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本草(李时珍与近代早期中国博物学的转向)/新知文库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8073143
  • 作      者:
    作者:(加)卡拉·纳皮|责编:赵庆丰//丁立松|译者:刘黎琼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2-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卡拉·纳皮(Carla Nappi),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史博士,匹兹堡大学人文中心联合主任、安德鲁·W.梅隆历史学教席。曾学习古生物学和科学史,目前研究方向集中在近代早期的中文与满文文本。《本草》是她的第一部著作(哈佛大学出版社,2009年)。她还著有Metagestures(与Dominic Pettman合著,Punctum,2019年)、Uninvited(与Carrie Jenkins合著,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20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这不是一本关于中医的书。这是一位西方的中国史研究者通过对《本草纲目》及其相关文本的阅读,尝试从李时珍的视角反观其自身的大胆实验,也是能够让我们以陌生化的视角重新观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体验。 作者通过解读《本草纲目》的内容构成、分析李时珍获取和辨析文本收藏的方式,并与同时期的西方博物学者的研究方式加以比对,来理解他是如何将自己的认知实践方法应用于理解和利用自然界的万物的研究中的。李时珍试图将他所观察和认识到的自然与人体的变化加以调和贯通,转化为一种以自然史为依据的医学实践来治愈人类,他对自然界知识复杂性、多元性的认可,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历史研究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据说很久以前,在拂林国这个地方,有一个方圆达四五十里的水银海。当地人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从这个巨大的宝库中提取水银。他们在离岸十里远的地方挖几十个坑。然后派出强壮的骑手骑上优良的骏马,人马皆贴上一层金箔,令他们奔赴水银海。当骑手接近大海时,日头照耀着他们,身上的镀金层闪闪发光,水银便会如大浪般翻滚而来,紧紧追逐着骑手,就像是要把他们金光闪耀的身体包裹住一样。骑手转身疾驰而去,水银则紧追不舍。那些速度太慢的人很快就被水银吞没了,当幸存下来的骑手经过事先挖好的坑道时,水银就涌进坑里,并滞留在其中。当地人将其与香草一起熬煮,制成花汞。(《本草纲目》卷9,“水银·集解”。这个故事引自陈霆的《两山墨谈》。)

尽管宋应星(生于1587年)在《天工开物》中讥讽这个故事“无端狂妄”,并不可信,但早他一代的前辈李时珍却给予了足够严肃的对待,他在深入思考后批判性地甄别了镀金骑士的传闻。(参见宋应星《天工开物》)李时珍解释说,水银具有诸般神奇的特性,在历史上早有记载。他描述了方术家用他们所谓的“神奇液体”制作蜡烛的过程,他们利用这种特制的蜡烛发出的光来寻找珍贵或藏匿起来的物体:“方术家以水银和牛、羊、豕三脂杵成膏,以通草为炷,照于有金宝处,即知金、银、铜、铁、铅、玉、龟、蛇、妖怪,故谓之灵液。”(《本草纲目》卷9,“水银”)

水银是一种曾引发大量学术争论的自然物:因为它既可以瞬间致人死亡,也可以给人类带来不朽生命,所以它的特性需要被清楚发掘。为了理解李时珍对镀金骑士和水银海的故事所做的解释,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水银作为一种金属,是五行基本元素的物理表现之一。作为自然界最基本的力量,五行调节了宇宙中所有的变化,并帮助形成了《本草纲目》的体例结构和作者的认知决策。

……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历代对于变化本身所持的看法及产生的诸多争论与分歧,因为此前的著作者们认为自然界的变革是如此明显昭彰,而且往往又非常奇特,很值得阐发和辩论。有鉴于此,李时珍不得不思索各种办法以甄别这些主张中究竟哪些是真实可信的。在他的这部杰作中,他非常努力地想要赋予那些关于腐朽、呼吸、死亡和其他变形的动物寓言合理性,并从中发展出了自己对于宇宙万物的阐释,即宇宙是一个不断流动的实体的集合——事实上,正是流动创造了实体。他最终构建出一幅关于自然世界的图景,里面充满了各种过程,而变化是这幅图景和各类过程最基本的存在前提之一。

李时珍描述自然变迁中最基本元素的状貌,就像是在描述一个人的身体:“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本草纲目》卷5,序言),火赋予万物生命和死亡(《本草纲目》卷6,“阳火、阴火·集解”),而宇宙变化的奇迹具体体现在作为“气之根,土之骨”的石身上。作为“气”的具象化和有形化,水、土、火、石等物质,其存在样态的转变可能从柔软到坚硬(典型的如钟乳石的形成),从活跃到静止(典型的如植物化石),从生机勃勃到麻木不仁(如动物和人的石化),或从无形到有形(如雷电、地震和星辰的凝固缩影)。(《本草纲目》卷8,序言)这是对“气”和“气”在宇宙万物上的具体物质呈现即“物”所表现出的各种特质的一种唤起性陈述:柔软或坚硬,运动或静止,精神或灵魂,感觉或感受,以及形状或形式。

李时珍描述这些特质之间的转变,经常使用两个词语:“变”和“化”。虽然这两个专有名词不容易找到严密对应的英语单词,但简单地讨论一下它们的用法并做适度引申,就可以了解它们在《本草纲目》的文本中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这两个字眼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复合词“变化”,这是一个广义的宽泛的术语,指向了自然界的普遍变化,但也同时意味着在植物、动物和宇宙其他物质之间转变的情形。

“变”最广泛用于讨论自然物发生的某个方面的变化:头发“变白”(《本草纲目》卷4,“百病主治药·须发”),头上所生虱子“变黑”(《本草纲目》卷40,“人虱·集解”),也即任何物体在颜色上的改变。一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见的改变也是一种变化。血管可以“变通”(畅通无碍),体液或寄生虫可以“变动”(开始移动)。“变”所指的变化是可以观察到的,最重要的是,它不一定标记着生物生命周期中某个可预见的阶段。物体的“变”经常让人匪夷所思。(在不同的语境下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中医人类学家许小丽曾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里“变”和“化”的使用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化”所指的变化主要在人体内进行,是看不见的,而“变”所指的变化在观察者的眼中是可见的。)它甚至可以指乌龟或蘑菇所经历的长达一千年的缓慢演变过程。“化”在医学文献中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李时珍的文本中,“化”的使用频率是“变”的两倍多,部分原因是它包含着“溶解”的意思,有几百种药方要求将药材粉末“化”在水、酒或血液等液体里。(据我自己统计,“变”字在《本草纲目》中出现了300 多次,“化”字的出镜率则高达780 次。)“造化”是用来描述宇宙的创造和创造过程的词语,其中就含有“化”字。在最广泛的文本应用里,“化”总是跟“变”一起出现:如果“变”在可观察的方面是一种可能令人惊讶的转变,“化”则代表了一种更根本的改变,这种改变被看作对象生命周期中更贴近其“自然本质”的部分。

(以上摘自本书第三章  变化之根本:《本草纲目》中的五行)


展开
目录

致谢

前言 嗜墨:好奇的天性

第一章 孕育:一位博物学家的诞生

第二章 生成:博物学家如何剖析世界

插曲 “龙在这里”:《本草纲目》巡游指南

第三章 变化之根本:《本草纲目》中的五行

第四章 变化之萌蘖:《本草纲目》中的植物与“服器”

第五章 变化的身体:《本草纲目》中的昆虫

第六章 变化中的万物:《本草纲目》中的兽与人

终 论 死亡与重生:李时珍在后世的接受史

附录一 李时珍:历代诸家本草

附录二 《本草纲目》内容架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