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读晋书》:
杜预,与羊祜一样,是魏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他接替羊祜职务,按照羊祜生前部署,主持伐吴大计。他三次上书,力谏司马炎出兵伐吴,并在伐吴战争中立下大功。
《晋书》记载,杜预生于222年,比羊祜小一岁,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预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畿,是曹魏名臣,父亲杜恕,担任过河东太守。
杜预从小博览群书,对政治、经济、法律、历法、史学、数学都有研究,是魏晋时期著名学者,人称“杜武库”,意思是说,他肚子里的学问,就像武器仓库一样,应有尽有。
杜预是司马昭的妹夫,因而受到信任和重用,是司马昭相府的重要幕僚,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杜预靠裙带关系,更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成为司马集团中最杰出的成员之一。
羊祜之所以推荐杜预,一是因为杜预与司马氏关系密切,忠诚可靠;二是由于杜预是坚定的“伐吴派”,在朝廷争论时旗帜鲜明地支持羊祜;三是觉得杜预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担当大任。
杜预接替羊祜职务后,即刻南下,奔赴荆州。此时的荆州,晋强吴弱的格局已经十分明显,用不着再搞怀柔了。杜预一到任,立刻下令,奇袭西陵。西陵是东吴西部重镇,扼守长江,只有占据了西陵,蜀地的水军才能顺江而下。陆逊和儿子陆抗,都十分重视西陵,派重兵防守,陆抗还曾及时平定了西陵的反叛,使西陵始终在东吴手里控制着。陆抗死后,西陵兵力减少,防备松懈,西陵守军更没有想到,杜预会一上任就来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
杜预打败了西陵之敌,为益州水军东进扫除了障碍,这样,水陆两路攻击东吴的条件,就完全具备了。杜预赶快给司马炎上书,请求对东吴开战。不料,朝中大臣众说纷纭,意见不能统一,司马炎将伐吴计划推迟到下一年。
279年八月,杜预再次上书,强调伐吴条件已经成熟,如果不及时进兵,实际上是纵敌养患。贾充等人仍然反对,贾充是怕别人立了大功,会影响到他的地位。杜预又气又急,紧接着第三次上书,直接痛斥了贾充等人不顾国家利益,只为自己考虑的阴暗心理和可耻行径。杜预还吓唬司马炎说,伐吴消息已经泄露,东吴正在采取措施,如不赶快出兵,必会遇到新的困难。
杜预第三次上书送达时,司马炎正与大臣张华下棋。张华看到上书,立刻跳了起来,推开棋盘,力劝司马炎接受杜预意见,不能再优柔寡断了。这时,朝中“伐吴派”的力量大了起来,司马炎终于下了决心,要出兵伐吴。
十一月,司马炎调集二十万大军,水陆齐进,兵分六路,大举进攻东吴。杜预被任命为西线总指挥,负责攻占江陵和荆州地区,并负责调遣从益州顺江而下的水军。
杜预早已做好了各项军事部署,朝廷命令一下,他立即指挥军队,包围了江陵。江陵是东吴重镇,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并不急于攻城,而是按照事前谋划好的计策,对江陵围而不打,只是切断它与外部的联系,然后,分兵向西进攻,夺取沿江城池,以确保水军东进畅通无阻。
在扫清江陵外围之后,杜预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打江陵。江陵的守敌,早已人心惶惶,兵无斗志,杜预没费多大力气,就攻破了城池。紧接着,大军席卷荆州,连战连捷,很快占领了整个荆州地区。
由于连续作战,士兵们十分疲劳,杜预鼓励将士们说:“我们连打胜仗,士气旺盛,而敌人闻风丧胆,正是一鼓作气、全歼敌人的好机会。敌人比我们更疲劳,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机会。”将士们听了,都觉得杜预说得有理,斗志更加高昂。
占领荆州地区之后,杜预兵分两路:一路向东,配合其他晋军进攻建康;一路向南,长驱直入,攻占了广州、交州广大地区。在灭吴战争中,杜预功绩卓著,共斩杀、俘虏东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员十四人,郡守一类的官员一百二十人,夺取的土地也最多。
据《晋书》说,杜预虽被称为军事家,却是个文弱书生,他不会武艺,不会骑马,不会射箭,更不能上阵杀敌。但他胸有谋略,善于用兵,常常出其不意,每战必胜。所以,东吴士兵对他又怕又恨。杜预有大脖子病,吴人就给狗脖子上戴个水瓢,看见长包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借以发泄对杜预的仇恨。
杜预心胸宽广,有大将风度。益州的水军,在荆州地区归他指挥,水军统领,是七十多岁的老将王溶。杜预对王溶十分尊重,对水军作战,不过多干预,让王溶有充分的自主权,并为水军东进扫清了一切障碍,创造了良好条件。杜预还建议王溶,尽量减少与敌军纠缠,争取时间,直捣建康,建立旷世之功。王溶对杜预十分感激,心悦诚服。王濬水军到达长江下游之后,待遇就截然不同了;另一路晋军统帅王浑,怕王溶首先攻入建康,夺了头功,便对他百般刁难。王溶排除了他的干扰,攻占建康之后,王浑妒忌,仍然攻击陷害他。相比之下,杜预的人品受到人们称赞。
由于羊祜、杜预谋划周密,准备充分,晋军不到四个月时间,就占领了吴国全境,吴主孙皓投降,天下归于统一。
战后,杜预因功被封为当阳县侯,其子也被封为亭侯。285年,杜预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