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隋唐五代)/简明中国通史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575699
  • 作      者:
    作者:孙英刚|责编:郭明//王超|总主编:李学勤//郭志坤
  • 出 版 社 :
    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1.作者权威,史学名家:本书作者曾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在世界名校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任教,还曾多次在美日名校访学和执教,极具国际视野,现任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等,还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其学术成就得到学界公认。

2.资料翔实,视野宏观:本书参考了古今中外大量史料文献和学者论著,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宏观的国际视野,不仅对中国传世文献有很好的掌握,对吐鲁番文书、敦煌卷子、隋唐墓志等出土文献,以及日本传世的汉文典籍等也都有很好的研究和利用。

3.论述严谨,角度新颖:作者以其精深的理论素养和渊博的历史知识,从宗教、谶纬等知识信仰的角度书写隋唐五代政治史的演变,同时也对政治和宗教信仰的相互影响作了完整的解读,观点和结论都独出机杼,比如在佛教对隋唐政治的影响、唐玄宗改革与贵族政治的消亡、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等都有全新的解读。

4.语言通俗,图文并茂:作者旨在以通俗的形式介绍隋唐兴衰过程,阐述隋唐两朝在某种程度上的延续性,分析了隋唐兴亡的原因,揭示了一些历史疑案。全书用语通俗易懂,一百多幅精选配图佐证文字的表述,图文并茂,附录的帝王世系表和大事记也为读者阅读本书和了解隋唐历史提供了方便。


展开
作者简介

主编之一李学勤(1933—2019)

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与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8年被聘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和“孔子文化奖”,2014年获首届国学大典“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帛学研究等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等学术主张,引领和推进了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出版了《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古文字学初阶》《新出青铜器研究》《比较考古学随笔》《走出疑古时代》《简帛佚籍与学术史》《重写学术史》《中国古史寻证》《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清华简及古代文明》等学术著作40多部。


主编之一郭志坤

出版家,历史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出版界称为“学者型编辑”。曾担任文汇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荣获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和“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策划了《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和“中国断代史系列”丛书,主编了《贤哲自述丛书》《香港全纪录》《澳门全纪录》,并著有《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荀学论稿》、《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与陈雪良合著)、《提问诸子丛书》(与陈雪良合著)等。


著者孙英刚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长聘教授、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古史、佛教史、丝绸之路的研究。出版了《神文时代》《犍陀罗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等多部著作,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旨在以通俗的形式书写隋唐至五代的历史兴衰过程,着重分析了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对隋唐治乱的影响,阐述了唐朝前期的贵族政治与唐玄宗的政治改革,并揭示了唐代强盛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认可了世界,世界也认同了唐人”。作者以“世界”的眼光,将隋唐五代放在世界史、亚洲史的背景中加以叙述,为人们宏观地展示了中国文明黄金时代的荣耀与遗憾,发人深省。另外,作者对这一时代宗教、信仰、艺术、文学等精神领域的发展也予以格外关注,凸现了隋唐时代的多元面貌。
展开
精彩书摘

玄宗的政治改革与贵族政治的终结

隋唐两代藩王纵横捭阖从而影响政局的情况在玄宗上台以后发生了逆转。玄宗在动荡激烈的政治局面下,起于藩邸之间,以非嫡长子的身份夺取皇位,深知诸王对皇权的威胁,于是有了一系列改革出台。可以说,玄宗开元年间围绕亲王政策的变革,是终结贵族政治的重要转折点。唐玄宗在姚崇的帮助之下,进行了一系列关键的改革,从而大大限制了诸王的权力,世家大族无法再从投机不同继承人集团的做法中获得政治利益。唐中叶直到宋代,都受益于此次改革。马端临评价道:“唐自中叶以来,皇子弟之封王者不出阁,诸臣之封公侯者不世袭,封建之制,已尽废矣。”(《文献通考》卷二七六《封建考》)

睿宗上台以后,景云二年(711)正月,姚崇、宋璟就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第一,出宋王(睿宗嫡长子)、邠王(高宗长孙)皆为刺史;第二,罢岐王、薛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第三,太平公主于东都安置。但是由于太平公主的干预,最后没能实行。所以改革到了玄宗上台以后才得以进行。开元元年(713),玄宗一举铲除太平公主集团,逼迫睿宗交出实权,从此正式执掌唐帝国的命运。此时玄宗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稳定政治局面,其关键就是抑制诸王的影响。唐玄宗杀掉太平公主以后,立即起用姚崇做宰相,他们在稳定封建秩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玄宗认为,协助他夺取皇位和镇压太平公主叛乱的功臣郭元振、刘幽求、张说、王琚等人,是一些阴谋家,“可与履危,不可得志”(《旧唐书》卷一○六《王琚传》)。因此,他利用种种借口,把他们相继贬逐到远方。

玄宗的改革措施在开元初期密集推出,都是非常有系统的举措。

第一,皇室子弟外刺与亲王担任地方官职的改革。诸王出镇或者外刺,朝廷的初衷是希望他们成为中央的屏藩;同时,专制国家中,首都自然是一切的中心,将诸王摈弃在中心之外,可以使他们无法影响皇权的稳定。唐玄宗采纳姚崇的建议,将有政治号召力的李成器等亲王都遣往地方担任刺史,并且不让他们负责具体的管理,只让他们挂虚名。而且,为了防止诸王跟地方形成过分紧密的联系,经常更换诸王辖州,不使其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长,比如邠王守礼在开元初,走马灯似的先后担任虢、陇、襄、晋、滑等州刺史,除了上奏之事和重大事情,所有州务,一律由刺史的高级佐吏(如别驾、长史、司马等)负责管理。亲王外刺从制度上不理州务,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些政策是针对已经成年的宗室子弟,对于皇子,比如鄫王嗣真等,都只是遥领节度使、大都护等,并不出阁。唐开元以后,除了玄宗的兄弟,其他诸王都没有再外任地方官职的。后来的一个特例是永王李璘,他借安禄山之变,企图割据江南,但不久败死。从整体来说,这一制度执行得是比较彻底的。到了开元九年(721),玄宗已经当了十年之久的皇帝,地位稳固,“是岁,诸王为都督、刺史者,悉召还京师”。自此以后,诸王不再出任地方官职,成为政治传统。亲王出镇外刺,至此完全结束。

第二,僚佐体制改革——疏离亲王公主与其僚佐系统。诸王在隋代和唐朝前期,对王府僚佐的选拔和任用,有较大的自主权,唐初秦、齐两王府,其僚佐大半都是自己征辟的。自此以后,征辟制度逐渐消亡。起初,诸王还是可以对僚佐的人选施加影响的,比如,直接向皇帝要人,这在开元以前比较普遍。但是玄宗上台以后,对这种形式严格地加以限制,从而堵住了诸王与其僚佐结成集团党派之路。开元十年(722)春正月,玄宗取消了“王公以下视品官参佐及京三品以上官伏身职员”(《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上》)。开元年间视品官被彻底取消,诸王不再有自辟署官的权力。既然诸僚佐的任命不由诸王,那么僚佐与诸王之间,交构成祸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从根本上限制了诸王对朝廷官员施加影响。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削弱诸王贵族的经济能量。唐朝前期诸王用度非常之大,太宗时期,魏王李泰的用度甚至超过太子李承乾。《周礼·天官·冢宰》中多处规定太子的花费不受预算管理制度的约束。在唐代,这种惯例时常被引用,比如唐太宗《皇太子用库物勿限制诏》提到“储贰不会,自古常式”;与诸王相比,唐代太子没有封邑,所以虽说其用度理论上不受限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上,太子的用度是受到各种限制的,即使皇帝、朝廷不加限制,但是为了在如履薄冰的政局中保住储君的位置,大多数太子也会尽量控制花费,树立自己的良好政治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亲王的经济能量不会与太子相差太多,有时甚至超过太子,比如中宗时代的相王李旦封万户,经济实力远超当时的太子李重俊。从开元年间起,玄宗的种种措施大大压缩了诸王的用度。

唐前期诸王的收入主要来自封邑。所以,对食封制度的改革,是最关键的一步。在食封制度下,皇室成员的食封收益是直接分割国家预算内的课户及租调额而来,而且不管水旱灾害,封户的租调也不能豁免。唐朝刚建立时,食封之家不过二三十家,亲王食封一般在八百户至一千户之间。到了中宗时代,食封之家已经超过百家,其中皇室子弟的食封达到了三万多户,相王、太平公主、卫王、温王、长宁公主、安乐公主等封邑已经膨胀到惊人的地步,相王食封增加到一万户、安乐公主三千户、长宁公主两千五百户。加上其他权贵的封户,食封遍布全国五十四州物产丰饶的地区。亲王有自己的国官系统,直接向封户征收。中宗时代宰相韦嗣立调户部资料,发现食封之家庸调已经超过一百二十万匹,而唐朝国家每年庸调绢数才不过百万。因此出现了“国家租赋,太半私门,私门则资用有余,国家则支计不足”(《旧唐书》卷八八《韦嗣立传》)的局面。诸王公主巨大的经济实力,构成了唐代前期皇权屡屡遭到挑战的经济基础。诸王公主及其周围的贵族子弟,在经济能量和政治权势的鼓舞下,使唐前期的皇位继承深受政治集团斗争的影响,以致没有一个名义上的皇位继承人能够登上皇位。从这个意义上讲,玄宗的财政改革,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玄宗登基以后,除了原来已封的皇兄弟,皇子封王者,封户一律二千户,即使特殊恩遇,也尽量不超过三千户。更为重要的是,他改变了之前食封家的封物的征收方式。在改革之前,唐政府赐给食封家的封户就是均田制下的课户,食封之家有权像封建国家一样征收这部分课户的租庸调。州县与亲王国官共执文账,准其户数,收其租调,分为三份,其一入官(中央政府),其二入国(亲王公主封邑)。也就是说,诸王公主得到封户缴纳的三分之二,不但有租调,还有庸(《大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开元三年(715)五月,玄宗规定,食封家之封物,总合送入京师,一般不再许食封家派人直接到封户之州征取。这一规定在开元十一年(723)得到加强,玄宗彻底取消了食封家直接收取封物的权力,改为国家征收后送到京城,然后由食封家领取,庸调也降到以三丁为限,食封家的收入也减少了。因为亲王不出阁,被玄宗集中起来,由宦官监视居住,实际上诸王食封在支付形式上已经变为俸给制,管理方案也完全纳入国家预算内支出计划。

第四,十六王宅的出现。十六王宅是唐中后期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宦官之所以能够当权,跟他们能够控制十六王宅,操纵皇位的继承很有关系。在玄宗以前,亲王有自己的王宅和王府,王府是办公机构,王宅是私人住所。从武则天后期开始,诸王开始呈现出集中居住的趋势。自睿宗从皇嗣降封为相王开始,相王旧宅被安置在太极宫和大明宫之间的长乐坊,就是为了便于控制。长乐坊与后来的十六王宅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位于太极宫和大明宫之间,而且北边与禁苑相邻。这很明显是一个限制居住的地方。相王诸子居住在兴庆坊,号五王子宅,也是十六王宅的预演。兴庆坊因为是玄宗旧宅,在他登基之后改为兴庆宫。兴庆宫成为玄宗时代重要的政治中心,同时,大明宫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而原先的太极宫则逐渐演变成礼仪性的皇家空间。

开元中,玄宗就下诏附苑城为大宫,分院而处,号“十六王宅”,将诸皇子都纳入其中居住,“中人押之”,也就是由宦官掌管这些皇室子弟的生活。在十六王宅中,宦官负责监控,太子家令负责饮食,侍读负责教育,诸王原有的一大套僚佐班子,此时“府幕列于外坊,岁时通名起居”,基本上跟自己的府主隔绝开来了。唐前期飞扬跋扈的亲王从政治权势的角逐者,沦为了宦官控制下的“囚犯”。司马光对此评价道:“宦官押之,就夹城参起居,自是不复出阁。”(《资治通鉴》卷二一三《唐纪·玄宗开元十五年》)从范围上讲,十六王宅包括永福坊全部和兴宁坊一部分。从玄宗以后,唐代皇位的继承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前要想夺取皇位,主要依靠宫廷革命的方式进行;在此之后,则主要通过宦官从十六王宅挑选并控制继承人的方式进行。唐代中后期皇帝大多出自十六王宅,而宦官有管理的权力,这对于宦官操纵皇帝的废立非常重要;同时,因为皇族子弟作为皇权补充的作用为宦官所取代,宦官成为皇帝权力的延伸。

唐代后期,宦官、朋党、藩镇是唐政府面对的所谓三大难题。宦官的权力根源在皇帝,宦官能够操纵皇帝的废立,是宦官专权的关键。唐代后期从宣宗以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太子即位,皇帝都出自十六王宅。那么控制十六王宅,即为控制储君的关键。从文宗开始,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全部都是由宦官直接从十六王宅迎接出来即位为皇帝的。《旧唐书》的史臣对此评论道:“自天宝已降,内官握禁旋,中闱纂继,皆出其心。故手才揽于万机,目已睨于六宅。”(《旧唐书》卷一七五《九宗诸子传》)这里的六宅,就是十六王宅的简称。

安史之乱后,宗室诸王曾经有几次复兴权力的势头,但是都没能改变政治格局。安史之乱时,玄宗曾一改过往政策,派遣诸王出镇,其中最重要的是永王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四道节度都使。永王璘出镇,成为肃宗朝初年的一件大事,标志着玄宗从实行隔绝皇子与外界的联系的压制政策到以皇子代替边镇将领典兵的重要转折。不过永王璘因内讧而兵败。永王璘的起兵,是唐代中后期诸王复兴自己政治影响的一次尝试,他的失败,归根结底是诸王擅权已经失去了唐前期的政治土壤。李德裕曾建言废除十六王宅,希望能够压制宦官权势,但是最终也并未实行。到了唐昭宗时代,唐帝国已经进入风烛残年,作为皇权延伸的宦官也屡遭强藩的打击。景福二年(893),昭宗试图让宗室子弟掌握禁军,但很快就在强藩和宦官的挤压中失败了。当皇权所依赖的宦官势力被剪除以后,唐王朝灭亡的命运也就到来了。在这个时候,唯一可以依赖的,只剩下宗室势力了,但是亲王势力长期受到压制,已经不可能承担起复兴唐王朝的使命,只不过成为唐王朝最后的挣扎。

唐前期,诸王、特殊贵族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纵横捭阖,其他贵族官员投机其间,是一百多年中皇位继承由实力决定的基础。玄宗加强皇帝权威、压制其他潜在政治中心的措施,最终将各大家族和某些特定社会群体投机政治的道路堵住,使得唐代前后两期,政治面貌截然不同。而且就知识和信仰世界而言,也出现了大的变化。一方面,佛教从政治中心舞台退出,再也没能像隋文帝或者武则天时代那样成为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针对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的事实,开元二年(714),玄宗命令沙汰天下僧尼。这次以伪妄被勒令还俗的就有一万二千余人。玄宗又规定,自此以后,各地不得新建佛寺;旧寺颓坏了,要报请官府查实,才许加以修葺。玄宗在开元年间,特别下诏禁止百官家与僧尼、道士往来,甚至一度禁止民间铸佛、写经。另一方面,持术数、星相的术士也遭到玄宗的打击,他们被禁止出入百官之家。在从贵族政治转向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政治的过程中,玄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展开
目录

目  录


导言   /  001

第一章 帝国的统一和隋朝的兴衰

隋文帝的上台及改革   /  007

二百七十多年分裂后的重新统一   /  017

隋文帝的佛教意识形态   /  022

隋炀帝的急政及隋朝的衰亡   /  029

第二章 李唐兴起与帝国的巩固

隋末群雄逐鹿的知识和信仰背景   /  038

李唐及其竞争对手   /  046

玄武门之变与权力传承   /  053

贞观之治   /  062

第三章 东亚格局的起伏和文化融合

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   /  072

唐前期东北亚政局的嬗变   /  079

高句丽、百济的灭亡和日本的战败   /  084

遗民、遣唐使和文化交流   /  092

第四章 大唐帝国的拓展和文化自信

初虽效之,终能反之——破灭突厥   /  104

经营西域和安抚吐蕃   /  111

与印度关系的嬗变   /  118

太宗后期的权力角逐   /  126

第五章 崇佛的武则天

武周政权的登场   /  132

佛教政治意识形态:冲突与融合   /  140

天后的都市:洛阳的最后辉煌   /  147

武周政权的意义   /  153

第六章 玄宗改革与中古贵族政治的终结

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格局   /  159

皇位从中宗系转入睿宗系   /  165

玄宗的政治改革与贵族政治的终结   /  170

玄宗改革的历史意义   /  179

第七章 宽容而灿烂的精神世界

西行求法运动和佛教的本土化   /  187

绚烂的文化和艺术   /  196

唐诗的世界   /  205

科技发达的时代   /  212

第八章 亚洲历史图景中的安史之乱

玄宗朝强盛局面的突然终结   /  222

安史之乱的始末   /  229

保守主义兴起和走向内转   /  233

第九章 中央权威的瓦解与唐朝的乱亡

藩镇割据与唐朝恢复中央权威的斗争   /  241

内政外交之连环性   /  247

作为皇权延伸的宦官及中央政府的党争   /  252

唐朝的乱亡与五代的肇始   /  259

第十章 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和重新统一

朱温代唐和五代前期的攻战   /  266

契丹的崛起与南方的情形   /  275

统一因素的滋长与五代后期的政治社会   /  282

第十一章 思想转型与世界帝国的终结

回归古典的儒家思想运动   /  291

武宗灭佛及其影响   /  297

对其他宗教的迫害和宗教宽容政策的结束   /  303

东亚信仰世界的重构   /  308


结束语   /  313


主要参考书目   /  315

附录一:隋唐五代大事记   /  317

附录二:隋唐皇帝世系表   /  322

重版后记   /  32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