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篇 延迟出发
一 童年诗梦
二 施教授的理想
三 打洛的界碑
四 旅行的本质
第二篇 行脚前注
五 初始问题
六 战争的困惑
七 一次思想觉醒
第三篇 穿越戈壁滩
八 一上戈壁滩:无路的荒原
九 再上戈壁滩:世界的中心
十 三上戈壁滩:伏羲和女娲
十一 早期研究的自我批评
第四篇 摩哈苴彝族村
十二 摩哈苴之夜
十三 神秘的“葫芦”
十四 男性的交换
十五 朵西的智慧与人格
十六 生活等于生活
十七 “客观性”与“主观性”
第五篇捞车土家族村
十八 天浴
十九 女人的泪水
二十 毛古斯:祖先的故事
二十一 多松涅的恐惧
二十二 渡人自渡
二十三 “第一主体”的发现
第六篇走过青藏高原
二十四 “印象树”
二十五 三个牧童
二十六 牦牛舞
二十七 我在高原
第七篇周城白族村
二十八 走进“风花雪月”地
二十九 高高的火把
三十 深深的根系
三十一 生活多于生活
三十二 生命高于生命
三十三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
第八篇永远的“在途中”
三十四 田野之“道”
三十五 终极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