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吴镇传/嘉善历史文化名人丛书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74517
  • 作      者:
    作者:吴静康|编者:郭真|责编:程力//陆雅敏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吴静康,1940年生于嘉善东乡农家,嘉善一中初中毕业,因家庭成分无缘升学。1958年只身离家到河南开封谋生,历经磨难,幸得博大精深中原文明熏陶。业余自学写作,曾在《奔流》《上海文学》发表散文,1965年被评为“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并合影。1982年调回嘉善,1990年调入县博物馆。后任梅花庵文物保管所所长、嘉善县博物馆馆长,政协嘉兴市第三届委员,政协嘉善县第十届委员。2006年主编《吴镇墨迹》,这是吴镇传世作品首次结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吴镇家世再探》一文,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
展开
内容介绍
吴镇,我国元代四大画家之一,世人对于他的身世所知不多。作者通过数十年研究、考证,对吴镇家世、行状、成就、世界观,作了全方位梳理,对从无史料记载的吴镇出生地,多次深入调查访问,从而查实为陶家池村。作者对吴镇成长为大画家的主、客观原因,也有令人信服的分析和结论。 《吴镇传》是作者2006年编成《吴镇墨迹》并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又一重要著作,内容翔实,又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吴镇研究史料集大成者,作者选材严谨,凡不可靠资料,概不收录。 本书深入浅出,既解读吴镇研究吴镇,且对中国书画有精辟的论述,适合广大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涉及嘉善人文、地理、历史内容颇多,适合中小学生对乡土的认知。
展开
精彩书摘
  《吴镇传》:
  皖南是吴氏先人埋玉地,他要前去凭吊一番,由此,饱览了浙西、皖南山水,巨然、董源笔下山水的灵感,莫不来源于此。吴镇画中对钟灵毓秀山水的感受,大多来自于皖南之行。
  这是一条由青石铺成的山道,弯弯曲曲地从岭脚向着大山深处延伸,路边长满了高大的松树、杉树、栎树、毛竹和灌木。春天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夏天浓阴蔽日,水流蝉鸣;秋天林木红黄相间,各种不知名的浆果点缀在灌木丛中;冬天雪后的丛林间,野兽的足迹依稀可辨。
  那古道上的关隘,历经干百年风霜雨雪,仍巍然屹立,石头门楼上雕琢的“天险重开”四个大字依然那么清晰。秋雨过后,神清气爽。如此景况,直令吴镇激情奔放,摆脱尘嚣缰锁,尽情啸傲。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
  吴镇后来曾以关山为题材作画,传世墨迹《关山秋霁图》便是对浙、皖关隘的写照。
  吴镇山水画中少不了松树。皖南山中多奇松,当时的皖南山中有的是古松,一株株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若是成片之松林,则显爽气重荣。若单独成长于山崖或溪岸者,则抱节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载巨流,挂岸盘溪,披苔裂石。吴镇因惊其奇异,每驻足良久,仔细观赏一番,有时携笔写之。传世吴镇作品有几幅专画松树,尤对孤松情有独钟,且皆生长于悬崖峭壁或石角嶙峋恶劣环境之中者,顶枝皆作蟹爪状,一副不屈不饶的神态,实为画家自我心态之自遣。
  吴镇画松针,每以尖细笔出之,细直而长,与别家自有不同。《苍虬图》是他早年之作,写天目松,构图也与后来的不类,用印也尚未程式化,但松针特点已显露无遗。
  一日,吴镇过许村。许村,大约有一千来户人家,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全部为徽派风格的马头墙建筑,村子里一律青石板铺路,曲径通幽,古宅老院错落有致,厅中的中堂条案八仙桌,收拾得千干净净,一尘不染。
  时见有老翁手捧书本,即使来人也浑然不觉,一派且读且耕的古朴风气。人们都下地去了,整个村子静悄悄的,村中央处有一四角牌坊,全部花岗岩制成,雕刻得玲珑剔透,从碑上“崇光恩典”的字迹看来,一定是村上曾经出过光宗耀祖的人物,做了高官并受到了朝廷的恩宠。
  到伏岭,吴镇向路边的老者仔细打探了上山的路径,向着大山进发。走着走着约摸一个时辰,耳边传来阵阵轰鸣,离山越近,轰鸣越响,到了山脚下时,才发觉大山仿佛被刀劈开般形成一道峡谷,峡谷中怪石嶙峋,汹涌的涧水奔腾而下,撞在石上,涛声震天。
  一座石桥横跨涧上,桥身刻有五个大字:江南第一桥。过桥是一石亭,上书:径通江浙。两个挑夫在亭内休息,担子搁在一旁。石阶古道如羊肠般地沿着崖壁顺着峡谷山涧向上伸延。
  峡谷里植被茂密,大树参天,由于山势陡峭,又刚下过暴雨,平时的涓涓细流,这时都变成了大小不一的瀑布,如同白练般的汇向深涧。
  吴镇一路行一路观赏,古道观瀑,目不暇接。古道最高处是一关隘,号称江南第一关,过关是一茶亭,亭内立有记载古道历史的石碑。
  过亭不久,忽然前方水花四溅云雾蒸腾,近前只见又一道瀑布,宽约二三丈,白花花一片,灌顶般地从近百丈的悬崖高处跌落在眼前,煞是壮观。掬一捧喝下,清洌甘甜,沁人心脾,精神为之一振,心里不由得赞道:好水,好水!
  天空飘起雨来,雨中的峡谷里,显得更加清翠,吴镇打开伞继续前行,细雨,瀑布,古道,清流,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秋山古道行》山水长卷,人行其中,仿佛走进了画一般的境界,此情此景,若非亲自体验,断不能领略其中意境之美妙。此时吴镇像云间的野鹤,世外的散仙,得大自在,忘记了一切尘世俗虑。
  吴镇皖南寻根,终因年代久远,先人遗迹,实难寻觅,只是对着小劳山和潢山躬身作揖而已,不免惆怅,好在畅怀一睹佳山灵水,也不虚此行。《苕溪图》《南陵水面》四幅皆是他晚年对那次游历的回忆之作。
  吴镇当初沿杭徽古道,过昱岭关,至徽州(歙县),沿徽泾古道向北,至泾县,再向北到南陵县,折向东至宣州(宣城),转向东南至宁国,进千秋关,上天目山,而后沿苕溪直达湖州。
  天目山拥有璀璨夺目的宗教文化,是儒、道、佛融于一体的名山。东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出生于天目山,并在此修炼多年,存有遗迹张公舍。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隐居于天目山,分经读书,留有洗砚池、太子庵等景点。唐代李白、宋代苏轼等文人墨客,上天目山游览,留下有太白吟诗石等人文景观。天目山佛教自东晋传入,至元代已有八百年历史,向有“天目灵山”之称。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的狮子正宗禅寺为江南名刹。天目山是韦陀菩萨道场。
  天目山融儒、道、佛于一体,吴镇寻思,自己虽诵读儒家经典,不也同样可以将道教融会贯通吗?天目山让吴镇与道教靠得更近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丞相苗裔,大船吴家之子
耕读之家
贵胄门第
祖父立嗣
抗元受挫
解甲归田
父祖航海

第二章 魏塘学易,弃武改习丹青
从师读易
陈园弹剑
乔迁魏塘
闻道杭州
私淑松雪
临摹古画

第三章 十年卖卜,畅游楚水吴山
新市谒祖
皋亭戒俗
孤山探梅
元妙了悟
皖南寻根
太湖盟鸥

第四章 笔精墨妙,双桧一举成名
蛰居陋巷
双桧祭师
品茗幽澜
渔父情结
松陵论道
曲松抒怀

第五章 闭门谢客,寄情山水梅竹
山水清音
书法唐贤
情漫嘉禾
梅花知己
高节凌云
淡中有味

第六章 自备墓穴,终究四大皆空
游戏笔墨
心仪空门
社会交谊
自营生圹

第七章 山清水秀,翰墨长留人间
传世画迹
橡林笔记
梅苑诗笺
高士垂范
附录
轶闻掌故
名家题咏
历代文案
年谱行状
吴镇世系
记载吴镇的两部吴氏族谱
吴镇家世再探(节录)
义士吴公墓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