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昙华美 不了桂子情——沉痛追忆我深爱的丈夫章开沅
“犹忆昙华美,不了桂子情。”这是开沅2003年10月在华师100周年校庆晚会上高声吟诵的两旬诗。这两句诗,不仅精练地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怀,而且集中表达了所有华师人的共同心声。如今重温这两句诗,我感慨万千!哀思绵绵,多少往事历历在目!
根系昙华林
如果要回答百年华师的源头何在,根系何方,昙华林校区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因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主要是华中大学,华中大学的校园就在昙华林。华中大学原先是一所由教会创办的私立大学,1903年由私立文华书院的大学部发展而来。1951年8月私立华中大学与由中共中央中南局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合并,改名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根据上级规划,公立华中大学要向师范院校过渡,所以又更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正式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院早期的校址仍在昙华林,它继承了原华中大学的全部校园。昙华林校区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非常有特点,既有起伏不平的山坡,也有平坦的大操场,依山建有一片西式楼房,风格各异,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美不胜收。开沅1951年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来华师后,就住在原为华中大学女生宿舍的一幢名为“颜母室”的楼房里,该楼为西式风格,据说是颜惠庆博士为纪念其母亲所捐建。
1952年初秋,我来华师历史系读书,有缘一开始就入住美丽的昙华林,与来自中南各省的学子一起,在那幢四面环形的既有天井又有大钟的文华楼里,随着清脆悠扬的钟声井然有序地到楼下或楼上的教室里听课。课余,我们经常在参天古树下的林荫小道休闲漫步,或是在那被称为昙华林校区标志性建筑的水塔下的草坪席地聊天,这些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当时华中大学主体建筑东面围墙之外的地方都称为城外,昙华林校区著名的“华中村”即位于这里,它离颜母室、文华楼并不太远,那里原本有一大片家属宿舍,后来又新建了几栋简易的教室和学生宿舍。大约于1954年我们历史系学生全部搬迁到城外的这些简易新房。
我的人生充满巧合,1954年9月,按照历史专业课的教学进程,我们班开始学习中国近代史,而主讲教师就是后来成为我丈夫的章开沅老师,我们相见、相识、相知在昙华林城外的课堂,真是天赐良缘啊!
总体来说,昙华林环境优美,但因有些房屋年久失修,墙壁斑驳,有的地板踩下去吱吱作响,所以不免有沧桑之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学校感到校舍严重不足,于是不得不考虑另建新校区。校领导经过反复研究筹划,最后选址定在武汉市洪山区的桂子山。1955年初秋,桂子山新校区第一批建筑落成,因为文科搬迁比较简单,我们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学生就成了桂子山的第一批入住者。自此以后,桂子山新校区逐渐被称为华师总部,昙华林校区则被称为华师分部。所以说,我的大学四年有幸跨越了新、老两个校区,先在昙华林入学,后在桂子山毕业。
爱桂子山的一草一木
桂子山属丘陵地带,原先是毫无名气的荒山秃岭,山不在高,有人则灵,它有幸迎来了华师人,是华师人的努力使它土变肥了、山变绿了。“桂子山”这个美丽好听的名字,也非古有。它的出现与1954年任华中师院副院长的刘介愚同志有关。在范军、严定友主编的《永远的怀念——忆介公》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这里原来只是一座名为“鬼子山”的荒山野岭,正是刘副院长灵机一动,给她取了一个谐音名“桂子山”,并组织师生员工在校园内广植桂树,使之成为今天誉满江城的赏桂胜地,更成为华师历届校友永难忘怀的精神家园。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