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权.威传记全.新修订版新增梁鸿导读序言
2.王德威孙郁王尧李洱梁鸿联袂推荐
3.遍访故人亲友援引一手资料力争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小波
4.“以后我要真诚地去做一切事情,我要像笛卡尔一样思辨,像堂吉诃德一样攻击风车。”
5.“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作为方法论的和美学的“王小波”(梁鸿)
房伟在他的《王小波传》中称王小波为“坏孩子”,这一说法虽然是感性的,但却形象地把王小波与时代的关系,王小波存在的基本位置给展示了出来。他不按常理出牌,他挑战、嘲弄权威,他不负责任,任性耍赖,在人人义正词严的时候,他却想着陈清扬的身体;在全国上下火红一片,都在大炼钢铁之时,他却把它想象为一场怪异抽象的战争;在贺先生不堪其辱愤而跳楼的悲惨时刻,他却注意到贺先生的“小和尚”依然是挺直的。他总是能够看到那些板着的面孔背后的漏洞,并且,就像一个班级的坏学生一样,还生尽千方百计让其他同学也看到那些漏洞,而全班同学发出的明了的哄笑声就是对他最大的奖赏。这“哄笑声”贯穿了王小波的所有创作。它是一种嘲弄,一种去蔽,对密布于我们生活内部的思想的突然陌生化,进而达到一种质疑——对最基本的概念、行动和观念的质疑。而由于它的感性基础,这一质疑变得真实、有力,几乎达到一种澄清,很难再被遮蔽。
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和作家,房伟打通了双重自我身份所产生的多重知识路径和美学路径。通读全书,可以看到,房伟仍然以王小波的生平为纲——为寻找一丁点的蛛丝马迹,房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穷尽了一切可以穷尽的人,去了一切可能去的地方。有半年时间,为了约到北京与王小波相关的人,房伟在北京租了间房子,随时待命。但是,他并非止于揭秘式的描述,而是如抽丝般的梳理出王小波小说美学中的经验来源和知识来源,他做的是一种倒置式的和互证式的阐释,即,首先要对作家创作中的美学风格、思想方式和精神特征有最根本的把握,然后,通过对作家生平的回溯和探秘,找到其来源和生成方式。
作为一个传记作者,他和传主之间到底该是怎样的距离和关系?有人说,传记作者太爱传主容易形成误区,容易讳疾忌医,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热爱,又如何能够如考古一般,匍匐在灰尘里,一点点找遗落在时间和空间深处的线索?不管如何,作为王小波热爱者的房伟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和严谨,没有过于夸大王小波的文学意义,也没有夸大王小波作为一名自由知识分子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意义。譬如王小波的辞职,房伟认为,这一行为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世的行为。王小波1992年从人民大学辞去教职,并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房伟在文中考察了同时期其他作家的辞职情况,南京作家韩东、吴晨骏、朱文都在同时期辞了职。辞职当然是某种精神的显现,但同时,也并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实际上,90年代初期,“自由撰稿人”“下海”这样的词语对知识分子的冲击是今天难以想象的,它已然形成某种潜流和象征。并且,稿费的增加和报纸杂志的商业化,都给自由撰稿人的生存带来一定空间。当然,相伴随的,就是写作上的自由度和独立性。这样客观的、深入历史语境的考察和结论并不会损伤王小波的独立性,相反,它能够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时代内部的精神状态。它是一个学者的严谨态度所得,同时,也是对王小波形象的恰当叙事和还原。王小波是革命星空下的那个“坏孩子”,有他成长的空间、语境和特殊的话语形态,这些也造就了他写作的基本内容。以此为起点,他把握时代、政治、人性和文学,他是在一定历史空间中所诞生的叛逆者和破坏者。
在最后一章里,房伟以非常客观和冷峻的笔法对王小波死之后的“王小波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媒体、“文青”、李银河、书商等如何共同参与,掀起了旷日持久的“造神”运动,而那些否定、批评王小波的声音又如何此消彼长,始终存在。对此,房伟认为,“无论喜欢还是讨厌,王小波在我们的社会,正在变成一个‘神话’被超越,在他身上,负载了太多复杂的社会信息,也负载了太多怨恨、愤怒、喜爱、沉静与悲伤”。这一“造神”运动对于王小波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还很难判断。但毫无疑问,房伟的《王小波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具有独立价值的通向王小波世界的道路。
序言 王小波是如何“炼”成的?(吴义勤)
作为方法论的和美学的“王小波”(梁鸿)
第一章 见证荒诞:作家之死 001
第二章 顽童时代:孤独的“坏孩子” 017
第三章 少年时代:血与火的革命狂想 059
第四章 插队云南:热风瘴雾里的“野牛” 085
第五章 青虎山:“绿毛水怪”的魔幻家园 124
第六章 青年时代:从“后进青年”到“大学生” 157
第七章 留学经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195
第八章 “文坛外高手”:流星闪耀的光芒 214
第九章 震后余波:神话的诞生与反思 287
附 录 王小波年谱 335
后 记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