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学术之大成与修学困知录
中华文化史、历史语义学两大研究方向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的修学理论
把课堂上老师们不容易讲明白的东西讲得既专业又易懂
“哲人之思”与“工匠之手”结合的新探求
中国人勤劳智慧,在古代即显示科技方面卓越的创造能力。16世纪以前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在农学、医药学、天文历算、地学、数学、水利学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涌现过墨子、张衡、祖冲之(429—500)、沈括(1031—1095)、李时珍(1518—1593)、徐光启(1562—1633)、徐霞客(1587—1641)、宋应星(1587—1666)等精研自然科学及生产技艺的卓越士人。他们可谓“哲人之思”与“工匠之手”结合的先驱。然而,在小生产和宗法社会条件下,在“重政务、轻技艺”的文化氛围下,精研自然科学及生产技艺的先驱们往往被忽视,“哲人之思”与“工匠之手”结合的典范——墨学,自秦汉以降被视为“小人之学”,几乎灭绝。清人汪中对墨子略加褒评,即被斥为“名教罪人”。直至晚清,孙诒让(1848—1908)著《墨子间诂》,方重振墨学,发掘墨子的贡献。中古、近古,先驱们的科技成就很少转化为社会普及知识,相关论著或作为一般笔记小说聊供谈资(如沈括的《梦溪笔谈》),甚或全然被弃置、遗忘(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即使徐光启以内阁大学士之尊所著《农政全书》,也未入学术主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成就,除天文历法、农学、水利、河工受到朝廷重视外,大都委屈于民间底层,如同大石镇压下的小草,无法雄强壮大。受到重视的天文历法、农学、水利、河工,也只由少数专门家授受,工匠农人实施,没有引进官学、私学的教学系统,多数士人并不闻问。手脑分离、崇思鄙行的大势,弥漫于文化教育界并影响全社会。
.......................
壹 文化史片议
壹 文化史片议
古典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及其限定 / 2
“五伦”“三纲”分梳 / 13
“劳心”与“劳力”的离合变迁 / 24
科举制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42
贰 历史语义学
中国衍为国名历程 / 74
“革命”概念的迁衍建立 / 92
“科学”概念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 / 121
“共和”内涵的衍生发展 / 133
叁 中华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说 / 148
农耕文明思维探略 / 158
循环论与循环经济 / 171
试析“李约瑟悖论” / 176
“中国世纪”说当缓议 / 184
肆 明清文化五百年
“集古”与“萌新” / 194
明代理学流变考 / 206
明清之际文化近代性初萌——以徐光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例 / 226
晚清新教传教士译业述评 / 238
近人对传统文化的两极评判 / 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