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宝物语(山西博物院百件文物故事集)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98117
  • 作      者:
    编者:杨芸|责编:张亚娜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2019年,值建院100周年之际,山西博物院与太原广播电视台调频FM97.5共同推出《听得见的博物馆》系列节目,精选馆藏100件代表性文物,以时空为序、用文物讲史,运用广播电台这一百姓大众熟悉的平台,通过山西博物院讲解员和志愿者的生动解读,让听众在收听节目的同时了解文物知识和山西历史,从而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吸引大家关注和走进博物馆。该节目先后共推出100期,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欢和支持。《国宝物语:山西博物院百件文物故事集》即是这100期节目结集出版的科普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1 西侯度石器
  史前遗址的研究对了解人类的发展与演变有重要意义。尽管当今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也不过只占有人类历程的百分之一。山西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北接草原,南有沃土,适宜人类居住,是重要的适宜人类生活的区域。目前全国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中,山西占有很大比例。这其中,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古老的一处旧石器地点。
  在1959年的时候,考古队在调查山西匼河遗址时,在距它约3.5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只鹿角化石,从此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史的另外一个重要遗址—西侯度遗址。
  这处遗址位于黄河沿岸的山西芮城,考古人员从1961年开始正式对它进行发掘研究。在此发现了有人工痕迹的工具和大量的动物化石。通过古地磁进行研究之后,考古人员发现这处遗址的年代距现在大约有180万年之久。
  在出土的动物化石中,有一个鹿角化石特别值得一提:因为在这个鹿角上发现了一个深5厘米呈V字形的砍斫痕迹,所以证明在当时人类曾经拿石器对它进行过砍斫或者切割。那么这一时代的人类对石器的应用应该是非常熟练了,所以当时他们正琢磨着怎么把这个角劈开来获得工具或者把它劈开来获得新的食物。
  石头是我们人类祖先*早使用的工具之一,它让古人类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因为有了更好的工具,古人类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制造和打制工具,古人类的手脚才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手指变得更加灵活,进而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人类的模样。而火的使用,会改变食物的品质,有利于人类体质进化。恩格斯认为,火的发现和蒸汽机一样,让人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尽管此时还只是发现天然火,但这一颗火种已在人类心中生根发芽。
  西侯度遗址展厅
  西侯度遗址出土鹿角
  那么在西侯度所有发现的石器之中,经过了专家的专业挑选之后,我们挑出了三十余件有人工制造痕迹的石器。这些石器当然比较粗糙,因为180万年前人类还没有进化得那么完全,所以很多猿人都是将石头直接摔在地上,让它形成一些散而锐利的石片,以保证他们来切割食物。有了这些石质工具的保障,人类会有机会获取更多食物资源,从此会考虑如何使它们变得更加适宜使用。有了制作石器的基础,才会找到更优化的石器加工方法。
  在西侯度所发现的动物化石中,有我们很熟悉的鲤鱼或者兔子。虽然这些动物和我们现在的动物形象不太一样。比如说我们现在的鲤鱼,鳃特别地大。我们经过复原之后发现这条鱼可以长达半米,这就证明当时西侯度人所生活的位置,水面非常宽阔,而且水流很深,这样才能保证这种长达半米的鱼在此之中生活。
  同时我们还发现一种大象,这个象叫作平额象。这种大象平常是生活在灌木草丛和森林之中。我们*早发现它于印度,而在我们中国,它主要生活在河南、山西或者山东。这样大型的动物在我们现在的山西是见不到了,但当时它们成群结队地和西侯度的古猿人生活在一起,这说明我们山西芮城的远古时候,生活环境是草原与森林所交叠,气候宜人,水草丰美。为了处理这样的大型的动物,西侯度人也想尽了办法,他们将一些石头做成一些大型的石器,比如说像斧子一样的,我们叫三棱大尖状器,也就是当时的石斧来处理这些大型动物。
  遥想一下180万年前的西侯度,这里气候微寒,山水荡漾,住着远古的猿人,正是我们目前山西发现的*古老的人类,也正是我们山西人类历史的开端。
  2 丁村人骨化石
  在国务院1961年所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中,只有两个是旧石器遗址:一个是从民国时代就非常受欢迎的也非常受关注的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而另一个就是山西丁村遗址。
  丁村位于山西南部汾河下游的襄汾县,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丁村遗址在这一区域的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5公里,丁村人在这一段的汾河两岸都有活动足迹,分布范围较广。
  丁村遗址的发现有几分传奇:在1953年的时候,全国各地都响应国家的号召,如火如荼地在搞建设,临汾也是如此。在一项国防建设的挖沙工程之中,人们无意中发现了一批化石,但当时的工人并不懂,他们以为这是传说中的“龙骨”,有一位叫郑怀里的同志,他怀疑这个应当是化石,所以他上报给了当时的文物局,文物局的管理人员们来这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确认这确实是化石。于是这批文物被送到了专家手中,著名的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一看就对它非常的痴迷,所以在1954年专家们奔赴临汾进行调查,并且对丁村遗址进行了发掘。
  经过发掘,在这里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28种,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现了人类的骨骼化石。通过对动物化石的还原,我们了解到在这一时期的丁村汾河比较宽阔,树林茂密,而且气候要比我们现在温暖适宜,但重要的是这一批人骨化石。
  丁村人骨化石
  我们主要发现了三颗人类的牙齿,通过鉴定和复原之后发现这三颗牙齿属于同一个个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它属于同一个人,我们通过各种鉴定发现这三颗牙齿所属的人类是一个12到13岁的儿童。在这些牙齿之中,他的臼齿咬合部分呈椭圆状,比当时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简单一些,但比现在人类的牙齿结构要复杂,而且他的牙齿尖沟部分呈一个十字星,这是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的体质特征。他剩下的两枚牙齿是一个铲形门牙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常见的一种模式,证明在这一时代我国古人类已经形成了一种连贯的进化模式,而并非纯粹由其他人从外地迁徙而来。
  在1976年的时候,在丁村遗址中又发现了一块幼儿的右顶骨。通过鉴定知道这一时期的丁村人属于早期智人。早期智人的体貌特征和我们现代人已经非常接近了,脑部容量很相似,大概在1000~1400毫升,只是他们的脑部结构比较简单,眉骨部分比较发达,虽然和现代人的体貌特征略有不一样,但是可以证明我国古人类不是从其他地区简单迁徙而来,而是由本土人和迁徙的人逐渐融合形成了现在人类的前身。
  丁村遗址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重要的遗址之一,是华北旧石器时代的典型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研究空白,也确立了其旧石器时代中心遗址的地位。它对中国古人类的研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史前人类连续发展提供了研究材料,也为了解华北史前人类石器制造工艺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丁村人所使用的工具仍是打制石器,发现了石核、石片等工具,有些地点发现的石器还可以拼合成一块较完整的石头,他们制造工具的技术已经优于西侯度遗址,在丁村遗址还发现一种叫作三棱大尖状器的石器,这是一种类似手斧的工具,顶部较尖,尾部圆钝,打制精美,使用方便,应当是一种多功能的石器。*大的一件重达1154克,这种石器在西方石器文化中不见踪影,可以证明中国史前文化的发源并不是早期臆测的欧洲迁徙说,为研究中国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3 石球
  1976~1977年,在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古城镇东南1.5公里的梨益沟西岸的断崖上,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主持发掘了后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考古工作者们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骨角器和披毛犀、野马、鸵鸟、羚羊等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仅野马的遗骨就有300多具,而且所发现的动物骨骸数以吨计,但未见一具完整的个体,甚至连一块完整的头骨也没有发现,全部是被食肉以后又砸碎的抛弃物,这应当就是当时人类的杰作了。那么当时的人类是怎样捕猎这些动物的呢?这就要说到当时考古发现的一件重要工具—石球。
  考古学家在这个遗址中发现的石球是许家窑文化*具特色的器物,根据重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其中*大的重1.5千克,*小的重100克,直径为5~10厘米不等。关于石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得知石球*早出现于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些遗址中,如北京人遗址等。这一阶段的石球还不太成熟,加工十分粗糙,一件石球往往有一小半保留了砾石面,因此这些石球通常被学者称为“球形石”。它们是后来石球的雏形,可能主要用于砸击坚果。
  石球
展开
目录
目录
1 西侯度石器 001
2 丁村人骨化石 004
3 石球 006
4 石镞 008
5 彩陶罐 010
6 龙图腾的出现——彩绘龙盘(上) 012
龙图腾的出现——彩绘龙盘(下) 014
7 土鼓与特磬 016
8 陶寺观象台 018
9 古时候的贵妇人——下靳76号墓 020
10 谜一样的玉器——玉神面 022
11 古时候的蒸锅——陶甗 024
12 商代祭祀重器——平陆大鼎 026
13 云雷地乳钉纹瓿 028
14 *萌的文物——鸮卣(上) 030
*萌的文物——鸮卣(下) 032
15 云纹铃觚 033
16 商代盛酒器——兽形觥 035
17 寝孳方鼎 037
18 龙形觥(上) 039
龙形觥(下) 041
19 鸟尊(上) 043
鸟尊(中) 045
鸟尊(下) 047
20 玉组佩 049
21 晋侯稣钟 051
22 晋侯温鼎 053
23 虞侯政壶 055
24 刖人守囿车 057
25 积石积炭墓 060
26 侯马盟书 062
27 奢华的青铜礼器——赵卿墓升鼎 064
28 编磬与编镈 066
29 铜牺立人擎盘 070
30 春秋第一大鼎——镬鼎 072
31 青铜器的制作模具——陶模陶范 074
32 超大体积盛酒器——胡傅酒樽(上) 076
超大体积盛酒器——胡傅酒樽(下) 078
33 金光灿灿的青铜精品——胡傅温酒樽(上) 080
金光灿灿的青铜精品——胡傅温酒樽(下) 082
34 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铜镇 084
35 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石雕柱础 086
36 司马金龙漆画屏风板 088
37 环保无烟灯具——雁鱼铜灯 091
38 再现当时杂技表演的展品——杂技俑 093
39 精美的北魏画像石刻棺——方兴石棺 095
40 北朝时期的铜牛车 097
41 娄睿墓壁画 099
42 带有西方风格的文物——金镶嵌宝石戒指 102
43 虞弘墓石椁 104
44 北齐佛教造像中的精品——北齐释迦头像 107
45 为佛教传播立下汗马功劳的石刻造像——南涅水石刻 109
46 带有佛教意味的文物——程哲碑 111
47 其乐融融的“全家福”——观音菩萨五尊像 113
48 消瘦的美公子——李村十九人造弥勒像 115
49 东方“维纳斯”——菩萨立像 117
50 鎏金准提菩萨像 119
51 辽代观音菩萨立像 121
52 研究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水陆画 123
53 钱币藏家眼中的收藏至宝——淳化元宝 125
54 《开宝藏》 127
55 铁铸罗汉像 130
56 社火砖雕 133
57 感恩知孝的古代经典——二十四孝陶塑 136
58 宋金时期的精美砖雕——金墓砖雕 139
59 古代的巨幅海报——元代戏曲壁画 141
60 古代艺术活化石——皮影戏 143
61 日升昌票号 146
62 佛光寺东大殿(上) 149
佛光寺东大殿(下) 152
63 璀璨的明珠——晋祠 154
64 悬崖上的寺庙——悬空寺 157
65 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应县木塔 159
66 古代壁画中的经典佳作——永乐宫《朝元图》 . 162
67 道教壁画中的精华——《钟离权度吕洞宾》 165
68 建筑模型的随葬品——汉代绿釉陶楼 167
69 鸱吻 169
70 平遥镇国寺 171
71 “晋阳”尖足平首布 173
72 “无终”三孔布 176
73 秦半两 178
74 五铢钱 181
75 一刀平五千 183
76 开元通宝 185
77 大观通宝 188
78 贞祐宝券伍拾贯钞版 190
79 大明通行宝钞 192
80 洪武金锭 194
81 玉玦 196
82 谷纹玉璧 198
83 晋侯玉马 201
84 玉组佩 204
85 玉鹿 206
86 玉剑饰 209
87 玉觿 211
88 玉带板 213
89 玉蝉与玉猪 216
90 玉山子 219
91 白玉嵌宝石描金碗 221
92 青釉龙柄凤首壶 223
93 白瓷人首柄执壶 225
94 青釉刻牡丹花纹碗 227
95 珍珠地划花卷叶纹枕 229
96 绞化妆土玉壶春瓶 231
97 鸡腿瓶 233
98 白瓷镂空香炉 235
99 三彩虎枕 237
100 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23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