月9 日,吉林省民政厅(吉民行批[2005]22号)批复,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撤销徐家店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伊家店乡管辖。2009 年4 月2 日,吉林省民政厅(吉民行批[2009]2 号)批复,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扶余县伊家店乡,设立得胜镇,所辖行政区域不变,大金得胜陀颂碑属得胜镇。
2013 年1 月24 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撤销扶余县,重新设立扶余市(县级),原行政区域不变。重新设立的县级扶余市由吉林省直辖、松原市代管。大金得胜陀颂碑属扶余市得胜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