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在国际共产主义舞台叱咤风云的关键人物,片山潜身上毫无疑问有诸多重量级的标签——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劳工运动家、日本共产党创始人……
然而,在这部首次引进的自传作品中,这位我们中国革命的最好的朋友,以知交的口吻叙谈了他的前半生,并真切致意: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片山潜在风雨飘摇的江户末期度过了童年,追忆的儿时岁月呈现出田园牧歌般光景,作为次子的他颇受冷遇,却对人情风俗体感甚深。明治维新后的新式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对知识的渴望促使他跨过山海,只身闯荡美利坚,成为“半开化时代”的逐潮青年,继而走上革命道路。
片山潜是理想主义者,尽管生活贫困交迫,但始终满怀光辉灿烂的希望;他更是理想主义的践行者,他阔步向前,留下奋斗的深刻印记。大浪淘沙,历史会记住真实的他。
片山潜是日本明治时期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家,本书是他的自叙传记,主要是关于他早年经历的回顾。片山潜追忆了他少年时代的人生旅程,生于农家,长于田垄,作为农民的儿子,土地给予了他最丰富的给养,在娓娓道来的乡间意趣中,我们看到了19世纪下半叶日本真实的底层生活样貌。出于对知识的渴望,青年片山潜走出故乡,外出求学,他一面当排字工人或私塾仆役,一面学习汉学;此后远赴重洋,赴美国勤工俭学,继而又前往英国进行考察,着重走访伦敦等大工业城市,他对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增进了认识。在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后,片山潜回到故土,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立志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贡献自己的一生。
本书写作之时,片山潜已经步入暮年,回首往昔,他选择把自己“平庸”的一生不加修饰地、赤裸裸地记述下来。在这个激烈动荡的时代之中,他究竟是如何来解读自己的?我们迫切期望探知。
在东京监狱回忆少年时代
究竟是什么事让我脱离农民生活而立志学问呢?其实,这也是让我改变命运的原因。我辞别故乡四海为家,于贫困艰难的逆境中在他乡讨生活。我之所以喜欢上学问,固然与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萌生起来的自我独立意识有关,也正如前面所述,是在小学里接受的实用性教育的结果。我小学辍学后,在和前面提到的朋友们交往时学到了很多东西。除此之外,我还自学。我随性乱读,读了《楚汉军谈》等各式各样的通俗小说。哥哥有一套标注了假名读音的《四书》,我拿来读了,还从家本那里借来种种书籍阅读。说到算术,我买来自学用书努力钻研和算,从差分均输到开平方、开立方我都掌握了。不过,这都是抱着好玩的心情来学的,换言之,只是作为个人兴趣的学习。但是,我在那时下了大决心要做学问。身为一介农民要以学问立身,实在是很大胆的事。放在今天,这不算什么事,但在40年前,不得不说这不只是大胆,简直就是莫名其妙的妄语。但是,我就下了这个决心。而且,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清楚楚地记得下这个决心时的情景。当时,作为农闲时的副业,我烧炭卖钱。当然,是砍伐自家山林来烧炭,所以并不需要本钱。把自己烧的炭拿去出售,所以是净赚。烧炭是一项技术含量相当高的活计,现在看起来很有趣,但亲自去做则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有时候晚上都不能睡觉。把烧好了的炭装进草口袋时,全身上下一定会变得漆黑一片。但是,烧炭也好,伐木也好,这些经历也并非是什么稀奇的东西。因为去山里就知道,有很多人都以此为业度日,我不过是其中的一员。我把自己烧的炭装进口袋里,每天早上让牛驮6袋,我自己挑4袋,运到几里路开外位于大户的批发商店卖掉。一大早起来就去,所以通常会在10点钟左右回家。当时,在大户的“藏本”家(从前是作为贡米缴纳点的富豪)的厢房里,山田方谷开了一家私塾。所以,每次我来大户都能听到学生们朗读课本的喧哗声,能看到很多学生在开心地玩耍,不由心生羡慕。山田方谷是汉学家,也通晓数理知识,所以他会给学生讲授那时刚在社会上兴起的物理学课程。他发挥其汉学功力,让那些师范学校毕业的人颜面失色。像这样,藏本私塾在乡里很受好评,也激起了我对学问的兴趣。那正好是明治十年(1877年)正月下旬的事情。天还没有亮我就起床了,和平常一样,我让牛驮着炭,自己也挑一些,赶着牛出发去大户。但是,那天从早上开始滴滴答答地下起了大雪。因为没有带伞,从头到脚全身都沾满了雪。而且,装炭的口袋上也积起了雪,担子变得更加沉重了。面对如此状况,我感到非常痛苦,全身的汗都可以拧得出水来了。因为身体发热的缘故,落在身上的雪开始融化,衣服湿漉漉的。头顶上的雪融化后顺着脖子滑溜溜地流到了胸口,那种难受劲儿,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浑身不快。而且,雪越下越大,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身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衣服也变得又重又冷。挑着近 70公斤重的担子走几里路,原本就很累人,但这天早上感觉特别疲倦。到达藏本批发店时,肩膀简直就要碎裂了。那天和平常一样,从屋里传来学生们的读书声和谈笑声,颇有声势。就在这个瞬间,我突然想到,如果把忍受现在这种痛苦的精神用来学习的话,那一定会学有所成。而且在我看来,做学问即便也要饱受如此痛苦,那也一定要比烧炭驾马车等愉快得多。我断然决定要做学问。就这样,我暗自决定了要以学问为立身之道。为了学问,纵然比现在还要苦,我也在所不辞,我一定要功成名就让别人看看。就这样,我笃定了决心。此时,疲劳和不愉快立马就消失了,我感到无比的愉快。
我依然干农活和烧炭。但是,在下定了决心之后,我的日常生活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那之前,学习于我只是消遣,而今成了有目的的行为,且激起了我数倍于此前的发奋之心。我想尽各种办法来学习。有时我去遍照院,让我以前的老师即那位老僧教我。但是,老僧对近来出版的书籍也弄不明白。在本山寺的茶屋里,有一位名叫佐吉的老头,此人很有学问,我甚至去找过他讨教小说读本方面的问题。在那一段时间里,我煞费苦心,吃了很多苦。和现在情况不同,那时自学非常不方便,母亲总是安慰刻苦奋斗的我。在我下定决心的那个早上,我一回到家马上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我的决定,但最后又对我表达了满腔的同情。她鼓励我并祝我成功。母亲在心里一定是为我的决心感到高兴的。在那时,我以一己之力对母亲尽了孝道。母亲从年轻时起,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痛苦。因为她过度劳累,一年年地衰老起来了。更要命的是,作为长子的哥哥品行不好。他卖掉田地,把钱花在女人身上。母亲感到了难言的苦闷,我总会安慰她。母亲是一个想得开的人,她绝不说抱怨的话。但是,对我做学问一事,她打心底感到担心。一两年后,当我告别故乡外出求学时,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为我做了很多衣服,为我能健健康康地学习感到高兴。
可是,尽管自己下定决心要以学问来立身,但完全不知道从何着手,也找不到人商量,在异乡也没有自己的朋友知己。但是,决心不能因此而动摇。我苦心孤诣地想尽一切办法来学习。我最后做了弓削小学的助教。每月的薪酬为1日元,每天都出勤,负责一年级的教学。这下,我可以安心学习了。但是,毕竟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当助教非常吃力。我请求老师给我讲解关于《日本外史》的评论文章。就这样,我在那里待了一年时间。
明治十一年(1878年)秋天,我辞去了弓削小学助教的工作,决定去位于津山的植月村观音寺。这是因为遍照院的老僧调到了该寺。而且,在这个寺庙里设有小学校,我去那里做助教,当然也是为了学习。我给大土井诚之助做助教,他是个很高尚的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告别我那亲爱的故乡去到外地。告别生活了20年的故乡时,总是依依惜别的,尤其是和母亲分别让我非常难过。实际上,我从这个时候起才开始了纯粹的学生生活。因为是要独立开创自己的命运,所以对于前途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但是,因为我做过农民,不作非分之想,始终秉承农民之于庄稼的观念来营生度日。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个观点有些跟不上时代了,但其结果却是不二的。爱山曾说我是像驮马一样的男人,此言正确。有人认为我是个胆小鬼,我也觉得自己是个胆小鬼。所以,在学生时代我不曾做过大胆出格的事。因为自己胆小,所以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是不会贸然行动的;也正因为胆小,即便很痛苦,也容易满足现状,这给了我非同寻常的忍耐力。所以,胆小怕事一变而成为百般忍耐,无论遭遇了多大的困难都不会屈服,从这种能够忍耐困难的自信心里产生出一种勇气。在学生时代,我不曾在困难面前退缩过一步,总是采取进取性的方针。关于这些事,我会在后面讲述自己的学生生活时据实说出来。如今,在即将离开故乡之际,有一件事我得说说。那就是关于我的宗教信仰问题,这与我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即便是在学生时代,也无法忽视我在故乡受到的宗教教育。
我家世代信奉天台宗,家里所有的人都信仰神佛。我受他们的感化,在孩提时代就培养起了信仰。那时,我总是被母亲或祖父带着去参拜神佛,虔诚地祈祷寿福,相信如果做坏事,就会受到神佛的惩罚。我孩提时代的宗教教育除了来自家庭日常习惯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邻居家有一本名为《三世相》的厚厚的古书,我曾数次借来让母亲或曾祖母讲给我听。这本书通过插图来阐明各种做人的道理,非常有趣。这本《三世相》在培养我的宗教思想上给予了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原本是佛法方面的迷信思想,但是已经成了我的固定思想,至今在我身上仍有挥之不去的迷信观。这些都是从这本书上学到的,尤其是关于释梦的内容,即便是在今天,我明知它是迷信,但还是不能轻易地忽视这些解析。我认为给孩子的读物,必须要注意对书本的选择。我孩提时代的宗教观是神佛混杂的。而且,宗教会对农民的精神产生极大的力量,尤其是神道教强调神无所不在,人被严重束缚住了手脚。水里有水神,山里有山神。稍微有点头痛或是肚子痛,都要去神官那里,求他向神祈祷。于是,神官会做祈祷,并说这是恶神在惩罚人,或是碰到了金神,是神佛在作祟,云云。接着神官会用种种方法来安抚神灵,并送给祈者一道保护符。患者用水将符吞下,肚子疼就会止住。神官代替医生行医。这些迷信活动在我学生时代就已销声匿迹了。但是,其中的真理性的东西成为我的精神力量,它所宣扬的天道不杀人、生死是天命等信条,给了我的人生极大的自信和力量。
以上是我在故乡生涯中的一斑。关于我的求学生涯,容待他日再讲,今天就此打住。
1 译者前言
3 生平记
45 在东京监狱回忆少年时代
66 母亲最后的声音
81 印刷工时代
87 从事劳动运动的主要原因
92 来自《左传》的感化
97 感激《经国美谈》
105 怀念喝大酒的时代
112 关于福泽谕吉先生
117 耶稣教徒大运动和赴美决心
129 以旧金山为中心
137 阿拉米达的回忆
141 进入马里维尔学院
147 爱荷华大学时代
152 追忆大学生活
158 愉快的校园生活
161 诺斯菲尔德之夏
164 田中正造和伊藤是骗子
167 有个女子来见我
168 大四那年
170 研究社会主义
175 在英国徒步旅行
177 探究社会问题
180 英国劳动运动的指挥者
185 资本主义万能的伦敦
189 英国的贫民窟
197 从耶鲁大学毕业
201 再见,美国
204 海上漂流两个月
208 时隔13年回国
210 故国山河
212 社会生活的序幕
215 失败的经历
217 金斯莱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