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匈奴的资料和研究概况
匈奴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匈奴早期与战国时期的赵国、燕国、秦国发生了疏密不同的关系。其间,匈奴逐渐统一草原各部,并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建立了蒙古高原上第一个统一的游牧政权。政权存立期间,匈奴不仅创立和完善了适合草原生态环境的各项制度,还与中原秦汉王朝建立了广泛和深入的联系。匈奴分裂之后,南匈奴南迁,对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政局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匈奴西迁,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对世界历史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丰富的文献史料记录了匈奴的历史活动,对这些史料进行比较辨析,明确史源关系,确定史料价值,以扎实可靠的史料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尽可能地收集考古学资料来弥补史料的缺漏,此项工作是论述匈奴历史诸问题的前提。中外学界对匈奴的研究为时已久,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第一节 文献与考古资料
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后汉书》设有匈奴专传,是研究匈奴历史*基本的文献史料。
《史记 匈奴列传》是关于匈奴*早的专传,也是研究匈奴*重要、*珍贵的文献资料之一。《史记 匈奴列传》从传说时代匈奴的起源开始一直写到天汉四年(前97)匈奴且鞮侯单于时期,包括对匈奴族源的追溯、单于的世系、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与中原政权和西域的关系等内容,其中匈奴与西汉的和战关系是《史记 匈奴列传》记录的重点内容,较清晰地反映了匈汉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对于西汉之前的匈奴历史,司马迁广泛收集了先秦有关匈奴的资料,将零碎的、片段的史料收录成一份连贯的专传,尽可能地提供了匈奴更早的历史活动线索。除匈奴专传之外,《史记》还保存了许多有关匈奴历史的散见史料。据初步统计,《史记》中有45卷内容涉及匈奴历史,如《秦本纪》《孝文本纪》《平准书》《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宛列传》等,内容主要围绕匈奴与汉朝、西域的关系展开,许多事件可与《匈奴列传》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史记 匈奴列传》开创了中原史家为边疆民族作传的先河,其本身在中国民族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司马迁本人秉笔直书,就事论事,能较客观地描述匈奴历史、反映匈汉关系,因此《史记 匈奴列传》所述史事相对客观公正。研究匈奴历史,尤其是且鞮侯单于之前的历史,《史记》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价值。
继《史记》之后,《汉书》分上下两卷设置了匈奴专传。其中,上卷上半部分即天汉四年(前97)之前的匈奴史事,基本是抄录《史记 匈奴列传》的旧文。在抄录的过程中,班固对《史记 匈奴列传》的部分内容和文句进行了增补、改动、删节、订正,但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史记 匈奴列传》的史事。有学者据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两部匈奴传共记的部分可标列出六十个自然段。逐行对校的结果,字句完全相同的甚少,仅有五段处,计约十行文字。其它绝大多数文句都有所改动。除了无伤内容的文字简缩性改写外,亦有删截[节]21处,增补8处,倒句、移动行目4处,数字增3处,数字减11处,地名、族名异11处,人名、职名异5人11处,用字不同6处” 。
《汉书 匈奴传》*重要的价值在于补《史记 匈奴列传》之遗漏,续其后事,增加了不少珍贵的材料。随着匈奴和汉朝长期的战争、对峙和交往,班固撰写《汉书》时,对于匈奴的了解在司马迁的基础上又有所深入,因此《汉书》能够对匈奴的史料有大幅度的增补和订正。具体而言,天汉四年(前97)之后到建武元年(25)120余年的匈奴历史为《汉书》新增内容,包括匈奴由盛而衰、匈奴内讧和分裂、匈奴与西汉后期关系的转变、匈奴与西域的关系、匈奴的宗教习俗等方面,使得匈奴史更加全面、完整和系统。且《汉书》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等原始史料,还保留了许多与匈奴同时代人写的针对匈奴的奏议和对当时时事的分析,如晁错《言兵事疏》、贾谊《新书》、桓宽《盐铁论》等,较客观地反映了匈汉关系的真实情况。因此,其对于匈奴历史记录的可信度也相对较高。除了匈奴专传之外,《汉书》还有66卷中有与匈奴相关史事500余条,内容包罗万象。
总体而言,《汉书》于《史记》有增补、订正之功,其对匈奴与汉朝、匈奴与西域关系的叙述更加详备具体,对匈奴社会情况的介绍也多是《史记》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因此《汉书》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匈奴史*全面、*丰富的古籍文献,也是研究天汉四年(前97)之后匈奴历史*重要的一部文献资料,具有其他史书无法比拟的重要价值。但是也应该考虑到,班固撰史主旨在于弘扬汉主功业,因此《汉书 匈奴传》有明显扬汉抑匈的主观倾向,在叙事和用词之时难免有失偏颇,研究者在利用时应引起注意,尤其其前半部分在抄录《史记 匈奴列传》的过程中进行了删除和改动,隐去了一些真实历史,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读者对匈汉关系的正确判断。因此,在研究天汉四年(前97)之前的匈奴历史时,当以《史记 匈奴列传》为第一手资料,对《汉书 匈奴传》的个别增补内容进行判断甄别,可将其作为补充资料利用。
《后汉书 南匈奴列传》是正史当中**一篇南匈奴专传。记录了匈奴分裂前夕以及分裂之后南匈奴附汉到*后一任南单于留邺的历史,时间大概从建武初年到建安二十一年(216)。该传记较系统地记载了南匈奴附汉前后的社会形势、南北匈奴战争、汉朝对南匈奴的统治以及南匈奴政权结构、社会经济、风俗等,其中也夹杂了北匈奴与东汉的关系和北匈奴西迁等内容,是一部较完整地描写南匈奴历史的传记,反映了东汉时期匈奴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和重要转折。南匈奴的散见史料也主要集中在《后汉书》里,非常零散,多则百余字,少则数字,分散在60多篇纪、传、志中。这些资料大部分重复了《后汉书 南匈奴列传》的内容,个别提供了少量新史料,可以弥补、澄清对南匈奴的一些模糊记载。
以上三部史籍是研究匈奴历史*基本的史料。三书所载匈奴历史在时间上接续,由《史记》的族源追溯开始,到《后汉书》南匈奴政权的消亡,系统全面地反映匈奴在中国古代北方出现、发展、强盛、衰亡、与他族融合的历史。成书于之后的史书,均不同程度地参考了这三部正史。所以,在研究引用时,需要鉴别史源关系,分析史料价值,在三书皆备的情况下,研究匈奴西迁之前的历史当以此三部正史为主要参考资料。
除了以上三部正史之外,《三国志》《晋书》《魏书》等正史中或多或少也有关于匈奴的新史料。《三国志》的一些相关传记中有些零散的曹魏时期南匈奴历史活动的记载。《晋书》和《魏书》主要涉及建安二十一年(216)以后,南匈奴后裔建立的各个民族政权的历史以及人物,如《晋书 刘元海载记》《晋书 赫连勃勃载记》《魏书 铁弗刘虎传》等,为更全面地了解南迁匈奴*终归宿提供了依据。此外《晋书 北狄传》记录了西晋时期塞外游牧部落南迁的情况,篇幅不大,《晋书》认为这些塞外部落皆为匈奴余绪。
此外,《战国策》《东观汉记》《前汉纪》《后汉纪》《水经注》《十六国春秋》《通典》《文献通考》《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史书也有关于匈奴的史料。其中《战国策》史料价值较高,但是保留的与匈奴相关的内容非常有限,其本身也是《史记》和《汉书》参考的重要资料之一。《前汉纪》《后汉纪》《东观汉记》取材范围与三部正史大概无异,可与之相互印证、补缺。其他后出史书的史料来源多取自以上正史,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与正史相比较,虽无新的内容补入,但基本将《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可见的北宋以前史书所列匈奴史料收罗齐全,且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对所引资料多有考订和辨析,其观点也值得重视借鉴。另外,其以编年记事为体例,条理逻辑清晰,对出现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都标明年代,方便研究者对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人物有总体的把握,因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8年,由林幹先生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匈奴史料汇编》将上述史料收集整理,汇成一编。2017年,商务印书馆“欧亚备要”丛书以简体横排再版该书。《匈奴史料汇编》征引书目66种,辑录正史、别史、文集、汉简及金石中有关匈奴的资料,内容涉及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900余年的匈奴及其后裔的史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下编各分“匈奴及匈奴人物传记”“散见资料系年录”“杂录”三个部分。“匈奴及匈奴人物传记”将正史中所列匈奴相关传记基本收罗齐全;“散见资料系年录”以公元纪年为主,辅以各朝帝王年号,按年、月编排,并对记述同一事件的内容予以归类、集中;“杂录”则收集无法系年的散见史料,又按照地理、汉简、金石、职官、礼乐、其他等门类分别采录。除收录各种文献的正文之外,对于书成之后的各家注释也酌情选录。如《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后汉书》李贤注及《三国志》裴注都一一照录,其他如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卢弼《三国志集解》,吴士鉴、刘承干《晋书斠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则进行鉴别,选择其中对史实有增补助益或者考订讹误的收录。选录注释中有删节或者摘要复述的,都以“林按”标明。《匈奴史料汇编》对古籍文献中出现的匈奴史料收罗较全面,内容翔实,并逐条精选和逐条考订、辨明、校正,对于匈奴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所录史料都注明出处和页码,后附人名、地名、族名索引,为匈奴史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匈奴人在欧洲活动的史事主要保留在一些外文文献中。其中*重要的是阿密阿那斯 马西里那斯(Ammianus Marcellinus)的《历史》和普利斯库斯(Priscus)的《希腊史残稿》。阿密阿那斯是罗马帝国后期的历史学家,生活于4世纪30—90年代,他晚年写出《历史》三十一卷,现仅存十四到三十一卷,其中记载了西迁的匈奴人的社会状况、衣食住行,重点记录了4世纪中期匈奴人征服阿兰聊人的战争,是关于匈奴人在欧洲活动*早的记载。该书汉译文见于齐思和、耿淡如、寿纪瑜选译的《中世纪初期的西欧》一书中。普利斯库斯是东罗马历史学家,他曾经跟随东罗马使团出访匈奴王庭,并用希腊文记录沿途所见所闻,对阿提拉时期的历史记载尤其详细,是关于匈奴西迁*重要的史料,该史已残缺不齐,故称残稿。6世纪罗马历史学家卡西奥多拉斯(Cassiodorus)编写的《哥特人的历史》中多保留了普利斯库斯《希腊史残稿》的内容,但该书已佚。同一时代拜占庭帝国的约达尼斯(Jordanes)编写的《哥特史》则主要取材于《希腊史残稿》和卡西奥多拉斯的《哥特人的历史》,因此保留了以上二书中的大量原文。该书汉译本由罗三洋翻译,其中匈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第24—52章里。以上文献是研究匈奴西迁之后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也是之后西方史学界研究匈人的主要史料来源。
从19世纪末期开始,俄国学者在外贝加尔地区陆续发现了匈奴墓葬,其中*具代表性的墓地是伊里莫瓦、德列斯堆、切列姆霍夫和伊沃尔加城址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苏联考古工作者对其中的部分遗存进行了挖掘,获得了丰富的资料。1912年,俄国探险家在蒙古国诺彦乌拉山谷发现了古墓葬,由此拉开了蒙古国匈奴考古的序幕。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苏联和蒙古国考古人员对诺彦乌拉墓葬群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继诺彦乌拉墓葬之后,蒙古国境内还发现了马头山匈奴墓地、额布根特匈奴墓地、高勒毛都匈奴墓地、苏勒碧山匈奴墓地等遗存。以上遗存的相关资料早期主要以俄文和西里尔蒙古文发表在莫斯科和乌兰巴托的杂志上,如科兹洛夫《北蒙古 诺音乌拉遗存》、索斯诺夫斯基《伊里莫瓦谷地的发掘》、米尼亚耶夫《德列斯图依墓地》、策 道尔吉苏荣《北匈奴》、科诺瓦洛夫《外贝加尔的匈奴》、策奔道尔吉《匈奴考古的新资料》等等。2005年,中蒙联合考察队对蒙古国文化遗存进行了调查,完成了中蒙双语版《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2005~200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