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乡村教师访谈录)/乡村振兴丛书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063554
  • 作      者:
    编者:黄雪垠//范锡文//巢译方|责编:李胜//徐丹红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一直占据着尊崇的位置,他们是现代知识传授者,是乡村社会崭新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启蒙幼童、宣讲国家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为新中国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了乡村物质水平落后、人才稀缺、经费困难、收入微薄等种种艰难险阻,用爱点亮孩子的笑容,用爱灌溉孩子的成长,用爱照亮孩子的道路,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增瓦,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本书收集以基础教育工作者为采访对象的记录性文章,既有个体,也有群像,既有学术性的分析基础教育发展的文章,也有对话体的以情感传递为目的的文章。总之,文章的主题都紧紧围绕长期扎根于基础教育的乡村教师的生动事迹,回望他们坚守本心、不忘初心的教学经历,分享他们对乡村教育的看法和感受,记录这一特殊群体对乡村教育、乡村文化建设、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贡献。他们是乡村孩子的“燃灯人”“守望者”。燃己为薪,薪尽火传,千千万万最美乡村教师的辛劳付出、不懈奋斗,为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共同构筑了新中国历史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开
精彩书摘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乡村教师访谈录》:
  “三线精神”是孕育于三线建设伟大实践的历史精神。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以攀枝花为代表的三线建设主战场,开始了有关开发建设的总结和精神层面的提炼。2021年8月30日,中宣部组织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参考材料和面向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出版,该书在“三线建设及其成就”标题下第一次写上了“三线精神”。在如今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格局下,“三线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来川考察时强调,要“用好三线建设宝贵财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口述史学逐渐发展起来,题材从单纯的国家叙事,转向对个人表述的兼容并蓄。口述史学之于传统史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口述史学将普通人的生活及其经历作为关注的对象,由此使得国家历史的宏大叙事获得了个体体验的补白;第二,口述史学也给予了原先被忽视了的基层民众获得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在口述史学出现之后,这些默默无闻的基层民众成为历史叙事的主体,一方面促使在劳工等基层民众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认同的激发,促成了一些集体性传记的写作。口述史记录了个人的生命过程、社会经历和情感世界,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认识到其主观本质就否定它的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口述史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受访者所经历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历史变革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和思考。虽然个人的叙述可能因受到社会、政治和时代的限制而变得与事实有出入,但这个问题并不只在口述史研究中存在,构成传统历史学基石的史籍和档案同样也有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史料不充分、不确定和具有变动性。此外,由于口述历史通常来自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这种做法提供了比较、对比和证实历史细节和生活事件的准确性机会,从而提高了所获得的史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以往对于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的研究,官方文献资料通常采用“宏大叙事”的书写路径。宏大的国家叙事缺少了关于芸芸众生生命历程的交织叙述,意味着在这幅缺少了缤纷的个体补白的史记画卷上,仅凭官方文献描绘出来的三线建设,呈现给世人的只是一段灰白的历史,而包括口述史在内的民间文献“原生态”地再现了三线建设过程中的真实社会景象,对每一个个体的鲜活历史予以应有的重视。口述史用直白的方式,以自下而上的视角来将这幅灰白而悲壮的民族史记染上颜色。讲述者用自己在岁月中沉淀的欲望和努力,去描绘那段栩栩如生的历史,翻开用他们血汗写就的英雄史诗,一面展示着历史的车轮在他们生命历程里留下的辙印,一面高声朗诵着再一次在他们身上发出奕奕光彩的无私奉献精神。记述者将一个个体的生命历程剥开,解析其中的内在纹理,揭示了当时国防军工业最基层的运作方式,反映出普通民众的思想、信仰和观念,层层递进,以此窥见其背后的时代更迭。虽然个人口述不能取代国家叙事,但个人口述可以起到为国家叙事“补白”的作用,它使历史更加全面、生动。而关于口述史的争议常常集中于其史料来源是否真实和材料是否过于主观上,批评者认为口述采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个人的偏见、记忆力、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记录与事实产生偏差,影响史料的真实性。
  虽然近年来关于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的研究视野有下移的倾向,社会史研究越来越聚焦于普通百姓生活,但微观视野的研究总体还是比较缺乏。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三线建设口述史的收集和研究十分重视并正在形成新的热点,但与宏大的三线建设历史相比仍有巨大研究空间。在口述史整理基础上研究和分析当年“三线精神”的动力形成过程和要素,确定其动力形成机制,可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参照,探寻有效凝聚人心的科学依据,还能够为中国工业精神的发展浇筑基石,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助力。同时,三线建设不仅是工业、交通、教育、新兴城市等方面的建设壮举,更是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情怀史,其研究史料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历史教育问题,全党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时,应将“三线精神”与“四史”融合,三线建设策略的制定、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历程、改革开放后三线企业的战略转型等等,都与“四史”教育内容有着很高的契合性。党中央领导下的三线建设具有如下显著特点:①所囊括的地区范围广,横跨我国大西南和大西北等内地的十几个省、自治区;②前后持续的时间长,从1964年至1982年,经历“三五”至“五五”三个五年计划;③投入建设的资源多,共投入2050多亿元和几百万建设大军。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工业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完善了我国西部工业布局,也初步改变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中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凝聚于三线建设记忆的“三线精神”,被赋予了强烈的精神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是“四史”教育不可多得的红色资源。
  ……
展开
目录
上篇
不忘初心:我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唐光和老师访谈录
教育路漫漫,珠颜未曾改——苏珠颜老师访谈录
坚守苦难育桃李,丹心逐梦谱华章——罗成明老师访谈录
乡村“永久派”教师——陈秋桔老师访谈录
风雨中走来,泥泞中前行——漆光华老师访谈录
大手携小手:教育之花在世界高城努力绽放——以李建国老师对理塘县濯桑乡中心小学的帮扶为例
无问西东三十载,不悔奉献三尺台——袁大军老师访谈录
奋斗的青春,请带我飞翔——两位青年乡村教师访谈录
去有光的地方
初心不忘,薪火相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下篇
退休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研究——基于对渝东北小城某退休教师的访谈
走近泸沽湖:回望摩梭人聚居区四十年基础教育发展史
聆听大山声音: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昭通地区乡村教育的变迁——李正藻老师访谈录
教学守道:16年乡村代课生涯的坚守和迷茫——袁道学老师访谈录
种星星的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乡村小学教师——杨光培老师访谈录
何谓田野调查中的“访谈”
口述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为例

后记:春风化雨以德育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