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安石治术(摧制豪强与理财兴国)(精)/中国古代大政治家的治国智慧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531634
  • 作      者:
    作者:马平安|责编:窦忠如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王安石(公元1021年12月18日—公元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这个“三不”口号之所以能由王安石提出,除了他自身的性格因素外,还与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及他们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和抱负有着很大的关系。本书以史为鉴通过介绍王安石的人生经历,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努力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构建当今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展开
作者简介
马平安,1964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史、中国近代政治史。写作出版《春秋何以无道》《战国何以称雄》《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中国政治史大纲》《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中国近代政治得失》等著作2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主持的变法运动历时十六年(1069—1085年),但主要举办还是集中在熙宁年间的熙宁二年至熙宁九年(1069—1076年)。在此期间,王安石在财政、经济、军事、官制、选举、教育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些改革,在时间上有早有晚,不是齐头并进;在内容上有多有少,不是平均分配。其着力最多处,是在理财和整军。农业经济关系的改革,是“富国”的重点之一,在这方面先后推行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改革商品货币关系,是“富国”的又一个重点,这方面先后推行了均输法、市易法、免行役法等。“强兵”在变法中的地位不亚于“富国”,为此先后在军事领域实行了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此外,熙宁新政也涉及到科举与教育领域的改革。熙宁新政企图改变北宋中期以来国家积弱积贫、官场因循拖沓的现状,目的集中在“抑兼并,振贫弱”“兴田利,增利禄”等方面。通过新政,国家财政有所改善,西北边防有所好转,积贫积弱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
展开
精彩书摘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王安石提出来的,这是他为变法求强寻找到的思想武器。
王安石(公元1021年12月18日—公元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这个“三不”口号之所以能由王安石提出,除了他自身的性格因素外,还与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及他们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和抱负有着很大的关系。
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扩大科举选官范围、兴办学校教育等政策,使得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并且成为北宋政治势力中与能与皇帝共治天下的重要政治力量。
“三不”主张的提出有三个基本历史条件:
一是随着自中唐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加快,代表南方新兴经济力量和社会阶层利益的士大夫阶层逐渐开始主导和掌控国家政治的话语权。到北宋中期,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士人终于获得了“得君行道”的上佳历史机遇。
二是自中唐开始的儒学复兴运动到北宋中叶达到高潮。这个文化复兴运动是当时士大夫们力图改变隋唐以来儒家道德水平迅速下滑局面,融会儒、佛、道三家学说,重新诠释儒家经典,倡行内圣外王,企图重建社会与道德伦理秩序的一种“治平”理想在现实中的努力。
三是王安石以效法“先王之政”来改革“祖宗之法”,摧抑兼并,整顿财政,作为富国强兵的施政理念,企图挽救与缓和北宋中期以来的社会、政治与财政危机的政治需要。①“三不足”正是为迎击当时社会上保守力量对变革的普遍反对,为克服困难,坚定救世信念而提出来的。
首先,“天命不足畏”是王安石继承与发展前人思想的结果。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天人相分,天是自然的,大自然是伟大的,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吉凶祸福、贫富夭寿,是人们自己决定的,与上天无关。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又说:“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②“明于天人之分”是荀子思想的重要特征,他把“天”“人”做了明确的切割,由此凸显人的能动性与独特价值,他甚至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提出,使中华民族认识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这种人能胜天、不信邪、靠自己拼搏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史上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然而,到西汉时期,董仲舒讲天人感应,提出宇宙模式,这就是天有十端说,十端是天地阴阳五行与人。具体说来,就是: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他说:“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①“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②他利用阴阳五行讲灾异劝戒当政者。在《春秋繁露》中有论阴阳的五篇、论五行的九篇。以阴阳五行讲天人感应、灾异谴告,占相当大的篇幅。董仲舒以天、君、父为阳、为尊,地、臣、子为阴、为卑,因此强调:“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也。地事天也,犹下之事上也。”③“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任何荣誉都要归于国君,任何罪过都要臣子承担。臣子做一件事,做好了是应该的,是托皇帝的洪福;做坏了,则是自己的失误。这当然是为国君树立权威的说法,这种说法有利于维护君权,维护大一统政权,维护正常、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然而事情总有两方面。董仲舒在维护君权的同时,还要对君权有所限制。因此,他又运用天人感应说与谶纬说来警戒君主的胡乱作为。
P1-4
展开
目录
总序 治理国家需要以史为鉴
前言 一个“三不”政治家
第一章 宋初顶层设计之缺憾
一、宋初形势对创法立制之影响
二、太祖、太宗祖宗家法之局限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
一、“三冗”问题的凸显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第三章 庆历新政的失败尝试
一、以澄清吏治为核心的新政举措
二、庆历新政失败之主客观因素
第四章 地方任上的治理探索
一、鄞县时期的治理探索
二、舒州通判到江东提刑
第五章 度支判官的经国思考
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二、理财为治国之首务
第六章 荆公治国理政之方略
一、“择术”
二、抑制兼并与“理财”
第七章 熙宁新政之主要内容
一、理财与兴农
二、将兵与保甲
三、取士与兴教
第八章 朝廷政争与新政失败
一、宋神宗的分歧与新法的成败
二、朝臣政治分野与不断的政争
三、高太后听政与对新法的厌恶
四、王安石的政风与其成败的关系
结语 王安石治国论
一、理财为治国之首务
二、“摧抑兼并”
三、崇尚法治
四、如何养育人才
五、兵制改革
六、结论
附录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王安石行政大事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