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杜国楹成为故乡小镇上的一名中学化学老师。不过,没过多久,他就投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下海热潮。他在24岁开始创业,先后创造了五个知名度极高的产品: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手机和小罐茶。
在日后的大众叙事里,这五个产品让杜国楹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但也带给他极大争议:一方面,他是少有的能够连续创造出爆款产品的连续创业者,这让人好奇他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他也被批评为是在靠高明的营销手段来销售产品,是在“收割”用户。
在这册“详谈”中,杜国楹详尽叙述了他的创业过程,其中既有迅速的成功,也有让其负债累累的失败。他曾经卖掉过公司,试图在其他人主导的平台上专注于产品,但最终还是发现必须要自己一手掌控命运。
除此之外,他还详细谈论了自己对营销的理解、对产品的理解、关于营销和产品的方法论、对于公司价值观的认知,以及,他如何尝试在一个古老的、分散的、仍然传统的行业中,以标准化和品牌化的方式去做一家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小罐茶。
●《详谈》:一部以人为单位的价值创造史/与我们时代的优秀同路者对话
《详谈》丛书,是一个长期的知识工程。作者李翔会努力找到这个时代优秀的商业实践者和价值创造者,请他们分享种种实践经验、做事方法,以及经历过的挫败和收获。这套书,献给始终保持开放与好奇的你。
三个阶段:营销、产品、价值观
李翔:你把自己的创业历程分成三个阶段:营销、产品、价值观,这种划分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的?
杜国楹:最近三四年。2019年以后正式提出来,把它梳理清楚。但小罐茶产品上市之后,我的认知就已经有了。
李翔:为什么会这么去做划分?
杜国楹:我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有十几年,我一直沉浸在“产品是1,营销是0”这个事情中,后来觉得我可以走出来了。因为我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实践,包括产品怎么去打磨。但是我觉得,一个伟大的商业组织最终不是这些术决定的,是价值观决定的。术重要,但是放眼三年、五年不是决定性的,你的价值观才是决定性的。所以我才思考清楚第三个阶段。
李翔:这三个阶段,起始分别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吗?
杜国楹:从营销到产品的标志性事件,是破产。从产品到价值观的标志性事件,是九年前我开始做茶的时候(2012年),决定后半辈子就做茶了,就想待在这个行业认真地做下去。它是我内心对创业模式的反思。我选择茶,茶肯定足够我承担后半辈子的想法,包括创业第一件事是要把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梳理出来,过去是没有的。
李翔:对创业模式的反思是指什么?
杜国楹:以前我是公司做起来就卖,不好就卖,看到问题就卖。但这次就不留后路,好和不好都得做下去,不好就想办法。
李翔:对营销这个概念,这么多年你的认知有什么变化吗?
杜国楹:我觉得“内容是1,媒介是0”这句话没有变。逻辑没变,但是内容的表达方式变了,因为时代变了,媒介变了,语境在发生变化。人群变化就更不用说了,今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90后”“00后”越来越成为主力消费者,事实上这一代人跟“60后”“70后”,甚至“85前”那代人都不一样了。
李翔:“内容是1,媒介是0”,这是什么时候提炼的?是事后总结吧?
杜国楹:本来没有这么说,但是对两者关系的认知是比较早的,应该是从第二次创业开始,对这个就有理解了,只不过没有把它总结成“内容是1,媒介是0”。总结出来也是做茶之后的事情。
李翔:做茶之后进行了一个大的反思是吗?
杜国楹:对,因为做这件事情的整个逻辑不能像过去一样。以前你有一个选项是卖掉——你不爽的时候,你看到新东西觉得比这个更好的时候,现在我是没有给自己这个选项的。
李翔:按照通常的创业理论,如果你做起来就卖掉,应该是之前的赛道选得不好,可以这么讲吗?
杜国楹:我觉得跟行业有关,跟年龄有关,但本质上是个认知的问题。
李翔:你通过什么方式刺激你的认知迭代呢?
杜国楹: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思考,跟高手聊,看书,几个方式吧。
李翔:但不是遇到困难就放弃抵抗吗?(笑)
杜国楹:放弃抵抗之后也会思考,思考不会停止。我总结过什么情况下认知会发生大的迭代。第一就是遭遇天大的挫折,比如像我的破产。第二就是碰见高手,聊完醍醐灌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种感觉人生中也会有几次出现。第三就是经典的理论,实际上这些东西已经在那里,只不过可能没有被你发现而已。
李翔:你这么多年特别巨大的挫折就是破产这次,是吗?2019年算吗?
杜国楹:2019年的舆情在破产面前倒不太是个事儿,算是第二大挫折吧。破产肯定是最大的一次。
李翔:破产这个挫折就是把你的认知从营销转到了产品上,是吗?
杜国楹:对。为什么会出现认知的迭代?再总结一下就是:重大人生挫折会让人反思;高手醍醐灌顶,认知跃进;学习实践加思考,持续精进;崇高的理想,爱的召唤——这些话我过去从来说不出口的,做茶之后真的是有使命感,有爱的召唤。
李翔:爱的召唤这种词,你是原创的、自己想的吗,还是有借鉴?
杜国楹:原创的。随手就写下来。我讲爱的时候,更多是讲利他之心。我们把爱分成了三层,最基础的爱是责任,对父母、孩子这些的爱;第二层是热爱;第三层是利他。我们在追求第三个层次。
李翔:你最开始意识到营销的力量是什么时候?在天津打工的时候?
杜国楹:第一次是在天津的时候,在电台投了2000块钱的广告费,让我认识到广告的力量,都不是营销的力量。一次广告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就觉得广告这么大魅力,开始不断地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学习理论,去做更深刻的实践,对广告建立了自己清晰的认知。
李翔:之后才开始系统地研究。
杜国楹:从《中国经营报》、《销售与市场》、《定位》、科特勒,从营销管理这些基础的理论和杂志开始的。那时候《中国经营报》和《销售与市场》属于基础资讯,营销管理讲4P、讲定位、讲心智——事实上是讲心智空白。这些是我20世纪90年代学习营销的主要营养来源。
李翔:主要靠自学?
杜国楹:全靠自学。偶尔周末会来北京听课,那时候人在天津。
李翔:产品呢?产品的力量是什么时候开始感受到的?
杜国楹:第一次做背背佳的时候。背背佳实际上是极其简单的产品,你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技术含量很低的东西,但是那个产品本身,它的结构、面料我们也是做了很多创新的。比如,怎么把面料做得更舒适,把力度、施力的科学性做到最好。袁兵 的专利拿来之后,我们做完整个结构和面料的修改,消费者马上买单。所以在产品创新上,我是享受了红利的人,做一点点创新,市场都给了我正激励。
事实上到了好记星时代也是一样,到E人E本时代又是一样,一个受到了持续正激励的人在产品创新的道路上是不会停止的。
我们在研究袋泡茶的时候,想做一个创新的东西,如何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提高颜值,还能提升体验。当时项目成立了一年多,有一个技术一直过不了关,就是遇到高温之后,铝箔析出铝超标。他们说服我,先做一个袋泡形式的产品上市,我妥协了,但是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够,细节不够好,形态和整个产品的逻辑没有做好就上了,结果证明就是错误的。
我是尝到了产品创新甜头的人。在一个传统品类里,如何通过形态的变化、体验的变化、功能的变化,给用户带来很多新的价值,市场给了我很多正激励。我任何一次创业,一个东西一点创新没有,这个情况几乎不会在我这儿出现。我一定是重新审视这个品类,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应该解决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怎么给用户带来直接的价值。
李翔:这些正激励、正反馈,多大程度是因为产品本身提供的价值和创新,多大程度是因为渠道好、营销好,能区分出来吗?
杜国楹:我们的袋泡茶,渠道再好也卖不了,太平庸了,跟市面上已有产品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说,我在这条道路上已经形成了惯性,就是必须创新。即使是一些老的品类,也要重新发现痛点。茶本身,3000多亿元年销售额的行业,连一个10个亿的品牌都没有,这太需要创新了。需求就在那儿,问题就在那儿,我觉得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
李翔:你享受过价值观红利吗?
杜国楹:我觉得在小罐茶上已经初次尝到价值观的甜头了,因为我创业从来没有一次像做小罐茶这样做这么长时间。
李翔:时间最长。
杜国楹:9年,前面准备了4年。即使2019年我们受到了攻击,今天销量又能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就是因为我们对品质、对标准的坚守。我觉得市场也在给我正反馈,包括我们做工业化所有这些东西,最终市场还是买单的。在价值观这条道路上,我刚刚尝到了甜头,过去是没有的。
李翔:你从产品到价值观阶段的转化,是意识到了价值观的力量,还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
杜国楹:在卖掉公司准备做茶之前,我看了20世纪90年代的农夫山泉,看了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公司的整个过程,它们都是在我创业过程中间出现的,没有我早,最后都成了庞然大物。我在问我自己,我愿意这样去做吗?我去做的时候,如果一件事投入20年、30年、40年,会做成什么样子?这是我人生想验证的东西。我觉得真的想做伟大的商业,就应该这样做。我就开始看这些企业背后有什么秘密,这也是我之所以去上湖畔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