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县是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中国的近代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香山开始的。以唐氏家族为代表的香山人在近代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益于香山县的风气和唐氏家族对西学的开明态度,唐国安有幸成为留美幼童,前往美国留学。
一、香山县的风气
香山县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唐国安出生于广东香山县鸡拍乡(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鸡山村)。唐家湾位于珠江口,是澳门到广州的必经之路,亦是多条国际航线途经之地。以海为生是香山人的谋生途径。香山县毗邻澳门,与香港隔海相望,从16世纪葡萄牙人强租澳门以来,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使得香山县“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的特质,养成珠海人勇于开拓,开放兼容,重贸经商,重教兴文的品格”。
香山县受到通商和新式教育的影响。1834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实猎(Karl F.A.Gützlaff)的夫人在澳门设立女塾,不久开设附塾,兼收男生。容闳父母有同乡在私塾任职,经常向其介绍私塾的教学情况。当时,香山作为国际航线的重要节点,深受海外贸易的影响。科举虽然是正规的擢升渠道,但并不是普通人唯一的生存之道。香山地区不少父母将孩子送到港澳读书,以期他们能掌握外语和某些技能,将来能在洋行工作,甚至能出人头地。容闳的父亲即是其中的代表。据容闳猜测,“惟是时中国为纯粹之旧世界,仕进显达,赖八股为敲门砖,予兄方在旧塾读书,而父母独命予入西塾,此则百思不得其故。意者通商而后,所谓洋务渐趋重要,吾父母欲先着人鞭,冀儿子能出人头地,得一翻译或洋务委员之优缺乎?”
香山县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发祥地。出生于香山县南屏镇的容闳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之一。容闳率领120名幼童出洋,其中广东籍84人,香山籍40人,仅唐家湾就有14人。这其中虽然有唐氏族人、实业家唐廷枢的助力,也可见唐家湾人对出洋及西方文明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二、唐家的家风
唐国安1858年10月27日(咸丰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出生于香山县鸡拍乡,父亲唐陶福(1879年去世),母亲阿春(1885年去世)。父母以务农为生,家庭并不富裕。
据唐氏《族谱旧序》记载,鸡山乡唐氏始祖乃唐居俊。唐居俊的七世祖唐介是宋神宗时著名的谏臣,祖居湖北江陵,后世迁往粤北南雄。南宋时,唐居俊从南雄迁至香山釜涌境(后改唐家乡)。
唐居俊生唐璟。唐璟有9个儿子,名兆一至兆九。现仅存兆七、兆八和兆九的族谱。兆七房又名子英房,后人中知名者有唐绍仪、唐宝锷、唐宝潮、唐国安、唐雄等。兆八房又名森轩房,后人中知名有唐廷枢、唐廷桂(又名唐廷植)、唐荣俊、唐荣浩、唐涤生等。兆九房又名豪杰房,后世知名有唐元湛、唐翘卿、唐瑞芝、唐有恒等。唐氏五世祖子英长子广礼居鸡拍村,繁衍生息,家族日渐昌盛,成为村中大姓。鸡拍村唐姓子孙的字辈按村中隐翠唐公祠楹联“福禄贻谋远荣华晋爵隆国淑以敬兆献瑞演千秋”排序。唐廷枢与唐国安是同宗隔房叔侄。
唐氏家族不少人接受过西洋教育。1839年,为纪念马礼逊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校,附于郭实猎夫人所办的女塾。香港被英国割占后,马礼逊学校迁到香港。容闳和唐氏的唐廷桂、唐廷枢、唐廷庚三兄弟均为马礼逊学校学生。容闳与唐廷桂是同班同学,与唐氏兄弟关系密切。
唐廷桂、唐廷枢、唐廷庚三兄弟均入读西式学堂,可见唐家人对西式教育的态度。唐家家境并不好,父亲唐宝臣在马礼逊学校打工,意识到西学是除科举之外社会晋升的另一个途径。他通过为学院免费干活,换取三个儿子的读书机会。可见唐氏族人不乏开通之人。唐廷桂、唐廷枢、唐廷庚三兄弟所取得的成就,也影响了其他唐氏族人对西学、经商以及洋务的看法。容闳主持选拔的留美幼童中有14个是唐家湾人,其中唐族子弟有唐元湛、唐绍仪、唐国安、唐致尧、唐荣浩、唐荣俊6人。此足见唐氏家族对西学的接受程度和认识世界的眼光。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