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秘密大营救与护送民主文化人士北上/红色广东丛书
0.00     定价 ¥ 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8147758
  • 作      者:
    编者:闫骥爽//张雪峰|责编:曾玉寒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闫骥爽,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引进“优秀博士”,哲学博士,副教授。

张雪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党史党建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代政治史、中共党史党建等方面研究,主持省社科项目1项,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江汉论坛》《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数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秘密大营救与护送民主文化人士北上》是《红色广东丛书》中的一种,讲述1941年至1942年秘密营救滞留香港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返回内地及1948年至1949年护送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北上解放区的历史,全面呈现两次规模宏大的行动中党与相关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血肉相连、肝胆相照的往事,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自信的底蕴和精髓,对当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与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精彩书摘: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滞留在香港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在日军严密封锁和日夜搜捕中突然“人间蒸发”。数月后,他们陆续安然在抗战大后方或根据地出现,使日军大为震惊。

这支被称为“文化游击队”的撤退队伍,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分水、陆两路,由东、中、西三线撤离香港,其中中线陆路:香港—九龙—大帽山—深圳河—白石龙—坪山—惠州—老隆(龙川)—韶关,然后转道至桂林、重庆或苏北等地;东线水路:香港—大鹏湾—惠阳或海陆丰根据地;西线水路:香港—长洲岛—澳门—中山—台山—江门,再转往内地。这些人中,有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都是国之瑰宝。他们或是共产党人,或是左翼人士,或是民主人士,或是国民党爱国人士,只要是爱国的、支持抗战的,都在营救之列。

这次大营救穿越敌伪多道封锁线,历时近200天,跋山涉水,行程万余里(1里=500米),遍及10余省市,共营救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无一失误。此外,被营救的还有一批国民党军政官员及其家属,以及日军集中营的英、印、荷、比等国官兵和国际友人百余人。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中共中央在五一劳动节前发出了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立即得到各方面的热烈响应,大批民主人士陆续进入解放区,准备参加新政协会议。从1948年8月到1949年3月,中央再次部署从香港秘密接送民主党派代表人物和著名进步爱国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他们分批次平安到达东北和华北解放区。

——导言

 

在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从水路撤离的同时,陆路营救计划也开始实施。由于水路对交通工具依赖性强,实质上大部分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是通过陆路被营救回内地的。

陆路先把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从香港岛用船接到九龙市区,再从九龙护送至宝安白石龙,经西贡交通线撤向惠阳游击区,再转往大后方。

1942年1月8日下午5时,在香港铜锣湾附近湾仔洛克道3号洋楼的临时集中点,茅盾、叶以群等换上普通老百姓常穿的便装,扮成难民的模样,混在难民中间,由交通员李锦荣带领,穿小街、越小巷,尽量避开日军岗哨和检查站。黄昏时分,总算赶在日军戒严之前,拐到铜锣湾避风塘。

铜锣湾是香港中环以东的一个海湾,平时停泊着很多大大小小的木船。战事发生后,日军封锁海面,大小船只停泊得更多,暮色中放眼望去,黑压压一大片,差不多把整个海湾都塞满了。

李锦荣当时还不满16岁,虽然年龄不大,却已是一个老资格的经验丰富的“香港八办”的地下交通员。他机警、灵活,多次摆脱敌特跟踪,出色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传送情报等任务。“香港八办”的工作人员都亲切称他为“小鬼”。

李锦荣走向岸边的一艘小艇问:“艇家,有黄花鱼卖吗?”

船主答:“有。”

李锦荣又问:“论斤还是论条?”

船主答:“你到舱下看看吧。”

暗号对上了,李锦荣带着他们,借着暮霭的掩护,穿过已剪开的铁丝网缺口,跳上小艇。

小艇立即把他们送上停泊在避风塘的一条大驳船上。大驳船上,邹韬奋、胡绳、廖沫沙等同志已从其他集中点由交通员带到这里。

战后相逢,恍如隔世,大家无不惊喜交集,各自小声交谈着战争中的自身经历。

晚上,潘柱赶到船上,检查偷渡准备情况。他向大家介绍李锦荣:“这是小鬼同志,你们明天一早就跟他一起过海到九龙。”并反复交代大家路上注意事项:“大家一定要统一口径,就说是响应‘皇军’号召回家乡的,不要带钢笔、书籍,以免暴露知识分子的身份。不会讲广东话的就不要吱声,如遇盘问,由小鬼出来应付。”

大家争相激动地握住潘柱和李锦荣的手,用力摇晃,有的甚至情不自禁地欢呼:“回家了,我们要回家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茅盾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感慨地说:“现在我可真正理解杜子美的情怀和心境了,没有国,哪有家啊!”

潘柱把手指放在嘴边:“嘘!”他指指船外。大家突然意识到这里还是香港。最后潘柱交给每个人一张写有“小潘”的小纸条,作为万一失散后到指定地点联络的凭证。

第二天凌晨3时,偷渡的人按照事先编排好的次序,分别由3个交通员带领,悄悄爬上3艘竹篷小艇,趁着铜锣湾外巡逻日军换岗的机会,飞快冲向海峡。

茅盾、邹韬奋等乘坐的第一艇由李锦荣带领。当天边露出鱼肚白时,小艇到了九龙红磡码头。

大家上了岸,刚想松一口气,旁边蹿出几个手执棍棒和尖刀的大汉拦住去路:“快交保护费。”

不妙,遇见强盗了。李锦荣一看对方气势汹汹,而自己这边全是文弱书生,不敢硬顶,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花钱消灾,三十六计赶紧走为上。

“大爷俾条生路啦,几钱?”李锦荣用粤语问道。

为首的大汉伸出一根指头。

李锦荣故意爽快地说:“好,10块!”边说边做掏钱状。

“10块?你打发叫花子呢!”那大汉恶声恶气地说。

“那大爷要几多啊?”

那大汉晃动手指说:“100块!”

李锦荣心想,自己身上只有潘柱给的100块钱,都给了他们,再来一拨土匪怎么办。于是不软不硬地用白话说:“喂,大佬,大家都是出来捞世界,睇开一下好唔好?”

这帮家伙一听李锦荣说一口地道的、还夹杂着黑社会语气的白话,被他瘦小身材和胆识震住了,再看身后还有一帮“大佬”一个个文质彬彬、器宇不凡,不知是何路神仙,便改口道:“那好吧,今天刚开张,图个吉利,就照顾照顾你们,减半。”

李锦荣爽快地从口袋里掏出50块钱,赶忙带着“偷渡客”摆脱危险境地,穿街过巷,安全到达设在九龙旺角通菜街19号一座4层楼的2楼的联络点内。交通员李健行早已等候在那里。

第一艇上的乘客刚到,第二艇也安全到达。第三艇却没那么顺利,两个小时过去,还不见人影。大家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老李!”正当大家焦急等待的时候,交通员带着第三艇上的乘客走了进来。

“怎么回事,这么长时间?”李健行问。

“日本兵、海盗,没想到今天运气好,该遇上的都遇上了。”交通员简要讲述了海上的遭遇。

原来第三艇出发不到半小时,就遇见一群荷枪实弹的强盗乘一条大船迎面挡住去路。船上的土匪一边叫喊留下“买路钱”,一边想先发制人,“哗啦”拉上枪栓,“砰”地一枪射向小艇的船篷。

幸亏地下党预想到了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第三艇上安排了3名带有冲锋枪的游击队员,以防不测。游击队员一看对方来者不善,也毫不客气,端起冲锋枪朝对方船顶就是一梭子子弹。

“嗒嗒嗒……”冲锋枪的连发子弹把土匪吓得连滚带爬,钻进船舱掉转船头,落荒而逃。原来是一帮贪生怕死、欺软怕硬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武器不如别人,怕再来一梭子,场面就不好看了。

可能枪声引来了日本兵的注意,也可能双方对峙耽误了时间,等船赶到红磡渡口时,日军加强了巡逻和对来往人员的检查。他们端着带有刺刀的步枪,在码头分列两排,如临大敌。

为了避开日军的检查,小艇不能靠岸,只能装作是捕鱼的船只,划到码头背后一个僻静的崖壁下。虽然码头上的日军哨兵看不见这里,但要是被日军的巡逻艇发现也不得了。交通员拿出一根绳子,攀上岩壁,然后把绳子系在一棵大树上,将下面的人一个一个拉了上来。

吃完饭,李锦荣及3名游击队员匆匆返回香港铜锣湾。从此,他们往返于香港岛和九龙之间,将一批批的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从香港岛送到九龙。只是为了缩小目标,在以后的护送中,一般每船只载三四人。

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了不同的联络点,以方便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分散隐蔽,并不停变换,以确保安全。这些联络点有的是漂亮的洋房,有的是普通的住宅,有的是在饭店商场内,有的是在废弃的校舍内。

大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的到来,让吃饭成了头等大事。日军为了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发起“回乡运动”,可以想见当时粮食的紧缺程度。所有粮店都挂出“沽清”的招牌,食品店早就被抢购一空,关门大吉者十之八九,兵荒马乱哪还有什么生意可做。

为了获得必要的粮食,地下党员想尽一切办法。他们或一大早就和市民一道到“配给站”排长龙,或在护送完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返程中冒险夹带一些。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在联络点填饱肚子,再次整理行装上路,考虑到他们很多人没有长途步行的经验,地下党还组织进步工人夹杂在同行的“难民”队伍中间,帮他们背包袱、拿行李。很多人深受感动,其中有著名的作家或艺术家,纷纷拿起笔,热情歌颂党组织的周密安排和交通员的无私奉献。

大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从香港岛偷渡到九龙交通站后,分东西两线向东江游击区撤退。西线是短途海上交通线,先由李健行派人送他们到蒲岗圩口,再由黄冠芳部接送至西贡以北的牛池湾,转交江水部,护送至海边,最后由蔡国梁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海上护航队,护送至游击区内。从这条路线撤退的有张友渔夫妇、中国农工民主党负责人李伯球先生、商界爱国人士邓文田夫妇及兄弟邓文钊等。



——逃离虎穴,开辟秘密交通线


展开
目录

目录:

导言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

(一)香港沦陷,数百名爱国民主文化人士身陷虎穴

(二)延安—重庆—香港,密电部署营救计划

(三)营救指挥部与日军某“前进指挥部”撞到一栋楼内  

二、逃离虎穴,开辟秘密交通线

(一)第一批被营救者,也是营救交通线的开辟者

(二)秘密寻找,撤离香港的集结号

(三)东线水路:水尽粮空渡海丰

(四)西线水路:伶仃洋里走蛟龙

(五)陆路救援:翻过大帽山,涉过深圳河

三、历经艰险,不辱使命

(一)群英会聚白石龙    

(二)夫妻“开店”与“白皮红心”的商行  

(三)营救国际友人   

四、护送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北上解放区

(一)1948年的“五一”号召

(二)分四批从香港北上

(三)百川归大海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