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尽忠报国(岳飞新传)/中华文脉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9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5911593
  • 作      者:
    作者:王曾瑜|责编:王淑贵
  • 出 版 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社科院名誉委员、宋史研究会前会长 王曾瑜先生力作修订版

★秉史家良知,还原历史真相,书写岳飞正史 

★解读岳飞的命运悲剧,是理解传统权力社会的一把钥匙

★研究岳飞的不可绕开的扛鼎之作。


一、本书以严谨扎实的史料,梳理岳飞真实的一生,纠正了关于岳飞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在被秦桧篡改的《宋史》等史书的谬误影响下,认为岳飞是军阀,不懂政治等;一种是受到岳珂的《鄂国金佗倅编》影响,将岳飞塑造为一个愚忠的形象。本书认为,这两种认知都与真实的岳飞形象相差甚远。本书认为,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天才,岳飞仁心爱物,赤诚报国,其精神光耀华夏,其事迹可歌可泣。

二、本书与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一起,被史学界誉为研究岳飞的不可绕开的扛鼎之作。作者王曾瑜先生是研究宋史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委员,宋史研究学会前会长。在本书中,他用翔实、准确的史料,参证多种史料,针对疑点、难点,辨别真伪,匡正谬误,以绵密的叙事,扎实的史料,寓深情藏褒贬,真实再现岳飞的“三十功名”与“八千里路”真实,为后人还原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岳飞形象。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曾瑜,1939年生,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专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宋史研究泰斗邓广铭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著有《鄂国金佗稗编、续编校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荒淫无道宋高宗》、《宋朝军制初探》、《辽金军制》、“宋朝阶级结构》、《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此书与他人合撰)、《王曾瑜说辽宋夏金》、《辽宋西夏金代通史》(此为大型著作,本人只写小部分)等专著,历史系列纪实小说七部,论文和译文27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靖康二年,金军挥戈南下,打破了汴京城内的酣歌醉舞。长达若干年的宋金鏖战中,劫难深重的中原大地涌现出无数抗金志士,岳飞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将星。出身农家、天生神勇的的他,在年仅三十九岁的生命里,辗转多处,四次讨金北伐,成长为一员威震金军的军事奇才。孰料宋金议和,岳飞被作为政治牺牲品,含冤被害。

岳飞短暂而富有传奇的一生,犹如耀眼的彗星,长久地辉映着历史的星空,而他一生都践行的尽忠报国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民族精神与民族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书以翔实而又准确的史料,深层透视岳飞光辉而充满悲剧的一生,深入剖析岳飞的性格特征与精神结构,剖析他所处时代的独特的社会结构、政治生态,真实再现两宋之交的社会环境。

展开
精彩书评

在中华四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中,对后世子孙起着巨大精神影响的历史伟人,为数并不多。而岳飞则是其中的一位。岳飞“尽忠报国”的精神,他的高风亮节,不仅为表率于宋代,也激励着后世。

在战争史上,不乏好战嗜杀的名将。岳飞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仁心爱物”,他英勇善战,却从未将杀人视为乐趣。这不仅表现在他平定吉州、虔州叛乱和对杨么叛军的处置上,即使对金军也不例外。这种“以人为本”、珍视人命的军事观,是十分难得的。

《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天才的军事著作,然而自此部兵书问世后,尽管中国历代名将辈出,军事理论上却无重大突破和更新。岳飞反对防守,主张进攻的方针,仁严兼济的治军实践,“连结河朔”的策略以及“以人为本”的军事观,无疑是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四项重要贡献。

     ——王曾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佃农投军


第一节 从出生到成婚

奔腾万里的黄河,丰饶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中华民族灿烂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是民族伟大精神的哺育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岳飞就诞生于此地。

“黄河二月冻初销,万里凌澌流剑戟。”这是北宋后期气温偏低、冰封初解的黄河风光的写照。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1103年3月24日)夜里,在河北西路相州(治安阳,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座普通农舍中,一个岳姓婴儿呱呱落地,发出雄亮的啼声。婴儿的乳名叫五郎,据说诞生时恰好有大鸟飞鸣于其屋上,故取名飞。依中国古代礼俗,男子年二十而冠,宋时俗称裹头。男子冠时,在名外取表字,名和字的含义往往须互相照应。但宋代或“男子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并取表字。岳飞后取表字鹏举。

在中国古代的姓氏中,岳姓是个小姓。自宋以前,历史记载中尚无岳姓的名人。岳飞的籍贯今在河南省,而宋时却称河北人或河朔人。

岳飞的曾祖父叫岳成,曾祖母杨氏;祖父叫岳立,祖母许氏;父亲叫岳和,母亲姚氏;还有一个叔父岳睦。岳家世代务农。姚氏生五郎时,已有三十六七岁。岳飞应有四个哥哥,都夭亡了。不久,姚氏又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岳翻。岳飞至少还有一个亲姐,后外甥女婿高泽民曾在他军中担任主管文字。

岳和夫妻在临近绝育之年,居然得到了双子,自然欣喜异常。但是,他们绝不放纵孩子,而是“鞠育训导”,既有温暖的抚爱,又有严格的管教。姚氏作为慈母,更是恪尽己责。所以岳飞自幼就对父母有极深厚的感情。

一个普通的农家子,体力劳动自然是其本分。岳飞自幼就参加各种劳动,如牧牛放羊、拾柴割草、烧火煮饭之类。因自幼严酷的劳动锻炼等因素,造就了岳飞惊人的膂力。

岳飞非常喜爱武术。弓弩是宋时的主要兵器,时称“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弩其实是弓的一种。弓可步兵和骑兵通用,弩一般用足蹶开张,故只能由步兵使用。弩箭比弓箭射程远,洞穿力强。衡量一个人的武艺,主要看他能挽多大的“弓弩斗力”和射箭的准确性,时称“射亲”。岳飞年龄不满二十岁,已能挽弓三百斤(一宋斤约合1.2市斤),用腰部开弩八石(一宋石为92.5宋斤,约合110市斤)。按照宋朝军制,“弓射一石五斗”,已算武艺超群,可选充“班直”,当皇帝的近卫。北宋武士挽弓的最高纪录也只有三石。可知岳飞的挽弓能力已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岳飞十几岁时,曾向“乡豪”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当众表演,连发三箭,都射中靶心。岳飞取过弓来,也射了两箭,居然射破周同的箭筈。周同大惊,立即将两张心爱的弓赠送岳飞。只花费数日工夫,周同就传授了全部射箭的诀窍。经过苦心和精心的练习,岳飞能够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周同病死,岳飞悲痛不已。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都要到周同坟前吊唁。由于经济拮据,岳飞甚至典卖了自己的衣服,在坟前酹酒埋肉。岳和发现儿子的衣着突然一件件去向不明,便追问岳飞,甚至笞挞他,而岳飞却既不埋怨父亲,也不说实情。后来岳和暗地里跟踪,方才发现了儿子的秘密,转而称赞岳飞。

岳和一家祖祖辈辈扶犁握锄,不可能有多少文化。宋代的农村,有所谓“冬学”,从十月到十二月,利用农闲,由穷书生授课。课本有《百家姓》《千字文》《杂字》之类,时称村书。农民们只要能积攒一点钱,还是很乐意遣送子弟入冬学,读村书。著名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说: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官府摊派赋役,有大字张挂的榜帖、由子(通知单)、户钞(收据)之类;农民私人也有土地契书、借据之类。农家子弟认识一些字,可能会少受一些官吏、保正、保长、揽户(以承揽他人赋税的输纳为业者)和地主的欺诈。农家子弟入学,并非为入仕当公卿。

岳飞可能也在冬学里念过村书。尽管他对文化知识如饥似渴,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农家子弟一般不可能在文化上得到深造。穷困的岳家无力购置高级的蜡烛之类,甚至也不用低级的油灯,在白天辛勤劳作之余,岳飞经常借着燃烧枯枝败叶发出的火光,看书识字,以至通宵不寐。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强,又有持久不懈的顽强毅力。后来当将帅时,终于有相当的文化水平,略知书传,即懂得一些儒家经典,能赋诗,填词,作文,写行书,其书法则学苏轼,字尚苏体。岳飞喜读《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

岳和家原是拥有几百亩瘠薄耕地的自耕农,在岳飞和岳翻出生前,生活自给有余。遭逢灾年,虽然自家口粮也相当紧张,他宁愿和姚氏用小米掺和野菜,熬成稀粥,一日只吃早晚两餐,将强行节余的粥接济逃荒乞食者。他纯厚和善良的品德给岳飞以很深的影响。

随着岳飞和岳翻长大成人,由于各种原因,岳和的家境每况愈下,日益艰难。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相州发生涝灾,“夏雨频併”,收成锐减。翌年,即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岳和抱孙心切,为十六岁的岳飞张罗婚事,娶了一个刘姓女子。一年以后,即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六月,岳飞长子岳雲出生。喜事临门,而岳家的经济负担却日渐沉重。

古代农民在无法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只能典卖田地,或者借高利贷。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使自己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最后无非落到“公私之债,交争互夺,榖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的悲惨境地。

岳飞新婚不久,便不能在家乡安居了。这个不足二十岁的青年,只能强忍悲痛,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他万分依恋鬓发苍苍的老父和老母,却又不得不同他们离别。

第二节 韩府佃客

相州州治安阳县有一户世代富贵的簪缨之家——韩府。早先韩琦历任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宰相,是华宗盛族的奠基人。他的长子韩忠彦又在宋徽宗初年任宰相。韩府既是皇亲,又有许多贵戚。在宋帝国的上层,几乎处处渗透着这个豪门大族烜赫的势力。

按宋时法律规定,本地人一般不准在本地任官。但是,为显示宋皇朝的特别恩宠,韩琦和长孙韩治、长曾孙韩肖胄都先后担任相州的知州。为炫耀本人的衣锦荣归,韩琦在安阳县筑昼锦堂,韩治筑荣归堂,韩肖胄又筑荣事堂。史书上将此事传为美谈。从另一角度看,这也表明了韩府是本地极富极贵的豪强之家。

韩肖胄大约是在宣和元年,接替其父韩治,继任相州知州的。当时他有四十多岁。大约就在韩肖胄的四年任期内,岳飞作为一个不足二十岁的青年,自汤阴县来到毗邻的安阳县,当了韩府的佃客。

宋朝乡村无地的佃农,一般须编入“乡村客户”的户籍。他们大抵租种地主的田地,而向地主缴纳实物地租。有些地主还出租耕牛和农具,甚至掠取高达八成的地租。尽管剥削量已经很重,某些贪得无厌的地主还经常使用各种手段,例如用大斗、大斛巧取豪夺,变相加租。高利贷也是地主掠夺农民的一种重要手段。“客户耕田主户收,螟蝗水旱百般忧。及秋幸有黄云割,债主相煎得自由。”

在政治上,宋朝佃农的地位是低贱的。法律上甚至明文规定:“佃客犯主,加凡人一等。”至于地主杀害佃农,可以不必偿命,所以有的富人敢于专杀,甚至视佃农的性命如草芥。

岳飞和其他佃农一样,“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日而作,戴星而息”。这个来自外县的谋生者,虽勤劳至极,但生计看来仍相当艰窘。

有一天,岳飞去韩府的庄墅借籴粮食,恰逢张超率几百名盗匪包围了这座庄墅。岳飞便凭借自己的高超武技,攀登上墙垣,引弓一发,利箭直贯张超的咽喉,即时毙命。几百名盗匪群龙无首,立刻溃散。

在养尊处优的韩家子弟眼里,本来绝无一个普通的青年佃客的位置。此次意外的突发事件,使他们都认识了岳飞。后来岳飞成为名将,韩家子弟在官场中有意无意的宣传,使士大夫辈都知道了岳飞的低贱出身。

岳飞解救了主人的危困,但韩府似乎也并未另眼相看、厚待岳飞。岳飞受尽煎熬,眼看困顿的生活无边无涯,他寄身异乡,益发思念父母,思念亲人。最后,他不得不下定决心,离开安阳,返回汤阴。

第三节两次投军

宋徽宗赵佶是个荒淫奢侈的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昏庸和昏聩,与其在音乐、绘画、书法、棋艺、诗词等方面的聪慧,融于一身。这既是他个人的特性,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终宋一代当政者的特性。

宋徽宗君臣眼看辽朝行将被新兴的金朝所吞灭,便采取联金灭辽的政策,企图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等十六州。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五、六月和十月,宋朝两次集结时称战斗力最强的陕西军北伐。当时辽朝退守燕、云地区,仅存蕞尔之兵,居然将宋军打得一败涂地。最后,仍由金军攻占燕、云地区,宋朝只能出重金高价,方买回了几座空城。

宋徽宗君臣对内大肆搜刮,向人民加派许多苛捐杂税。最有名的,如东南的“花石纲”,北方的“公田”,全国范围高达六千二百万贯的“免夫钱”等。在河北等路,繁重的军事后勤供应,加之征辽军队过境时的骚扰和抢掠,更是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岳飞回乡后,遭逢此种兵荒马乱的年景,生计更为艰窘。经全家再三商量,认为凭借岳飞的一身武艺,出外当兵,尚是一条谋生之路。

宣和四年,岳飞正好二十岁,已达成丁之年。年逾古稀的外祖父姚大翁钟爱岳飞,得知岳飞准备投军,便想方设法,请来一位名枪手陈广,教授岳飞枪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岳飞枪法精熟,汤阴全县并无对手。

九月、十月间,真定府(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有一位文臣新知府上任,名叫刘韐。按照当时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体制,真定知府兼任真定府路安抚使,统辖真定府、相州等六个州府的军务。前线第二次征辽的败报传来,刘韐感到惶恐,他担心辽军乘胜侵轶,便临时招募一批“敢战士”,岳飞也在应募者之列。

刘韐在检阅应募者时,很快看中了这个青年。岳飞头颅颇大,方脸大耳,眉宇开阔,眉毛较短,双目炯炯有神,身材中等偏高,极其壮实,生就一副雄赳赳的勇士气概。刘韐同他谈话时,岳飞申述了自己保卫乡土的决心,刘韐当即任命他为小队长。

事实上,辽军没有也不可能乘胜攻宋。刘韐便使用这支敢战士的队伍,从事对内镇压。相州有一股“剧贼”,其首领是陶俊和贾进。他们“攻剽县镇”,杀掠吏民,屡败官军,祸害一方。岳飞请求为故乡除害,刘韐便派他率二百名兵士,返回相州。岳飞先派三十人假扮商旅,听任陶俊和贾进俘掠,收归部伍。他又命令一百人埋伏在山下,自己领几十骑前往挑战,佯败而逃。陶俊和贾进率众追击时,山下伏兵乘机出击;三十名伪装的商人也充当内应,俘掳了陶俊和贾进,其余党全部溃散。

接替韩肖胄的相州知州王靖向上司申报,保举岳飞为从九品的承信郎。不料岳和因长期劳累和贫困的折磨,突然一病不起。噩耗传来,岳飞哀痛至极,急忙跣足奔回汤阴。朝廷因财政拮据,也将不属正式编制的敢战士裁撤。王靖的保举状就成了一张废纸。

按中国古代的规矩,父母死后,儿子守孝三年,实际上不满二十七个整月。自宣和四年冬至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冬,岳飞一直居家。守孝期满,为了糊口,又去附近某个市当“游徼”。宋朝因商业繁荣,县以下有镇、市一类小工商业点。镇的地位高于市,市可升为镇,镇可升为县。游徼类似今之巡警。困顿沉闷的生活,使岳飞不免借酒浇愁。有一回,他竟然酗酒滋事。姚氏得知后,便严加训斥。岳飞本已懊悔,又一向孝敬老母,他郑重地向姚氏保证,从此之后不再喝酒。岳飞不当游徼,为了谋生,再次投军。

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又发生水灾,“民多流移”。宋朝实行灾年招兵的政策,理由是“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将无以维生的破产和流亡的农民招募为兵,可以防止他们当盗匪,而将反抗的力量转化为维护统治的力量,这是统治者的如意算盘。

招募兵士,宋时称“招刺”。招募者先用刻着尺寸的木梃丈量被募者的身长,再检阅他们的跑跳动作和能否骑马奔驰,最后又观测其瞻视目力。凡合格者,就在脸部等处刺字,发放衣、鞋、钱币等。按各人之身材高矮,分别拨隶上、中、下等禁军和厢军。

在军士脸部、手臂、手背等处刺字,标明军队番号和军人身份,乃是唐末和五代的藩镇遗制,目的在于防止军士逃亡,逃亡后便于追捕。刺字是耻辱的标记,只有罪犯、奴婢和某些官府工匠有此种待遇。当兵在宋时是一种卑贱的职业,一个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从军的。

岳飞在这个灾荒年景前往应募,再次沦为行伍贱隶。他大概不肯在脸上蒙受耻辱,凭借自己超群的武技,争取投充“效用士”,但仍不免在手背上刺字。岳飞被分拨到河东路平定军(治平定,今山西平定县)。平定军屯驻的禁军(正规军)编额有五指挥,每指挥名义上应有四百或五百人。其中神锐军两指挥和宣毅军两指挥,属侍卫步军司系统;广锐军一指挥,属侍卫马军司系统。岳飞大概是编入广锐军,充当骑兵。岳飞投军不久,便升为偏校。

实行募兵制,用巨额军费赡养大批脱离生产的人口,成为宋朝社会的痼疾。军中发放的钱粮,不仅供应军士,还须兼及军士的家眷;军营中不单屯驻军人,也须居住家属。养兵百万,实际上是养五六百万人。在生产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庞大的军费负担,压在好几千万农民身上;尽管宋廷竭泽而渔,财政开支仍经常极度紧张,甚至入不敷出。

其实,养兵费用相当部分是落入将领们的私囊。兵士们被克扣军俸,被强当将领和其他官员的苦力,受尽凌虐。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兼营其他职业。军队内部存在着尖锐的官兵对立,兵士们常常走上逃亡和反抗的道路。军政腐败,军纪废弛,编制不满员,将领们有意保留缺额,以便冒领和私吞军俸。军队平日训练颇差,甚至完全没有训练;战时则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溃。尤其是在宋徽宗后期,内有高俅,外有童贯主持军务,整个庞大的军事机构被蛀蚀得千疮百孔。

自宣和六年冬至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这是金军南侵前的沉寂期,岳飞和刘氏住在平定军的广锐军营。军政的恶浊使他愤慨,军风的败坏也使他忧虑。他自幼听到不少有关三国时期关羽和张飞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虽然夸张失实,却达到了“樵夫牧稚,咸所闻知”的地步。关羽和张飞成为岳飞十分崇拜的英雄偶像。岳飞当上偏校后,更向往着做一个文武全才,能与关、张齐名的大将。他操演武艺,训练军士,也努力学习文化,为以后献身抗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佃农投军

       第一节 从出生到成婚

       第二节 韩府佃客

       第三节 两次投军

第二章  尽忠报国

第一节 金军大举攻宋

第二节 河东抗金

第三节 中原浩劫

第四节 背刺“尽忠报国”

       第五节 从军元帅府

第六节 初隶宗泽 转战曹州

       第七节 康王称帝 岳飞忧虑朝政

 第三章 屡折不挠

       第一节 越职上书

       第二节 张所知遇

       第三节 苦战太行

       第四节 北方民众抗金斗争风起云涌

       第五节 再隶宗泽

       第六节 开封外围战

       第七节 宗泽之死

       第八节 进驻西京

       第九节 击破王善

       第十节 撤离开封

  第四章 建康风云

       第一节 初败李成

       第二节 马家渡之战

       第三节 南下广德军

       第四节 进驻宜兴县

       第五节 江南军民抗击入侵者

       第六节 驰援常州

       第七节 克复建康府

       第八节 献俘越州

       第九节 降服戚方

       第十节 题词张渚镇

    第五章 苦战淮东

        第一节 就任通、泰州镇抚使

        第二节 楚州之围

        第三节 苦战承州城下

        第四节 退守江阴军

        第五节 张荣复淮东

    第六章 江湖转战

        第一节 建炎中至绍兴初的宋金对峙形势

        第二节 除内寇与连结河朔之谋

        第三节 再破李成

         第四节 招降张用

         第五节 屯驻洪州

         第六节 讨伐曹成

         第七节 吉、虔州平叛

         第八节 临安朝见

     第七章 克复襄汉

          第一节 襄汉失守

          第二节 上奏请缨

          第三节 第一次北伐

          第四节 措置襄汉防务

          第五节 壮怀激烈

          第六节 初援淮西

      第八章 洗兵湖湘

          第一节 钟相叛乱

          第二节 杨么再起

           第三节 王燮惨败

           第四节 岳飞改变策略

           第五节 杨么军的瓦解

           第六节 对失败者的处置

       第九章 长驱伊洛

           第一节 岳家军兵力和编制的扩充

           第二节 连结太行义士

           第三节 目疾和母丧

           第四节 张浚改变部署

           第五节 第二次北伐

       第十章 进军蔡州

           第一节 再援淮西

           第二节 金齐进犯江汉

           第三节 第三次北伐

           第四节 储粮蓄锐

       第十一章 正己治军

           第一节 严以律己

           第二节 仁严兼济 治军风范

       第十二章 淮西兵变

           第一节 淮西军易将

           第二节 岳飞辞职 淮西兵变

           第三节 建议立储

      第十三章 反对和议

           第一节 宋金酝酿和议

           第二节 面折廷争

           第三节 群情激愤

           第四节 矢志燕雲

           第五节 祭扫八陵

          第六节 北方抗金义军重新活跃

       第十四章 挺进中原

            第一节 金军毁约南侵

            第二节 宋军抗击

            第三节 违诏出师

            第四节 第四次北伐

            第五节 孤军深入的形势 

            第六节 郾城和颍昌大捷

            第七节 北方抗金义军胜利出击

            第八节 朱仙镇之战

       第十五章 功废一旦

            第一节 十年之力 废于一旦

            第二节 金军重占河南

            第三节 北方抗金义军的失败

            第四节 三援淮西

            第五节 削除兵权

       第十六章 冤狱碧血

            第一节 直道危行

            第二节 罢官赋闲

            第三节 张宪之诬

            第四节 千古奇冤

            第五节 蔓引株连

            第六节 绍兴和议

            第七节 冤狱昭雪 民众怀念

       附录一 岳飞的历史评价

       附录二 有关岳飞生平的史料

       附录三 岳飞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